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会军

作品数:180 被引量:3,635H指数:34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6篇期刊文章
  • 31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6篇天文地球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水利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71篇气候
  • 37篇降水
  • 34篇环流
  • 25篇夏季
  • 25篇季风
  • 25篇大气环流
  • 21篇年代际
  • 21篇气候变化
  • 20篇气候预测
  • 19篇年际
  • 18篇涛动
  • 14篇年代际变化
  • 14篇南极涛动
  • 12篇变暖
  • 11篇数值模拟
  • 11篇气候模式
  • 11篇海温
  • 11篇值模拟
  • 10篇全球变暖
  • 10篇ENSO

机构

  • 169篇中国科学院大...
  • 41篇中国科学院
  • 31篇南京信息工程...
  • 2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6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云南大学
  • 8篇中国气象局国...
  • 6篇中国气象局
  • 4篇南方海洋科学...
  • 3篇北京市气象局
  • 3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气象局培...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清华大学

作者

  • 179篇王会军
  • 19篇姜大膀
  • 19篇范可
  • 16篇孙建奇
  • 15篇郎咸梅
  • 10篇周波涛
  • 8篇曾庆存
  • 8篇周广庆
  • 7篇张颖
  • 7篇汪君
  • 7篇林朝晖
  • 7篇黄艳艳
  • 6篇尹志聪
  • 6篇孙博
  • 6篇燕青
  • 6篇马洁华
  • 6篇贺圣平
  • 6篇张仲石
  • 5篇朱江
  • 5篇薛峰

传媒

  • 25篇科学通报
  • 21篇大气科学
  • 16篇地球物理学报
  • 14篇气象学报
  • 12篇气候与环境研...
  • 11篇大气科学学报
  • 7篇第四纪研究
  • 6篇中国科学:地...
  • 4篇中国科学(D...
  • 4篇应用气象学报
  • 4篇第33届中国...
  • 2篇气象科学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地学前缘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2篇2012年全...
  • 2篇大气科学发展...

年份

  • 3篇2024
  • 6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6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8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3
  • 12篇2012
  • 5篇2011
  • 8篇2010
  • 9篇2009
  • 8篇2008
  • 13篇2007
  • 15篇2006
  • 7篇2005
18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冬季气候可预测性的跨季度集合数值预测研究被引量:12
2003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格点九层大气模式(IAP9L-AGCM),从1969~1998每年秋季出发对冬季气候可预测性进行了系统性跨季度集合回报试验研究,探讨了中国冬季季节平均气候异常的可预测性问题.结果发现,模式对冬季可预测能力在低纬大于高纬,且在海洋上通常大于陆地,后者以气温尤为明显;对流层位势高度场的可预测区域随高度增加纬向分布变化不大,但带状分布减弱,日界线附近可预测程度明显降低.分析的大气要素场中,表面气温和位势高度场的可预测性最大,降水的相对最小.尤其是在LaNina事件中,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冬季气候的可预测程度明显受ENSO信号的影响.通过比较回报与实测表面气温的年际变化,发现模式对我国东北及南方地区的冬季气温变化趋势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郎咸梅王会军姜大膀
关键词:冬季气候可预测性
浅谈大气科学与地质学的学科交叉被引量:1
2022年
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大气科学学科正步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时代,学科交叉必然产生新的增长点.大气科学的发展经历了观测-理论-模型的三个阶段,很好地践行了“数据-模式驱使科学”的研究范式.然而,地质学具有更深远的时空复杂性,需要更长时间的数据积累.目前,地质学正面临着研究范式由观测向理论和模型的转变.大气科学与地质学的交叉将为这一转变提供经验和启示.同时,大气科学与地质学的交叉,需要研究气候系统上边界(大气顶的太阳辐射)和下边界(固体地球形态)变化导致的大气和海洋环流的响应.研究这些问题,将成为发展同时统辖“分钟、小时”直至“地史”的时间尺度的大气科学理论的关键,也是未来地球系统模式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大气科学专业,作为推动大气科学与地质学交叉的排头兵,任重而道远.
张仲石李双林李双林王会军
关键词:大气科学地质学
大气科学:一个充满活力的前沿科学被引量:43
2004年
着眼于未来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阐述了对当前大气科学发展的状况与趋势的意见,提出了我国未来发展大气科学的思路和重点任务建议,还分析了我国大气科学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王会军徐永福周天军陈洪滨高守亭王普才陆日宇张美根
关键词:大气科学
北京沙尘频次的年际变化及其全球环流背景分析被引量:26
2006年
本文采用相关和合成的分析方法,研究北京沙尘频次的年际变化及其冬、春季的全球环流背景.结果表明北京沙尘频次有年际变化的特点,并与全球范围内的环流异常相联系,特别是南、北半球的中高纬的环流异常.南半球环流异常与沙尘的联系在冬、春两季有很好的持续性和显著性,北半球中高纬环流异常与沙尘的联系冬季较春季显著.春季对流层高层的东亚西风急流增强能使低空的蒙古气旋加强和锋生,从而引起地面大风,为沙尘天气频次的增加提供动力条件.
范可王会军
关键词:西风急流蒙古气旋
东亚气候变动与南半球的联系
本报告论述东亚气候的年际变化与南半球气候的关系,有三个内容,分别讨论东亚气候与索马里急流、南极涛动和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王会军薛峰范可
关键词:东亚气候年际变化南极涛动大气环流
文献传递
我国今冬和明春气候异常与沙尘气候形势的模式预测初步报告被引量:38
2003年
首次利用气候模式作了跨年度的针对冬季和春季气候异常形势的预测试验。预测结果显示 ,今冬的气候特点为 ,我国北方降水正常 ,南方略偏多 ,气温在我国全境基本为正常 ,因此 ,不会出现暖冬现象 ,而欧亚大陆北部则为明显的暖冬。预测结果还表明 ,明春我国西北、华北、东北降水正常 ,其他地区略多 ,全国气温均较正常 ,因此 ,明春的沙尘暴形势如常 ,不会出现超出常年的春季沙尘暴形势。但由于近些年的气候变化趋势使然 ,明春的沙尘暴仍可能在局部时空段内相当严重。
王会军郎咸梅周广庆康杜娟
关键词:气候异常
东亚冬季风综合指数及其表达的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化特征被引量:71
2012年
本文通过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展开(multivariate EOF,简称MV-EOF)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各系统成员的协同关系,再运用单变量EOF定义单个系统的强度系数。从而给出能够反映东亚冬季风各主要特征及其年际变化、同时包含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大槽和纬向风经向切变信息的强度指数(EAWMII)。分析表明,这个新指数EAWMII能够很好地反映东亚冬季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减弱信号,并且与大气环流场以及东亚冬季表面温度的变化均显著相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表征东亚冬季风的综合特征。此外,EAWMII与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简称AO)指数、北太平洋涛动(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简称NPO)指数和Nin珘o3.4指数相关显著。分析还表明AO和NPO影响东亚冬季气候的区域有所不同:AO主要影响欧亚大陆中、高纬、我国东北以及日本北部等地区,NPO则主要影响华南、华东、朝鲜、韩国以及日本中南部及其附近海域。并且,AO很可能可以通过影响NPO进而影响东亚冬季风。
贺圣平王会军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大气环流北太平洋涛动北极涛动
上新世热带海道变化影响东亚气候的模拟研究
2022年
上新世早—中期是巴拿马海道关闭及印度尼西亚海道收缩的关键时期。目前,针对这两个海道关闭的气候效应已有不少研究,但多数研究关注巴拿马海道、洋流变化及其与北半球高纬冰盖发育的联系,缺乏两大热带海道关闭/收缩对东亚气候影响及机理的研究。我们基于挪威地球系统模型(NorESM-L)探讨了印尼海道收缩及巴拿马海道的浅关闭对东亚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带海道的关闭/收缩加强了北太平洋的经向梯度,进一步导致夏季近地表气温在东亚北部降低,东亚南部升高;降水在长江流域至中国东海一线显著增加,但在东亚南部至西南部显著减少。冬季,近地表气温在东亚大陆地区升高,降水减少。上述变化主要由印尼海道的收缩导致,除冬季温度外,巴拿马海道浅关闭对东亚气候的影响较弱。此外,结合定性的记录-模拟对比,我们进一步揭示出热带海道的关闭/收缩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东亚气候在中上新世的转型,但不是主要驱动力。
谭宁张仲石郭正堂郭正堂
关键词:上新世东亚气候
末次间冰期全球气候瞬变模拟与平衡态模拟的对比研究
2024年
采用水平分辨率约1°的地球系统模式CESM,本研究开展了末次间冰期129~124 ka的瞬变模拟试验(TGCS-LIG)和127 ka的平衡态切片模拟试验(127ka-LIG),量化了数值试验方案对模拟的末次间冰期全球气候的影响,以期加深理解造成模拟结果与重建数据之间分歧的可能原因。TGCS-LIG试验和127ka-LIG试验均表明:末次间冰期全球年平均温度较工业革命前低,降温幅度分别为0.4℃和0.2℃;在夏季,北半球升温(1.2/1.5℃),而南半球降温(0.9/0.7℃)。就年降水而言,末次间冰期北半球季风区降水增加,南半球季风区降水减少,但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与重建数据相比,TGCS-LIG试验和127ka-LIG试验的模拟-数据符号一致性与均方根误差均相近,但127ka-LIG试验模拟效果略好。TGCS-LIG试验与重建的全球年平均(夏季)海温符号一致性为34.9%~44.7%(36.8%~42.5%),较127ka-LIG偏差约2%~4%(约5%~7%);均方根误差为2.9~3.2℃(2.9~3.4℃),较127ka-LIG试验偏差小于约0.1℃。对于全球年平均降水,TGCS-LIG试验与重建数据的符号一致性为63.8%,略高于127ka-LIG试验(63.1%)。相较于模拟和重建之间的绝对偏差而言,数值试验方案对于改进两者分歧的作用十分有限。需要注意的是,TGCS-LIG试验表明:末次间冰期全球关键气候模态的年际变率在129~124 ka间存在显著的内部变化,其中ENSO年际变率随时间逐渐增强,北半球环状模与南半球环状模的年际变率呈现千年尺度波动的特征;而127ka-LIG试验无法刻画气候模态的时间演变特征。总之,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平衡模拟试验或是瞬变模拟试验并不是造成末次间冰期模拟-数据分歧的主要原因,但开展高时空分辨率的瞬变模拟试验对研究末次间冰期气候变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江南萱燕青王会军
关键词:末次间冰期
有关南半球大气环流与东亚气候的关系研究的若干新进展被引量:48
2006年
南半球大气环流是全球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气候变化和亚洲季风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气象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南半球大气环流对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影响。近年来,有关南半球气候变率的研究目前正受到世界气象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南半球中高纬大气资料的丰富及南极涛动的确定,使得认识南半球高中纬环流的年际变动规律及其与东亚气候关系成为可能。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有关南极涛动的年际变化与沙尘天气发生频次及东亚冬春季气候的关系,古气候资料揭示的南极涛动与华北降水的关系,以及南半球大气环流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关系和南极涛动变率的可预测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作了初步的展望。
范可王会军
关键词:南极涛动东亚气候可预测性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