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大膀

作品数:86 被引量:1,477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3篇天文地球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8篇气候
  • 17篇降水
  • 16篇季风
  • 14篇气候变化
  • 12篇全新世
  • 11篇数值模拟
  • 11篇值模拟
  • 9篇中国气候
  • 9篇青藏
  • 9篇青藏高原
  • 9篇全新世中期
  • 8篇气候模拟
  • 8篇变暖
  • 7篇气候模式
  • 7篇全球变暖
  • 7篇末次冰盛期
  • 7篇古气候
  • 6篇季风区
  • 6篇风区
  • 6篇干旱

机构

  • 79篇中国科学院大...
  • 33篇中国科学院
  • 21篇中国科学院大...
  • 8篇兰州大学
  • 6篇成都信息工程...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南京水利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作者

  • 86篇姜大膀
  • 19篇王会军
  • 16篇郎咸梅
  • 16篇田芝平
  • 8篇张冉
  • 5篇王式功
  • 5篇杨德保
  • 5篇尚可政
  • 4篇燕青
  • 4篇范广洲
  • 4篇孙建奇
  • 3篇刘珂
  • 3篇高雅
  • 3篇姜江
  • 2篇董光荣
  • 2篇华维
  • 2篇梁潇云
  • 2篇张颖
  • 2篇张仲石
  • 2篇高学杰

传媒

  • 25篇大气科学
  • 14篇第四纪研究
  • 9篇科学通报
  • 5篇第十一届全国...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中国沙漠
  • 2篇高原气象
  • 2篇中国科学院院...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基础科学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全国城市空气...
  • 1篇2015中国...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6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 10篇2015
  • 7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RCP4.5情景下中国季风区及降水变化预估被引量:17
2015年
本文使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中共46个全球气候模式的数值试验结果,通过对中国区域的年、夏季和冬季降水气候态的模拟能力评估,择优选取了18个气候模式用来预估RCP4.5情景下21世纪中国季风区范围、季风降水及其强度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1986~2004年参考时段,RCP4.5情景下多数模式和所有模式集合平均在不同时段内均模拟出中国季风区面积、季风降水及其强度的增加趋势,最明显的时段出现在2081~2099年。其中,季风区面积扩张是导致季风降水增加的主要因素。在机制上,热力与动力条件变化均有利于季风降水强度的增加以及更多的水汽进入中国东部,从而引起季风区范围的扩大。
姜江姜大膀林一骅
关键词:季风区季风降水
中东亚中全新世气候与植被反馈作用:PMIP 2多模式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文章选取了参加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Paleoclimate Modeling Intercomparison Project,简称PMIP)的6个耦合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着重对中全新世中东亚干旱区以及东亚季风区的夏季气候变化(气温、降水)进行分析,探讨了植被反馈作用对这3个区域中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影响。由于各个模式之间以及所用的植被模块的差异,它们模拟的气候变化(气温、降水)的幅度有所不同,本文利用PMIP 2中6个模式的模拟结果分析,结果发现,在中全新世轨道因素的影响下,3个区域的平均温度和降水都有所增加。而中全新世植被的变化在:1)东亚季风区,各个模式模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其中FOAM,ECHAM5.3-MPIOM127-LPJ和MRI-CGCM2.3.4FA这3个模式的模拟结果显示温度较现代低,而ECBILTCLIOVECODE,UBRIS-HADCM3M2和MRI-CGCM2.3.4NFA模式的模拟结果显示植被的变化导致地表温度较现代高,但各个模式对东亚季风区的中全新世植被变化所引起的降水变化并不理想,并且差异较大;2)中东亚干旱区,ECBILTCLIOVECODE,FOAM和UBRIS-HADCM3M2模式的模拟结果表现出中全新世植被的变化导致中东亚干旱区夏季平均温度较现代低,而其他3个模式的模拟结果则表现出较现代高的趋势,但除MRI-CGCM2.3.4NFA模式外,其余5个模式均在中国西北新疆地区表现出0.5℃左右的降温,而几乎所有的模式都在中东亚干旱区表现出降水增加;3)中亚地区,在温度方面,除了MRI-CGCM2.3.4NFA随着植被的变化表现出了较大的增温幅度外,其余5个模式夏季温度随着植被变化不大;而在降水方面,除了FOAM模式外,其他5个模式结果都显示出区域平均降水的增加。由此可见,在中全新世东亚季风区、中东亚干旱区以及中亚地区,除了太阳辐射等因素,植被对气候变化也有重要影响。
王志远靳立亚俞飞张肖剑姜大膀
关键词:东亚季风区中全新世气候模式
耦合模式长期积分资料所揭示的华南春季降水及环流特征的年际变化被引量:15
2006年
利用一个全球海洋-大气-海冰耦合模式的300年控制试验资料,针对东亚区域雨带移动和大气环流特征演变的研究发现,华南春季降水是位于副热带的雨带的一部分,而且华南地区4、5月的降水异常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在华南4、5月降水偏多年份,前期3月阿留申低压加强,北半球西风减弱,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出现负异常,导致冷暖空气在这里相遇造成降水异常。
韩晋平王会军姜大膀
关键词:环流特征降水演变年际变化
中国干湿变化的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预估被引量:4
2020年
本文使用三个全球气候模式驱动下的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4的试验数据,首先评估了RegCM4对参考时段(1986~2005年)中国干燥度指数(AI)的模拟能力,而后根据典型浓度路径中等排放(RCP4.5)情景下RegCM4试验对中国未来干湿变化进行了预估研究。结果表明,RegCM4能够合理模拟中国区域AI的空间分布。两种潜在蒸散发计算方法得到的参考时段AI在空间分布和数值上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在中国西部高海拔地区和北方地区。在三个全球气候模式驱动场作用下的RegCM4预估试验中,21世纪中期(2046~2065年)和末期(2081~2098年)中国区域平均AI较参考时段分别减小2%~4%和2%~5%,其中西北中部变湿,其他地区均变干。不同地区未来干湿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差异,西北中部降水变化为主导因素,其他地区主要受控于升温所引起的潜在蒸散发变化。
王恺曦姜大膀华维
关键词:干湿变化
冬季中国东北极端低温事件环流背景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18年
利用1961~2014年CN05.2逐日温度数据,对冬季东北极端低温事件进行了定义,并按其发生时冷空气对中国东部(105°E以东)的影响范围,将其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极端低温事件,其中前者局限在东北,而后者则扩展至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分析表明,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第一类极端低温事件强度减弱,而第二类的则增加;对持续天数而言,第二类极端低温事件的在减少,而第一类在1990年代以前也持续减少,但是1990年代之后急剧增加;2月份总的极端低温事件发生天数最多,其在1990年代以前要远大于12月和1月份,且在1990年代以前总体在减少,以后则增加;850 hPa风场分析显示,第二类极端低温事件中来自贝加尔湖的西北路径冷空气比第一类的要强,而来自鄂霍次克海的东北路径冷空气则相反;在300 hPa的E-P通量散度场上,这两类极端低温事件中东北都处于波动能量辐散中心,第二类极端低温事件发生时罗斯贝波波动能量传播比第一类时的要弱,第一类发生时则纬向传播比较明显,而且波动中心值都比较大;在位势高度距平场的谐波分析中,长波槽同位相扰动叠加在超长波槽上更易导致极端低温事件的发生。
李尚锋姜大膀廉毅尹路婷
关键词:极端低温事件罗斯贝波谐波分析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对东亚气候影响的综述
2024年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及其对东亚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AMO的形成机制与指数定义、AMO对东亚夏季和冬季气候的影响、AMO与其他大洋的协同作用。目前,关于AMO的形成机制仍有不同意见,传统观点认为AMO是气候系统内部过程尤其是大西洋经向翻转流造成的,但近期有工作指出AMO是气溶胶、火山喷发等外强迫驱动产生或是海洋对大气随机强迫的一种响应。AMO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调制东亚夏季气候,当AMO处于正位相时,东亚夏季风加强、降水增多、气温升高,反之亦然。同时,AMO正位相有利于东亚冬季风偏强,欧亚大陆中纬度及中国北方偏冷;负位相时则大体相反。鉴于AMO的重要作用,加深理解AMO形成机制及其对东亚气候影响有益于提升东亚气候的年代际预测水平。
姜大膀司东缪家鹏
关键词:年代际气候变化东亚冬季风
全新世中期东亚气候变化及海洋与植被反馈作用模拟
全新世中期(6千年前)是认识轨道尺度上间冰期气候变化的理想时段.全新世中期气候重建工作通常认为中国变暖,但我们过去利用36个气候模式结果研究发现,中国年和冬季温度均变冷,与重建记录相反.为了深入探究该模式和资料不一致的原...
田芝平姜大膀
末次冰盛期中国西部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的模拟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文章使用9个气候模式的数值试验数据,研究了末次冰盛期中国西部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ELA),以期加深理解冰期青藏高原地表环境以及ELA变化成因.相对于工业化革命前期这一参考时段,末次冰盛期青藏高原夏季普遍降温4-8℃,年降水量平均减少25%.在降温和降水减少的共同作用下,中国西部ELA降低,不同区域之间降幅存在差异.在青藏高原地区,其南缘和西北部下降1100m,中部腹地下降650-800m,东部下降550-800m且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变小.中国境内天山上的ELA下降不超过650m,祁连山和阿尔泰山上的下降值在500~600m.另外,水平分辨率高的气候模式能模拟出青藏髙原中部ELA下降不超过500m的低值,这与古冰川遗迹记录一致;末次冰盛期青藏高原冰川物质积累区主要发生在边缘山地,其面积扩张至现代的2-5倍,但仍未覆盖到高原中部.
姜大膀刘叶一郎咸梅
关键词:末次冰盛期冰川数值模拟
中国自然植被变化趋势的模拟研究
7个全球海洋与大气环流耦合模式在SRES A2和B2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下的数值模拟结果、以及两个排放情景之下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资料共同驱动一个植被模式,模拟了中国自然植被地理分布的变化趋势.研究揭示,在全球持续变暖和...
姜大膀
关键词:全球变暖植被变化数值模拟
上新世中期海洋表面温度变化及其与古气候重建数据对比被引量:5
2011年
上新世中期,过去约3.29~2.97Ma之间,是地质历史上距今最近的一个持续性暖期.它与模式预测的21世纪末地球系统最有可能达到的气候态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研究该时期气候变化对于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气候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采用最新的PRISM3重建数据集,利用FOAM耦合模式开展了上新世中期的全球气候模拟,并对上新世中期次极地北大西洋剧烈增暖和"永久的ElNio"两个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模拟结果表明:与工业革命前相比,上新世中期年平均海洋表面温度(SST)升高了2.3℃,中高纬度海洋的增温幅度大于低纬度海洋,赤道太平洋SST东西梯度减小以及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减弱.在SST变化的空间格局上,模拟结果与重建结果基本一致.FOAM也能较好地模拟出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以及南美西海岸的显著增暖,但模拟的次极地北大西洋和赤道太平洋SST的变化与重建数据仍有差别.上述重建与模拟的差异是由古气候数据重建的不确定性、上新世中期模拟的困难以及模式本身的不完善共同造成的.
燕青张仲石王会军姜大膀郑伟鹏
关键词:海洋表面温度数值模拟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