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伟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主题

  • 2篇叙事
  • 2篇回忆
  • 1篇读为
  • 1篇严歌苓
  • 1篇疑案
  • 1篇生存伦理
  • 1篇品性
  • 1篇忏悔
  • 1篇先锋小说
  • 1篇祥林嫂
  • 1篇小说
  • 1篇小说叙事
  • 1篇迷津
  • 1篇镜像
  • 1篇风筝
  • 1篇扶桑
  • 1篇《风筝》
  • 1篇《扶桑》

机构

  • 4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大连民族学院

作者

  • 4篇唐伟
  • 1篇程绍华
  • 1篇符杰祥
  • 1篇崔绍锋

传媒

  • 1篇作家
  • 1篇海南师范学院...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镜像丛中——论严歌苓《扶桑》的叙事生成被引量:1
2010年
华裔作家严歌苓的小说《扶桑》以特殊的第二人称为叙述主线,通过精心设置的多组互为映照的存在镜像,让历史——文学、作者——叙述者、叙述者——主人公以及中/西文化在动态的对话语境中衍生出各自的意义。小说精妙的语言和经由叙事构建的文学镜像共同编织起文本丰饶的诗学意涵。
崔绍锋唐伟程绍华
关键词:《扶桑》镜像叙事
寻找另一个世界的回忆——论鲁迅写作的内在发生兼读《风筝》被引量:2
2011年
对作为文学思想家的鲁迅而言,回忆对其首先是一种永恒能动的运思指向,其次才是作为个人历史存在物的具象实体。本文细读《风筝》,指出《风筝》里的风筝不仅是某一次具体回忆的对象物件,更像是回忆本身的象喻。因此,置于《野草》总体象征框架之内的《风筝》也只能做象征性地解读:作为寻找另一个世界回忆的标志,文本中的风筝是作者精心设置的一个悖论性文学象喻。鲁迅思想深度的形成,有赖于他对另一个世界回忆的不断寻找,在回忆的生成中,其思想也是不断发展深化。从精神分析角度而言,鲁迅的写作其实正是此世回忆的心理需要,即他内心的痛苦通过回忆装置以象征性的写作方式得以减轻,其全部的写作又构成他寻找另外一个世界回忆的符号象喻。
唐伟
关键词:回忆风筝忏悔
经典阐释的“大意义”与“小问题”——以祥林嫂疑案的日常生活解读为中心被引量:2
2006年
文本阐释在当前泛文化批评的模式中越来越流于空疏,它们往往着眼于“大意义”而忽视“小问题”。实际上,着眼“小问题”,才能发现“大意义”。论文以祥林嫂身世的异常和出逃时间的巧合为突破口,遵循日常生活的真实逻辑,对祥林嫂悲剧进行追根溯源的探究,力图廓清祥林嫂出逃事件的真相,寻索中国乡村背后深刻的生存伦理问题。
符杰祥唐伟
关键词:疑案生存伦理
穿越回忆的迷津——论先锋小说叙事的回忆品性
2011年
历史回忆不仅构成先锋小说重要的母题,同时回忆本身也构成先锋小说重要的叙事法则。通过不同叙述主人公回忆的并置设置,先锋小说的故事情节连贯性得以弱化,从而形成历史的渊薮迷障。先锋小说叙事的自由其实源自于小说家与叙事人回忆自由的多重耦合。
唐伟
关键词:回忆先锋小说叙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