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志勇

作品数:55 被引量:150H指数:7
供职机构:深圳市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领域

  • 4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3篇儿童
  • 21篇磁共振
  • 19篇成像
  • 14篇磁共振成像
  • 6篇影像
  • 5篇细胞
  • 5篇MRI
  • 4篇肉芽
  • 4篇肉芽肿
  • 4篇嗜酸
  • 4篇嗜酸性
  • 4篇嗜酸性肉芽肿
  • 4篇肿瘤
  • 4篇先天
  • 4篇先天性
  • 4篇畸形
  • 4篇X线
  • 3篇性肌萎缩
  • 3篇影像学
  • 3篇张口位

机构

  • 40篇深圳市儿童医...
  • 9篇华中科技大学
  • 6篇汕头大学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襄樊市中心医...
  • 1篇长江大学
  • 1篇湖北中医药大...
  • 1篇深圳市龙岗区...
  • 1篇香港大学深圳...

作者

  • 49篇李志勇
  • 28篇干芸根
  • 18篇方佃刚
  • 12篇曾洪武
  • 11篇林飞飞
  • 9篇孙龙伟
  • 9篇徐海波
  • 8篇孔祥泉
  • 7篇孙洁
  • 7篇曹卫国
  • 7篇罗益镇
  • 6篇叶文宏
  • 6篇刘定西
  • 6篇谢娜
  • 5篇周洋洋
  • 5篇赵彩蕾
  • 5篇黄劲柏
  • 5篇梁国华
  • 5篇孟宪磊
  • 4篇张龚巍

传媒

  • 9篇临床放射学杂...
  • 3篇放射学实践
  • 3篇中国CT和M...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实用医技杂志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2篇临床小儿外科...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广东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1篇2024
  • 6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7篇2007
  • 1篇2006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及MRI表现特征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儿童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及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特点和MRI表现,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6个月至12岁。14例进行了MRI平扫和增强,4例仅做了MRI平扫。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痴笑样癫痫、性早熟。首发症状为痴笑样癫痫9例,性早熟5例,肢体抽搐2例,运动发育迟缓2例。MRI表现为鞍上下丘脑附近区域单发结节,附着于灰结节和乳头体,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5mm者14例,>15mm者4例,最大直径24mm。病灶同脑灰质比较,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信号均匀。18例中2例合并坏死囊变。14例增强扫描肿块均未见强化。结论儿童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及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当患儿出现痴笑样癫痫或性早熟,MRI表现为下丘脑附近区域类圆形结节影且无强化,应首先考虑本病。
方佃刚李志勇吕晓静孟宪磊干芸根
关键词:下丘脑错构瘤性早熟磁共振成像
色觉在视皮层定位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
2007年
近20年来,随着资料的积累和新技术的发展,如单组记录、神经示踪、损毁、微刺激、光学记录和遗传工程等技术的出现,色觉的研究进入了崭新的阶段。但这些技术大多都存在侵害性,故多应用于动物实验研究,在猿猴的研究中就有多于25个视区被发现,每一个视区都有其特定的功能特征,但是在人类还是未知的领域。
樊建中李志勇徐海波孔祥泉
关键词:成像研究色觉磁共振神经示踪
3.0T1H-MRS在儿童颞叶癫痫的定位诊断价值
李志勇干芸根梁国华张龚巍罗益镇文佳伦宋建明
2种钡剂灌肠方式在学龄前儿童便秘诊断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便秘行钡剂灌肠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首次灌肠钡剂需灌注至回盲部使全结肠充盈显影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学龄前儿童钡剂灌肠检查资料,根据年龄,分为4组,观察结肠直肠器质性病变在各年龄组的分布。再根据首次灌肠钡剂是否灌注至回盲部分为A组、B组。A组首次灌肠钡剂灌注至回盲部,全结肠充盈显影。B组首次灌肠钡剂灌注至结肠肝曲附近,未灌注至回盲部。比较2组检查的差别。结果:结肠、直肠器质性病变7例,其中3岁组4例先天性巨结肠,4岁组1例结肠炎,5岁组和6~7岁组各1例直肠息肉。A、B组满足影像学诊断要求的概率比较和24 h随访钡剂潴留达结肠各段分布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437,P=0.118;χ2=0.251,P=0.969)。A、B组各年龄段钡剂灌注总量比较,B组均较A组少(均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便秘结肠直肠器质性病变少见,其中以较小年龄组先天性巨结肠为主。B组不影响检查结果,且减少钡剂的灌注量,缩短了检查时间,减少了电离辐射剂量。
孙龙伟谢娜林飞飞李志勇
关键词:便秘钡剂灌肠
肌肉定量MRI技术在脊髓性肌萎缩症中的研究进展
2023年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由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退行性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定量MRI(qMRI)对SMA的病情评估及疗效监测有重要临床价值。本文就qMRI在SMA肌肉成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黄杨陈嘉坤方雪琳李志勇
关键词:MRI肌肉脊髓性肌萎缩
儿童颞叶癫痫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儿童颞叶癫痫(TLE)患者的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变化特点,评价DTI在TLE病灶定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的22例TLE患者和20名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I和DTI检查,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海马的平均弥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是否存在差异。结果:22例TLE患者中,10例表现为单侧海马体积缩小,其中5例患侧海马FLAIR信号较对侧升高。对照组双侧海马ADC值、F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TLE患者发作间期患侧海马、对侧及对照组ADC值分别为(0.821±0.045)×10^(-3)mm^2/s、(0.768±0.029)×10^(-3)mm^2/s、(0.729±0.025)×10-3mm^2/s,患侧海马ADC值高于对侧海马和对照组,且对侧海马ADC值也高于对照组(P<0.05)。TLE患者发作间期患侧海马、对侧及对照组FA值分别为(0.177±0.025)、(0.213±0.023)、(0.229±0.015),患侧海马FA值明显低于对侧海马和对照组(P<0.05),但对侧海马FA值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TI检查可以反映TLE患者的海马弥散变化,ADC值升高、FA值降低是TLE病灶定侧诊断的有用指标。DTI对儿童颞叶癫痫具有一定的定侧诊断价值。
李志勇方佃刚干芸根孟宪磊曹卫国罗益镇陈黎
关键词:颞叶癫痫海马硬化儿童弥散张量成像
儿童肠道重复畸形的CT表现
目的 探讨儿童肠道重复畸形的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道重复畸形的影像学表现.男14例,女9例,年龄2月5天~8岁8月,中间年龄为2岁3月,其中小于1岁10例,1岁~3岁7例,...
干芸根李志勇曾伟彬
关键词:CT
T_(2)-mapping定量评估脊髓性肌萎缩症严重程度
2023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T_(2)-mapping技术定量评估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将28例在本院经基因检测确诊的SMA患儿纳入本研究。记录每例患儿的年龄、体质指数(BMI)和汉默史密斯功能运动量表扩展版(HFMSE)评分。所有患儿行大腿常规序列MRI和T_(2)-mapping扫描,测量右侧骨盆和大腿部位的13块肌肉(右侧臀大肌、阔筋膜张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缝匠肌、半膜肌、半腱肌、股二头肌长头肌、大收肌、长收肌和股薄肌)的T_(2)值,并得到彩色编码的肌肉组织T_(2)值分布图,以确定受累最严重的肌肉。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Ⅱ和Ⅲ型SMA患者13块肌肉的T_(2)值、平均T_(2)值、HFMSE评分、年龄及BMI的组间差异,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肌肉T_(2)值与各项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3块肌肉中,臀大肌的平均T_(2)值最高[(63.3±11.9)ms],长收肌的平均T_(2)值最低[(42.5±4.5)ms],长收肌的平均T_(2)值明显低于其它肌肉(P均<0.05)。彩色编码的T_(2)值分布图提供了对肌肉T_(2)值异质性分布的有效视觉评估。Ⅱ型SAM患者的阔筋膜张肌T_(2)值明显高于Ⅲ型(P<0.01),年龄及HFMSE评分均明显低于Ⅲ型(P<0.01)。在Ⅱ型、Ⅲ型及所有SMA患者中,肌肉平均T_(2)值均与HFMSE呈高度负相关(r=-0.696、-0.724、-0.657,P均<0.01)。13块肌肉中,阔筋膜张肌的T_(2)值与HFMSE评分的相关性最高(r=-0.743,P<0.001)。结论:磁共振T_(2)-mapping技术能客观定量评估SMA患儿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助于识别该疾病的肌肉受累模式。阔筋膜张肌的T_(2)值可较准确地鉴别Ⅱ型与Ⅲ型SMA患者,此条肌肉可能是评估SMA疾病严重程度的最理想的目标肌肉。
胡颖熠黄杨陈太雅方佃刚路新国王景刚李志勇
关键词:脊髓性肌萎缩症磁共振成像
^1H MRS在脑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4
2007年
李志勇徐海波孔祥泉
关键词:脑肿瘤诊断^1HMRS磁共振波谱细胞水平
CT扫描对肝母细胞瘤病理分型预测价值初探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肝母细胞瘤(HB)的CT表现预判病理分型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HB的44例患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术前行腹部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观察肿瘤最大径,瘤内有无出血、坏死或囊变、钙化及多发纤维分隔,肿瘤假包膜是否光滑连续,有无肝包膜回缩征及包膜下积液,有无与预后相关的高危影像学征象。测量并计算病灶平扫CT值、相对密度指数,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CT值、CT差值、强化百分比、强化指数。依据肿瘤组织内上皮或上皮-间质成分将病灶分为完全上皮型和上皮与间叶混合型,完全上皮型和混合型可进一步分为各亚型。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连续性校正的卡方检验比较完全上皮型和混合型患儿间性别、年龄、甲胎蛋白(AFP)、病灶形态特征及相关高危影像学征象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比较组间病灶最大径、组间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参数的差异,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完全上皮型和混合型HB各22例,其中6例为分化良好的胎儿型,表现为肿瘤假包膜完整、边缘较光滑,无瘤内出血及多发纤维分隔,无肝包膜回缩征及包膜下积液。完全上皮型和混合型HB患儿的性别、年龄、AF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完全上皮型和混合型HB病灶的最大径、瘤内出血、坏死或囊变、肿瘤假包膜光滑连续、肝周积液及高危影像征象的差异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完全上皮型和混合型HB的平扫CT值及相对密度指数、CT增强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的CT值、CT差值、强化百分比及强化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完全上皮型和混合型HB病灶内钙化、多发纤维分隔及肝包膜回缩的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肝包膜回缩征为混合型HB�
张龚巍李钱程张欢徐坚德李志勇林飞飞干芸根
关键词:X线计算机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