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海涛

作品数:23 被引量:102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苏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细胞
  • 9篇胰腺
  • 8篇胰腺癌
  • 8篇腺癌
  • 5篇基因
  • 5篇癌细胞
  • 4篇胰腺癌细胞
  • 4篇肿瘤
  • 4篇腺癌细胞
  • 4篇NF-ΚB
  • 4篇肠癌
  • 3篇血管
  • 3篇直肠
  • 3篇直肠癌
  • 3篇术后
  • 3篇胃癌
  • 3篇内皮
  • 3篇结直肠
  • 3篇结直肠癌
  • 3篇骨髓

机构

  • 10篇南京医科大学
  • 10篇江苏省肿瘤医...
  • 8篇南京大学医学...
  • 3篇江苏省人民医...
  • 2篇南京中医药大...
  • 2篇解放军第45...
  • 1篇苏州大学
  • 1篇解放军第四五...
  • 1篇沛县人民医院
  • 1篇马鞍山十七冶...

作者

  • 23篇朱海涛
  • 10篇谢敏
  • 7篇潘一明
  • 3篇邵茜雯
  • 3篇储著凌
  • 3篇张宜南
  • 3篇王殿忠
  • 3篇周斌
  • 2篇徐静
  • 2篇魏尉
  • 2篇孙喜太
  • 2篇李刚
  • 2篇智晓旭
  • 2篇丁义涛
  • 2篇柏亚妹
  • 2篇陈环球
  • 2篇邓正明
  • 1篇包善华
  • 1篇文旭
  • 1篇曹正兰

传媒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东南大学学报...
  • 2篇现代医学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肠外与肠内营...
  • 1篇安徽医学
  • 1篇肝胆胰外科杂...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胰腺病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华胰腺病杂...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中国肿瘤外科...
  • 1篇护理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颞叶癫痫外科治疗临床分析以及海马胶质细胞激活机制的实验研究
外科手术是难治性癫痫治疗手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颞叶癫痫,特别是伴有海马硬化的颞叶内侧癫痫,早期手术干预的效果要优于抗癫痫药物的疗效。然而,并不是所有患者术后都能获得明显缓解或完全无发作。伴有海马硬化的颞叶内侧癫痫在海...
朱海涛
关键词:颞叶癫痫组织病理学术前评估癫痫星形胶质细胞活化
文献传递
小鼠骨髓来源早晚期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被引量:1
2010年
背景:关于内皮祖细胞统一的定义、相关的生物学特性及在血管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准作用等问题存在较大的争议。目的:探索用序列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小鼠骨髓血管早、晚期内皮祖细胞的条件并比较早晚期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方法: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种植于人纤维粘连蛋白包被的培养瓶中,利用序列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细胞早晚期内皮祖细胞。比较早晚期内皮祖细胞在细胞形态、DiI-LDL及FITC-UEA-1摄取能力、细胞的免疫表型、生长增殖能力及体外形成管腔结构能力的差别。结果与结论:早期内皮祖细胞呈集落样成长,晚期呈铺路石样生长,早、晚期内皮祖细胞都可以吞噬DiI-LDL连接FITC-UEA-1。晚期内皮祖细胞拥有较强增殖潜能,早期在体外基质胶上不形成管腔样结构而晚期内皮祖细胞可形成管腔样结构。提示:骨髓中存在具有不同特性的早晚期内皮祖细胞,晚期内皮祖细胞拥有巨大的增殖潜能并在体外参与血管样结构。
邓正明孙喜太朱海涛丁义涛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内皮细胞骨髓血管新生
骨髓细胞参与肝癌新生血管的构建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BMSCs)是否参与肝癌血管新生。方法:采用骨髓移植技术(GFP)建立标记骨髓的小鼠肝癌模型。ELISA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流式细胞术测定循环BMSCs含量; GFP示踪BMSCs在肝癌组织中的分布;免疫荧光方法观察BMSCs是否参与肝癌血管新生过程;蛋白印迹法观察无瘤区和肿瘤区VEGF表达的差异。结果:荧光镜下显示GFP+骨髓的小鼠肝癌模型中大量BMSCs富集于肝癌组织中,肝癌小鼠血清VEGF浓度为(175. 13±52. 34) pg·ml^(-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 65±32. 71) pg·ml^(-1)(P <0. 05);同时循环CD133+CD34+和CD133+VEGFR2+细胞明显增多,分别为(0. 27±0. 13)%和(0. 16±0. 0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 07±0. 04)%和(0. 08±0. 06)%(P <0. 01)。免疫荧光结果提示BMSCs动员后在肿瘤区富集并且参与肝癌新生血管的构建,并且BMSCs在肝癌新生血管中的比例从7. 6%(建模7 d)逐渐升高到19. 3%(建模14 d)(P <0. 05)。结论:BMSCs参与肝癌新生血管的构建。
邵茜雯朱海涛凌芸徐静
关键词:肝癌骨髓干细胞血管新生小鼠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与体成分之间的关系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体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江苏省肿瘤医院就诊并进行人体体成分测量的结直肠癌患者171例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分成正常前白蛋白组(n=125)和低前白蛋白组(n=46),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浸润深度、大便隐血以及体成分指标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身体质量指数(BMI)、体脂肪百分比(BFP)、无脂肪重量指数(FFMI)、内脏脂肪指数(VFI)的关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正常前白蛋白组浸润深度T_(3)~T_(4)、大便隐血阳性比例均低于低前白蛋白组,体成分指标BMI、BFP、FFMI、VFI均高于低前白蛋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BMI、BFP、FFMI、VFI均呈正相关(r=0.359、0.511、0.500、0.355,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浸润深度T_(3)~T_(4)、大便隐血阳性、BMI偏低、BFP偏低、FFMI偏低以及VFI偏低均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体成分密切相关,BMI、BFP、FFMI、VFI偏低均是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异常的危险因素。
曹正兰张宜南徐卫国朱海涛
关键词:结直肠癌血清前白蛋白体成分
恩度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实体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化疗方案对多种恶性实体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晚期恶性肿瘤患者41例接受恩度联合化疗的方案治疗。恩度用法:15 mg/d,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维持3~4 h,持续14 d,间歇7 d,21 d为1个周期。化疗1个周期后按照NCICTC 3.0版标准评价不良反应。化疗2个周期后开始按照RESIST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参照KPS评分评价生活质量。结果 41例患者平均接受了4.2个化疗周期。其中,部分缓解12例,稳定15例,进展14例,总有效率为29.3%,临床获益率为65.9%,生活质量改善70.7%。受累器官越多恩度联合化疗的效果越低(P<0.05)。二线治疗的疗效优于三线治疗(P<0.05)。在使用过程中未发生严重的毒副作用。结论恩度联合化疗可以改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较为安全。
朱海涛刘连科刘连科束永前
关键词: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晚期恶性肿瘤化学治疗
内皮祖细胞体外侵袭肝癌及成管能力的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体外形成管腔样结构和侵袭H22肝癌细胞的可能性和条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小鼠骨髓中单个核细胞,利用序列差速贴壁方法(依次在培养1h和24h后提取上清液中细胞)诱导培养,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在1、3、7、10、13、16、20d的细胞增殖能力,从细胞形态、免疫荧光、细胞免疫表型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并观察培养1周后细胞的体外形成管腔结构及侵袭肝癌细胞的能力。结果EPCs在1周内呈集落样生长,1周后“鹅卵石”样结构;能吞噬低密度脂蛋白和膜连接荆豆凝集素,双染阳性率(96.46±1.74)%;EPCs表达CD34(91.23±3.7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92.85-±2.12)%,但CDl33(61.54±13.71)%;EPCs在能够形成管腔样结构(26.6±13.4)/高倍镜(×100);并向肿瘤细胞富集。结论小鼠骨髓中富含EPCs,利用序列差速贴壁方法得到较高纯度EPCs,并表现成血管倾向、侵袭肿瘤组织的能力。
邓正明孙喜太朱海涛丁义涛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内皮细胞
反义寡核苷酸阻断NF-кB对胰腺癌细胞增殖活性影响的研究
2008年
目的:研究核因子-кB(NF-кB)亚单位p65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人胰腺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探讨p65 ASODN治疗胰腺癌的可行性。方法:设计合成p65ASODN,体外转染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检测转染效率,用RT-PCR分析p65 mRNA的表达,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克隆形成试验分析细胞增殖能力。结果: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检测表明,p65 ASODN可成功转染PANC-1细胞;转染后,RT-PCR结果显示反义治疗组、空脂质体组和空白对照组p65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4±0.05、0.37±0.04和0.39±0.03,反义治疗组p65基因表达显著下降,P=0.000;MTT检测结果显示,在转染后24、48和72h反义治疗组吸光度(OD)值均降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抑制作用在转染后48h最为明显,P<0.01;克隆形成试验结果显示,反义治疗组、空脂质体组和空白对照组的克隆形成率分别为(14.9±3.3)%、(23.3±2.0)%和(25.8±2.5)%,反义治疗组克隆形成率显著下降,P=0.000。结论:脂质体介导的p65ASODN能有效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株p65基因的表达,从而降低细胞增殖活性,可能对胰腺癌有治疗作用。
储著凌谢敏潘一明朱海涛
关键词:寡核苷酸类反义
免疫肠内营养在高龄胃癌病人术后免疫调节作用的观察被引量:21
2015年
目的:观察免疫肠内营养对高龄胃癌病人术后恢复、免疫功能、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68例高龄胃癌病人(>70岁)手术后随机分为免疫肠内+肠外营养(EN+PN)组和肠外营养(PN)组。于术前1 d、术后第1和第7天检测相关的营养和免疫血清指标,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并比较和分析。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第1天血清总蛋白(TP)、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Ig G、Ig A水平以及CD3、CD4、CD4/CD8较术前1 d有显著下降。术后7天EN+PN组血清TP、ALB、PA、Ig G、Ig A以及CD3、CD4、CD4/CD8与PN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EN+PN组和PN组发生术后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使用肠内免疫营养制剂,可改善高龄胃癌病人手术后的免疫功能和营养状态。
周斌朱海涛文旭李刚顾荣民明学志陈环球魏尉
关键词:免疫肠内营养肠外营养高龄胃癌围手术期
尿苷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为主化疗方案不良反应的关系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探讨尿苷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A1(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实体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外周血中抽提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直接测序法分析67例恶性实体肿瘤患者UGT1A1*28和UGT1 A1*6基因多态性.记录接受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患者在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的不良反应程度以及发生率的差异.UGT1A1* 28突变型TA6/7和TA7/7中出现3~4级腹泻9例(56.3%);3~4级血小板减少7例(43.8%),均高于野生型(25.5%、13.7%).UGT1 A1*6突变型G/A+ A/A中出现3~4级腹泻12例(50.0%);明显高于野生型组(11.6%).结果 67例患者中,UGT1A1 * 28基因启动子区TA序列呈6次重复的野生型(TA6/6)有51例(76.1%),TA序列6次和7次重复的杂合突变型(TA6/7)有12例(17.9%),TA序列7次重复的纯合突变型(TA7/7)有4例(6.0%).UGT1 A1 * 6基因型为野生型(G/G)有43例(64.2%),杂合突变型(G/A)有18例(26.9%),纯合突变型(A/A)有6例(9.0%).UGT1A1* 28突变型TA6/7和TA7/7中出现3~4级腹泻9例(56.3%);3~4级血小板减少7例(43.8%),均高于野生型(25.5%、13.7%).UGT1A1*6突变型G/A+A/A中出现3~4级腹泻12例(50.0%);明显高于野生型组(11.6%).突变型和野生型组之间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采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恶性肿瘤患者中,UGT1A1 * 6位点突变型增加发生3级以上腹泻;UGT1A1* 28位点突变型增加发生3级腹泻和血小板减少的风险.
徐静朱海涛邵茜雯高雯
关键词:伊立替康
术前免疫性肠内营养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及康复水平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术前早期免疫性肠内营养的应用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恢复中的价值。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5年12月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于术前7 d开始分别给予免疫性肠内营养(IMN)、标准肠内营养(SE)、肠外营养(TPN)治疗,观察不同组患者术后肿瘤组织中浸润性淋巴细胞(TILs)数目变化及患者恢复情况、营养状态。结果 3种营养模式下术后肿瘤标本组织中CD4+及CD8+的浸润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相较于其他两组,IMN组肿瘤组织中浸润性CD8+增加的比率显著升高(P<0.05)。CD16+的浸润数量在TPN组中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在SE及IMN组中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CD56+也以IMN组的增加最为显著。在预后方面,IMN组血清营养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康复状况均优于其他两组。结论术前早期免疫性肠内营养的应用可提升TILs的状态,促进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恢复。
赵东峰朱海涛马大伟周斌
关键词:结直肠癌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免疫反应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