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晓

作品数:12 被引量:69H指数:6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福建省农科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乙型肝炎病毒
  • 9篇肝炎病毒
  • 7篇基因
  • 7篇病毒
  • 6篇蛋白
  • 6篇乙型
  • 6篇肝炎
  • 5篇乙型肝炎
  • 5篇乙型肝炎病毒...
  • 5篇基因型
  • 5篇反式激活
  • 5篇C基因
  • 5篇C基因型
  • 4篇细胞
  • 3篇肝癌
  • 3篇肝细胞
  • 3篇变异体
  • 2篇真核
  • 2篇真核表达
  • 2篇剪接

机构

  • 12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徐晓
  • 10篇林旭
  • 8篇郑大利
  • 6篇林建银
  • 4篇黄清玲
  • 2篇陈婉南
  • 2篇林万松
  • 1篇江琼
  • 1篇林岚
  • 1篇陈良龙
  • 1篇林德馨
  • 1篇陈金烟
  • 1篇陈凌

传媒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癌症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8篇2004
  • 1篇200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鼠连接蛋白43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2004年
目的 构建含鼠连接蛋白 4 3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 方法 从胎鼠中提取总 RNA,经 RT- PCR方法获得并扩增含全部编码序列的连接蛋白 4 3c DNA片段 ,将其克隆到 p Bud CE4 .1真核表达载体上 ,并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 结果  RT- PCR技术扩增出约 1 .1 kb的连接蛋白 4 3基因全部编码序列的片段。测序分析证实所插入连接蛋白 4 3基因片段的序列完全正确。 结论 鼠连接蛋白 4
林岚林旭陈良龙郑大利徐晓江琼
关键词:连接蛋白43基因质粒DNA
肝细胞癌患者B和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的变异特点被引量:8
2004年
背景与目的X蛋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最重要的致病因子之一,它在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知B、C基因型HBV相关性HCC的临床及病理表现不尽相同,但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差别是否与B、C基因型HBVX基因之间的差别有关。因此本实验拟研究B、C基因型间HBVX蛋白氨基酸差异及其在HCC患者中的变异及特点,初步探讨其与H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PCR扩增22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HCC患者血清HBVX基因,克隆、测序并以VectorNTI6.0软件分析其基因型。以DNAMAN软件对标准HBV及HCC来源的HBVX蛋白进行氨基酸同源分析。结果检测的22个HBVX基因片段均属于B或C基因型。B、C基因型HBVX蛋白之间存在14个氨基酸的差异,HCC患者来源的B、C型HBVX蛋白存在4个氨基酸的共有变异,C型HBVX蛋白尚有6个型特异性变异。这些差异或变异氨基酸均位于X蛋白B、T细胞表位或反式激活区及调节区内。结论B、C基因型HBVX蛋白之间存在氨基酸差异,且在HCC中发生基因型特异性变异,这些差异或变异氨基酸可能导致X蛋白免疫学功能及反式激活功能的不同。
徐晓陈婉南郑大利黄清玲林旭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基因型肝细胞癌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基因型特异性功能差异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研究B、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功能差异。方法B、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分别为pcDNA3.1-XB及pcDNA3.1-XC)及空白载体pcDNA3.1/Hygro(-)以脂质体2000分别转染Chang细胞,转染细胞2d后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转染细胞以潮霉素筛选,14d后形成的抗性细胞集落以冷甲醇固定、Gi msa染色并计数;各载体与指示载体pCMVβ共转染细胞,转染2d后裂解细胞并检测胞内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所有数据均以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各载体转染Chang细胞后细胞的凋亡率为pcDNA3.1-XC>pcDNA3.1-XB>pcDNA3.1/Hygro(-),形成的抗潮霉素细胞集落数为pcDNA3.1/Hygro(-)>pcDNA3.1-XB>pcDNA3.1-XC,细胞内β-半乳糖苷酶活性为pcDNA3.1-XB+pCMVβ>pcDNA3.1-XC+pCMVβ>pcDNA3.1/Hygro(-)+pCMVβ。结论B基因型HBx反式激活能力高于C基因型HBx,而抗细胞增殖及致细胞凋亡能力都低于C基因型HBx,HBx这些功能差异可能与B、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致病性差异有关。
林旭徐晓黄清玲郑大利陈婉南林建银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集落形成单位测定
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结构分析被引量:13
2004年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Bvirus,HBV)全基因组的结构及特点。方法 PCR扩增并克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阳性肝癌患者血清中HBV全基因组DNA ,测序并进行基因结构分析。结果 获得不同肝癌患者来源的 2 2株HBV全基因组DNA ,均属于C或B基因型和adr或adw2血清型。与标准株相比 ,肝癌患者来源的HBV在表面抗原、核心抗原的B/T细胞表位、X蛋白的反式激活区及增强子Ⅱ、核心启动子区发生了一些有意义的共有变异。结论HBV的基因型与基因变异可能与HBV相关性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林旭徐晓郑大利林建银
关键词:肝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基因结构克隆
B、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及其变异体的功能差别
2004年
徐晓林德馨林旭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基因型肝细胞肝癌反式激活
B、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及其变异体的功能差别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B、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HBx)及其变异体的功能差别,初步探讨导致B、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病/癌的不同临床及病理表现的机制.方法:自G...
徐晓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基因型肝细胞肝癌反式激活
文献传递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被引量:21
2006年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教育基础课,实验是生化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提高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针对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了一些教学体会,并在教学方式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徐晓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
B、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对MDR1基因反式激活能力的比较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研究B、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HBV)X蛋白对多药耐药基因1(MDR1)反式激活能力的差别。方法PCR扩增B、C基因型HBVX基因并克隆于pcDNA3.1/HisC载体(重组载体分别为pcDNA3.1/HisC-XB及pcDNA3.1/HisC-XC)。以FuGENE6将重组表达载体转染HepG2细胞,采用融合表达的X-press多肽表位抗体,通过Westernblot检测目的蛋白在不同时间段的表达。PCR扩增MDR1基因启动子并克隆于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载体pGL3-Basic(重组载体为pGL-MDR)。pGL-MDR分别与pcDNA3.1/HisC-XB或pcDNA3.1/HisC-XC共转染HepG2细胞,转染后48h裂解细胞并检测胞内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实验数据以SPSS11.5软件分析。结果成功克隆X蛋白表达载体及MDR1报告载体。Westernblot显示pcDNA3.1/HisC-XB或pcDNA3.1/HisC-XC在HepG2细胞中均能表达HBVX蛋白,以转染后48h为最高。当pGL-MDR报告质粒与X基因重组载体或空载体质量比在1:2~1:4范围内,萤火虫荧光素酶在各转染细胞内的活性依次为pcDNA3.1/HisC-XB+pGL-MDR组>pcDNA3.1/HisC-XC+pGL-MDR组>pcDNA3.1/HisC+pGL-MDR组(对照组),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结论B、C基因型HBVX蛋白对多药耐药基因均有反式激活能力,且B基因型强于C基因型。
林万松徐晓陈金烟林旭
关键词:病毒蛋白质类
一种新型的乙型肝炎病毒剪接变异体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证实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Bvirus,HBV)前基因组RNA在 4 5 8nt~ 130 8nt(nt,核苷酸 )之间可发生剪接并产生相应的基因组剪接变异体。方法 对 1株分离自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的亚基因组HBVDNA(2 36 6bp)进行测序并以VectorNTI6 .0软件进行分析。将全基因组HBVDNA(32 15bp)理论上可能的剪接供体及受体内的核苷酸进行定点突变并将突变株转染HepG2细胞 ,以位于HBVDNA 4 5 8nt及 130 8nt两侧的特异引物检测转染后的细胞内HBV核心颗粒DNA ,并以相同引物检测 4 5 8nt~ 130 8nt发生缺失的HBVDNA在不同病程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存在情况。结果2 36 6bpHBVDNA在 4 5 8nt~ 130 8nt之间发生缺失并符合GT AG剪接模式。 32 15bp全基因组HBVDNA在 4 5 9nt及 130 6nt分别发生G→A及A→C突变后均不能产生 4 5 8nt~ 130 8nt缺失。 4 5 8nt~130 8nt发生缺失的HBVDNA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的检出率分别为80 %、75 %及 70 % ,显著高于HBV无症状携带者 10 %的检出率。结论 HBV前基因组RNA在 4 5 8nt~130 8nt之间可发生剪接并产生长度为 2 36 6bp的基因组剪接变异体。该类型基因组剪接变异体基因结构特点及在HBV相关性肝病中广泛存在提示它与HBV致病性密切相关。
林旭徐晓郑大利林万松林建银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剪接变异体聚合酶链反应转染
剪接导致截短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可诱导肝细胞空泡化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研究 4 5 8~ 130 8nt乙型肝炎病毒 (HBV)基因组剪接变异体截短的表面抗原大蛋白 (largesurfaceantigen ,LS)的肝细胞致病性。方法 将 4 5 8~ 130 8nt剪接变异体HBVDNA(基因号为AY2 38972 ,长度为 2 36 6bp)及全长HBVDNA(基因号AY2 0 6 390 ,长度 32 15bp)中PreS2及S起始密码由ATG定点突变为ACG。以突变后的剪接变异体DNA为模板 ,PCR扩增剪接产生的截短LS编码基因(LS splice)及LS氨基端 2 76个氨基酸的编码基因 (LS2 76) ;以突变后的全长HBVDNA为模板 ,PCR扩增全长LS编码基因。将上述DNA片段克隆至pCDNA3.1/Hyg( )真核表达载体。重组载体以脂质体转染HepG2及Chang肝细胞 ,以HE染色观察细胞的空泡病变 ,并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表达LS、LS splice、LS2 76的重组载体转染后均可引起HepG2及Chang肝细胞发生空泡样病变。此外 ,LS可引起HepG2及Chang肝细胞凋亡 ,而LS2 76、LS splice致肝细胞凋亡作用消失。结论  4 5 8~130 8ntHBV基因组剪接变异体产生的截短LS可致肝细胞病变 ,其作用与其氨基端 2 76个氨基酸有关。
林旭黄清玲郑大利徐晓陈凌林建银
关键词:RNA剪接表面抗原真核表达载体流式细胞仪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