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伯玮

作品数:8 被引量:62H指数:6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聚体
  • 4篇二聚体
  • 4篇D-二聚体
  • 3篇血管
  • 2篇动脉
  • 2篇动脉旁路
  • 2篇动脉旁路移植
  • 2篇动脉旁路移植...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血管性血友病
  • 2篇血栓
  • 2篇血栓栓塞
  • 2篇血友病
  • 2篇移植术
  • 2篇移植术后
  • 2篇术后
  • 2篇体外循环
  • 2篇凝血
  • 2篇旁路移植

机构

  • 8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大学

作者

  • 8篇张伯玮
  • 7篇任静
  • 6篇门剑龙
  • 3篇马睿
  • 2篇王赞新
  • 2篇李刚
  • 1篇李杨
  • 1篇马睿
  • 1篇田野
  • 1篇刘伟
  • 1篇王凊
  • 1篇邓全军
  • 1篇张燕雪

传媒

  • 3篇中华检验医学...
  • 2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预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缺血事件风险的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 研究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 Ag)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手术后的变化特点以及对患者心血管缺血风险的评估价值. 方法 对我院2010年至2012年间收治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38例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男249例,女89例,平均(69.2±4.5)岁.采用IL ACL-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vWF Ag水平.采用ROC曲线评价vWFAg的诊断性能.利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vWF Ag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联性.用Cox回归分析模型评价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 病情稳定组和恢复不良组中各时间点的vWF Ag水平间存在显著差异(x^2=129.53和101.48,均P<0.01),恢复不良组患者在OPCAB术后第14、30、60和90 d的vWF Ag水平均高于病情稳定组患者的同期水平(均P<0.05).ROC结果显示,OPCAB术后第30天血浆vWF Ag临界值为251%时,其诊断患者在术后31~90 d内心血管缺血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839(95% CI:0.776~~0.9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第30天血浆vWF Ag水平受年龄、左室射血分数、左主干病变、血肌酐、旁路移植血管数量、心肌梗死病史和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均P<0.01).Cox分析显示OPCAB术后第30天的血浆vWF Ag临界值可作为OPCAB患者术后1年内心血管缺血事件风险的独立预后评价指标. 结论 OPCAB术后患者血浆vWF Ag水平变化能敏感反映多种风险因素对于血管内皮功能的整体影响,可以作为评价术后90 d内病情发展趋势和预测患者远期预后的有效指标.
门剑龙任静张伯玮马睿王赞新
关键词:心肌梗死
D-二聚体在静脉血栓栓塞症诊疗中的应用临床实践被引量:9
2020年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继发性纤溶降解后的特异性片段,当血管内纤维蛋白负荷增加时,其血浆浓度显著增高,是能灵敏反映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的生物标志物,目前已被作为排除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诊断的经典工具[1-2]。此外,D-二聚体是各类病理生理因素作用于出凝血系统后产生的"最终"产物,其在血浆中的半减期约为8 h。患者如长时间出现血浆D-二聚体高水平,则提示机体存在持续的凝血紊乱和纤维蛋白形成。因此,该指标能帮助医师识别潜在的血栓形成倾向,不但有助于疾病求因,还可通过连续监测以评估患者的疗效、判断预后和指导抗凝治疗。本文结合近年来高质量的研究证据(如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等),对D-二聚体在VTE诊疗实践中的进展及应用规则进行介绍。
张伯玮任静马睿门剑龙
关键词:D-二聚体静脉血栓栓塞症
vW因子联合D-二聚体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后发生血栓风险的研究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研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含量和D-二聚体预测接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风险的性能。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间就诊的NVAF患者256例,其中男152例,女104例,年龄(57.9±20.4)岁;根据随访期内终点事件情况,将患者分为无事件组227例,血栓事件组29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共50名,其中男30名,女20名,年龄(45.0±5.3)岁。用血液凝固仪测定血浆vWF:Ag水平,采用荧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任意两组间数据比对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数据比对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用Logistic回归对分类资料做多元相关性分析获得优势比(OR);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vWF:Ag和D-二聚体预测血栓事件的性能;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获得风险比(HR)。结果对照组的vWF:Ag和D-二聚体为103%(86%~131%)和249(90~522)μg/L,患者组为234%(102%~623%)和744(100~3352)μg/L;在患者组中,无事件组为225%(102%~623%)和650(100~3281)μg/L,血栓事件组为333%(210%~494%)和1325(487~3352)μg/L;患者组的vWF:Ag和D-二聚体高于与健康对照组(P均<0.001),无事件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01),血栓事件组高于无事件组(P均<0.001)。NVAF患者血浆vWF:Ag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与对照组(P均<0.001)。无事件组患者的血浆vWF:Ag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血栓事件组患者的血浆vWF:Ag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无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ROC显示,vWF:Ag预测NVAF患者3个月内血栓事件的临界值为229%时,曲线下面积为0.839(95%CI:0.784~0.894);D-二聚体的临界值为588μg/L时,曲线下面积为0.803(95%CI:0.745~0.861);vWF:Ag联合D-二聚体,曲线下面积为0.868(95%CI:0.826~0.90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VAF患者血浆vWF:Ag水平与年龄(OR=10.240,95%CI 2.773~37.820)、慢性心力衰竭(OR=34.779,95%CI 8.
张伯玮张珠博任静李杨门剑龙
关键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D-二聚体测定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 研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手术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特点,探讨其在术后心血管缺血事件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分析.随机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于2010年至2012年间收治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203例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男151例,女52例,平均年龄(66.9±8.4)岁.采用法国梅里埃VIDAS荧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ROC曲线评价D-二聚体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利用x2检验评估D-二聚体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对预后因素进行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恢复不良组术后第14天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组(U=75.09,P<0.01).患者组术后第14天的D-二聚体诊断术后第31 ~90天缺血事件的临界值为2 590 μg/L时,曲线下面积为0.867(95% CI:0.791 ~0.94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水平受性别、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主干病变、旁路移植血管数量、使用乳内动脉和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OR值分别为0.495(95%CI:0.327~0.694)、0.527(95%CI:0.370 ~0.812)、0.564(95% CI:0.419~0.638)、0.331(95% CI:0.278 ~0.426)、0.592(95% CI:0.440 ~0.785)、2.093(95%CI:1.533 ~ 2.856)、0.580(95%CI:0.451~0.709)(均P<0.01).Cox比例回归模型显示,第14天的血浆D-二聚体不是远期预后的独立评价指标.结论 OPCAB术后血浆D-二聚体受到多种病理因素影响,术后第14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OPCAB术后第31 ~90天内不良事件有效的评价指标.
任静李刚门剑龙张伯玮马睿王赞新
关键词:心肌梗死D-二聚体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持续增高预示不良临床结局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研究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在颅脑创伤时的变化特征以及对不良临床结局的预测能力。方法研究纳入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的147例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其中男112例,女35例,年龄36(26~48)岁。测定TBI发生后第0、1、3、7天的血浆TAT含量,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做多组间比对,用Mann-Whitney U检验做两组间数据比对;用Friedman秩和检验做同组内患者数据连续比对;用ROC分析TAT预测TBI患者30 d内不良事件的诊断性能;用Kaplan-Meier曲线做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做风险比(HR)分析。结果轻、中、重型患者各组内的第0、1、3、7天间比较显示,TAT水平均表现为第0天>第1天>第3天>第7天(χ2值分别为95.612、133.555和132.453,P值均<0.001)。不良事件组的第0、1、3、7天的TAT水平高于病情稳定组(U值分别为959.0、321.0、36.0、1.0,P值均<0.001)。在病情稳定组中,重型亚组第0、1天的TAT水平高于轻型亚组(U值分别为0和1.0,P值均<0.001),第3、7 d的TAT水平与轻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342.5、272.5,P值分别为0.486和0.065);中型亚组第0、1天的TAT水平高于轻型亚组(U值分别为0和280.0,P值均<0.001),第3、7天的TAT水平与轻型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628.0、647.0,P值分别为0.826和0.996)。ROC显示,第0、1、3、7 d的TAT诊断临界值分别为68.75、29.05、17.25和13.85 ng/ml时,预测不良事件的敏感度分别为86.8%、94.3%、100.0%和100.0%,特异度分别为71.3%、78.7%、91.5%和96.8%;生存分析显示,高于上述临界值的患者发生不良临床结局的累积概率显著增高;Cox分析显示,第0、1、3、7天检测TAT预测不良临床结局的HR分别为1.818、2.257、3.526和4.813(P值均<0.001)。结论血浆TAT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TAT持续增高能反映不良事件风险,可作为综合预判TBI患者病情发展趋势的有效指标。
张伯玮任静张珠博田野邓全军门剑龙
关键词: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凝血病
普外围手术期患者应用阿司匹林的实验室监测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研究普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停药的合理时限及术后恢复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1例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试验组)根据术前阿司匹林停用时间分为停药5d组59例和7d组62例。另择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花生四烯酸(AA)诱导血小板聚集试验测定各组血小板聚集率(PAgT),ELISA法测定尿11-脱氢-血栓烷B2(11-DH-TXB2)。于术后24~48h内恢复使用阿司匹林,测定恢复用药7d和10d时5minPAgT和11-DH—TXB2。结果停药5d组停药后5min、8min和10minPAsT均低于对照组和停药7d组(均P〈0.05);停药7d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停药5d时,血小板聚集出现延迟聚集和低程度聚集曲线2种特征,停药7d时呈正常聚集曲线。试验组术后恢复用药7d和10d时5minPAgT、11-DH—TXB2均低于对照组,恢复用药7d时水平高于10d时(均P〈0.05)。结论术前停用阿司匹林7d时患者血小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状态;术后恢复应用阿司匹林对患者实验室监测的时间应延长至7d后。
任静门剑龙刘伟张伯玮马睿
关键词:花生四烯酸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手术期间PAGT
不同年龄患者D-二聚体排除诊断静脉血栓临界值的研究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分析健康人群和住院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年龄增长的变化特征,探讨不同年龄段血浆D-二聚体排除诊断老年人静脉血栓栓塞(VTE)的临界值。方法选择健康体检者6 717例和住院患者2 976例。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DAS荧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40岁以上健康人群随年龄增长,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P<0.01),住院患者各年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存在同样变化趋势,VTE发生率也随年龄增加而增加。D-二聚体诊断≤40岁组患者VTE的临界值为504μg/L,敏感度为100.0%;41~60岁组的临界值为565μg/L,敏感度为96.2%;61~74岁组的临界值为817μg/L,敏感度为80.8%;≥75岁组的临界值为1 024μg/L,敏感度为73.1%。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老年患者D-二聚体排除诊断VTE的临界值高于其他年龄组,但诊断敏感度显著下降。
任静李刚张伯玮张燕雪
关键词:D-二聚体静脉血栓栓塞老年人年龄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形态改变与高凝状态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妊高征)发生时,血液学改变比较明显,可出现血小板降低、贫血等,特别是在重度妊高征时形态异常的红细胞显著增多。但在临床上发现,重度妊高征患者外周血中形态异常红细胞数量的增多并没有造成红细胞平均值等相关参数发生显著改变,而多与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对102例妊高征患者外周血红细胞的形态学以及凝血试验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其红细胞形态改变的特征与患者血栓形成趋势之间的关系以及临床价值。
张伯玮王凊
关键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