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彬

作品数:89 被引量:16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二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电波环境特性及模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4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3篇天文地球
  • 24篇电子电信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理学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9篇电离层
  • 22篇等离子体
  • 19篇电离层加热
  • 12篇散射
  • 12篇雷达
  • 10篇极区
  • 8篇反演
  • 8篇尘埃等离子体
  • 7篇相干
  • 7篇非相干
  • 5篇神经网
  • 5篇神经网络
  • 5篇数值模拟
  • 5篇雷达观测
  • 5篇非相干散射
  • 5篇值模拟
  • 4篇电波传播
  • 4篇电子密度
  • 4篇甚高频
  • 4篇网络

机构

  • 52篇中国电波传播...
  • 49篇西安电子科技...
  • 24篇中国电子科技...
  • 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哈尔滨工业大...
  • 2篇电子科技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国...
  • 1篇中国科学院长...
  • 1篇中国电子科技...
  • 1篇电波环境特性...
  • 1篇空军预警学院
  • 1篇西安卫星测控...
  • 1篇伊犁师范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作者

  • 89篇徐彬
  • 50篇吴健
  • 34篇许正文
  • 29篇薛昆
  • 22篇吴振森
  • 15篇马征征
  • 15篇吴军
  • 14篇赵海生
  • 13篇王占阁
  • 13篇程木松
  • 12篇张雅彬
  • 8篇郭立新
  • 8篇李海英
  • 8篇冯杰
  • 7篇徐彤
  • 5篇李辉
  • 4篇车海琴
  • 4篇胡艳莉
  • 4篇邓忠新
  • 3篇陈渤

传媒

  • 28篇电波科学学报
  • 12篇空间科学学报
  • 6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物理学报
  • 3篇极地研究
  • 2篇电子与信息学...
  • 2篇西安电子科技...
  • 2篇第十届全国电...
  • 1篇计算机应用
  • 1篇计算机与应用...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E...
  • 1篇通信技术
  • 1篇空间电子技术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 1篇2014年子...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6篇2019
  • 7篇2018
  • 6篇2017
  • 6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9篇2011
  • 5篇2010
  • 9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3
  • 2篇2002
8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相干散射雷达参数反演误差分析
2014年
非相干散射雷达以其多参数、高精度等优点成为探测电离层参数的主要手段之一,文章主要研究利用非相干散射雷达对电离层参数反演过程中,电离层条件、反演参数选择、先验信息及时延分辨率和时延长度对电离层参量反演误差的影响.根据高、低电离层的不同条件,减少反演参数,反演误差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受高低电离层非相干散射模型不同的影响,低电离层参数的误差会更大;先验信息可以很有效地降低电离层的反演误差;电离层参数误差随时延分辨率降低而增大,随时延长度的增加而减小;零时延信息是否存在对误差估计的影响不大.
张晓华徐彬程木松王占阁许正文吴军吴健
北极航道短波组网通信效应及极区粒子沉降对其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北极航道是指穿过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道,北极航道的快速发展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现有极区单台站短波通信易受极区恶劣空间环境因素的影响,可通率不高,无法对北极航道船舶的安全航行提供可靠保障。本文针对北极航道短波通信保障需求,搭建基于确定性模型的短波通信覆盖区评估理论框架,探究复折射指数射线追踪功率计算方法,进而评估北极航道短波组网通信效应,同时开展了高能粒子沉降等极区电离层扰动对北极航道短波传播效应影响的研究,旨在为短波组网北极航道通信效能评估与站网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葛淑灿徐彬李海龙徐彤朱梦言蒙林吴健
关键词:射线追踪
具有人工场向不规则体的非相干散射谱分析
本文给出了存在小尺度人工场向不规则体条件下的非相干散射的理论模型和不规则体参数的反演方法,并对我国2008年1月进行的极区冬季电离层加热实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场向不规则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使用平衡态模型会过低...
徐彬吴健吴振森吴军薛昆车海琴许正文闫玉波
关键词:电离层加热
文献传递
采用双向LSTM模型的雷达HRRP目标识别被引量:21
2019年
针对传统雷达高分辨距离像目标识别方法只考虑高分辨距离像样本的包络信息而没有考虑其时序相关特性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模型的识别算法。该算法首先选取出高分辨距离像样本的目标区域,并根据目标区域提取对于平移敏感性稳健的输入特征;然后采用双向长短时记忆模型对输入特征提取双向时序信息;最后通过投票策略融合双向信息,输出样本类别。采用实测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可以有效地识别雷达目标,而且对于平移敏感性非常稳健。
徐彬陈渤刘家麒王鹏辉刘宏伟
关键词:雷达自动目标识别高分辨距离像
VHF雷达回波距离拓展特性频率依赖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针对相干散射雷达探测中受方向敏感性的影响产生距离拓展的现象,研究了在不规则体尺度参数影响下回波距离拓展特性与雷达频率之间的依赖关系.基于相干散射雷达回波方程,对回波展宽随不规则体尺度变化进行了计算,开展了雷达工作频率与距离拓展特性依赖关系的仿真,得到了雷达工作频率-展宽宽度拟合斜率随不规则体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回波展宽宽度与雷达频率之间为线性相关,拟合斜率与不规则体纵向尺度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线性回归计算的斜率可以用于反推不规则体的纵向尺度参数.由于斜率计算无需获取绝对的雷达天线增益、馈线损耗和发射功率等参数,因此可为未标定的VHF雷达提供一种新的不规则体尺度探测方法,这对开发新的不规则体探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李统乐李海英徐彬张雅彬刘瑶
关键词:电离层
基于传输线理论的电磁波反射系数正交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分析电磁参数对电磁波反射系数R的影响是电磁波屏蔽吸波研究的热点之一。考虑到影响电磁波反射系数R的因素很多,同时研究多个因素而成为关键点。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传输线理论,借助正交试验设计法安排试验方案。分析研究电磁参数的四个因素以及电磁波频率f、吸波层厚度d共六个因素对反射系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个因素对电磁波反射系数R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依次是吸波层厚度d、相对复磁导率虚部、相对复磁导率实部、相对复介电常数虚部、电磁波频率f、相对复介电常数实部;在X波段区间内,吸波层厚度d对电磁波反射系数R具有显著影响,而相对复介电常数实部和虚部、相对复磁导率实部和虚部和电磁波频率对电磁波反射系数R影响不够显著。
宋鑫华闫鸿浩马征征王洋徐彬
关键词:传输线理论正交试验电磁参数反射率
极区电离层加热实验与建模
Session:空间天气科学前沿-电离层Type of presentation:口头报告Key word:2009-2011年,我们利用EISCAT的UHF、VHF非相干散射雷达和电离层加热设施开展了一系列的极区电离层...
徐彬许正文吴军吴健程木松王占阁
关键词:极区电离层非相干散射吸收率
文献传递
准三维射线跟踪预测模型仿真和计算
本文基于物理光学、几何绕射理论、一致性绕射理论和镜像理论,运用射线追踪方法,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准三维微蜂窝电波传播预测模型。本模型针对文献中在相交遮挡测试时会漏掉或多取一些面的缺点,采用计算点源到各个面端点角度的方法,结合...
张雅彬张蕊徐彬林乐科赵振维
关键词:无线移动通信电波传播模拟仿真
固体火箭喷焰的尘埃等离子体非相干散射研究
2021年
航天飞机通过电离层时,喷焰提供了相较于周围等离子体的高速中性气体,与背景电离层中的O^(+)离子交换电荷,产生环形离子分布(也称Bump-on-tail分布),这将对非相干散射雷达(incoherent scattering radar,ISR)谱产生显著影响.基于尘埃等离子体非相干散射理论,建立了固体火箭喷焰早期离子Bump-on-tail分布的非相干散射模型,模拟并分析了尘埃掺杂和分布函数对非相干散射谱的影响,进而对其响应机制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尘埃组分的引入增强了离子谱,分布函数对离子谱线的影响则与生成等离子体的谐振频率有着密切关系.该研究对于理解自然等离子体和人工等离子体的物理性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冯杰郭立新徐彬徐彬吴健赵海生许正文
关键词:火箭尾焰尘埃等离子体非相干散射
非相干散射雷达探测空间碎片实验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这是我国首次用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探测空间碎片的实验。根据非相干散射探测原理和空间碎片高度分布的规律,采用匹配滤波方法处理了2010年3月25日15小时实验数据,每小时平均24个碎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碎片高度分布。结果表明:大部分碎片分布在高度为800~1000km之间,与碎片高度分布理论一致,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空间碎片预测理论模型比对,比较2010年3月25日10点31分05秒目标信息,高度误差仅为0.97km,确认为碎片国际标识为1965-016F的美国报废业余通信卫星,证实了非相干散射雷达设备直接探测碎片的可行性。
金旺吴健吴振森刘拥军孙明国徐彬李辉周亮
关键词:非相干散射雷达探测国家天文台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