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宝岗

作品数:234 被引量:1,621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6篇期刊文章
  • 22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83篇肝癌
  • 81篇细胞
  • 57篇切除
  • 57篇肿瘤
  • 49篇肝细胞
  • 37篇胆管
  • 37篇切除术
  • 35篇手术
  • 34篇细胞癌
  • 33篇肝细胞癌
  • 29篇肝切除
  • 26篇外科
  • 26篇免疫
  • 23篇术后
  • 22篇原发性
  • 22篇肝切除术
  • 19篇胆道
  • 17篇原发性肝癌
  • 15篇胆管癌
  • 14篇结石

机构

  • 200篇中山大学附属...
  • 24篇中山医科大学...
  • 12篇中山大学
  • 7篇广州市第十二...
  • 6篇赣南医学院第...
  • 4篇广州市第一人...
  • 4篇东莞市人民医...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广东省中医院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大阪大学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佛山市第一人...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深圳市第二人...

作者

  • 233篇彭宝岗
  • 166篇梁力建
  • 60篇李绍强
  • 47篇吕明德
  • 47篇黄洁夫
  • 38篇赖佳明
  • 35篇匡铭
  • 31篇何强
  • 30篇华赟鹏
  • 28篇周奇
  • 27篇沈顺利
  • 25篇汤地
  • 24篇黎东明
  • 21篇殷晓煜
  • 16篇陈东
  • 13篇陈斌
  • 11篇付顺军
  • 11篇谢晓燕
  • 9篇罗时敏
  • 9篇谢斌辉

传媒

  • 24篇中国病理生理...
  • 19篇中国实用外科...
  • 14篇消化肿瘤杂志...
  • 13篇中华肝胆外科...
  • 13篇中华外科杂志
  • 1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1篇第14届全国...
  • 9篇中华实验外科...
  • 8篇中山大学学报...
  • 7篇肝胆外科杂志
  • 7篇岭南现代临床...
  • 7篇中华普通外科...
  • 6篇中华消化外科...
  • 5篇中国现代医学...
  • 5篇中华肝脏外科...
  • 4篇中山医科大学...
  • 4篇中国普外基础...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癌症
  • 3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2篇2021
  • 3篇2019
  • 3篇2018
  • 6篇2017
  • 5篇2016
  • 8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10篇2012
  • 11篇2011
  • 29篇2010
  • 20篇2009
  • 20篇2008
  • 24篇2007
  • 23篇2006
  • 13篇2005
  • 11篇2004
  • 6篇2003
  • 4篇2002
  • 1篇1998
2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再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Whipple术的339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206例,女133例;年龄1~86岁,中位年龄55岁。根据术后有否再行手术将患者分为再手术组(24例)和非再手术组(315例),分析患者再手术情况及影响再手术的危险因素。再手术与临床参数的关系分析采用χ2检验,再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者的再手术率为7.1%(24/339)。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为腹腔出血8例,其中合并胰瘘5例;上消化道出血7例,其中合并胰瘘2例;胰瘘合并腹腔感染2例;胆瘘1例;切口裂开6例。再手术24例中9例与胰瘘有关,5例死亡患者中4例为胰瘘患者。再手术与术前糖尿病、术中出血量有关(χ2=5.588,4.565;P〈0.05)。术前糖尿病、术中出血量〉400 ml为Whipple术后再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OR=5.80,2.74;P〈0.05)。结论 Whipple术后胰瘘、切口裂开是导致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术前糖尿病、术中出血量〉400 ml是Whipple术后再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东肖伟锴邓量赖佳明彭宝岗梁力建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再手术糖尿病
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减黄临床价值被引量:18
2007年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对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的影响。方法回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58例血清总胆红素(TB)>85μmol/L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减黄和其他因素对术后并发症、病死率的影响。结果术前减黄31例(53.4%,31/58),平均减黄9d,减黄组术前的TB下降为(214±125)μmol/L,与减黄前的(292±103)μmol/L及未减黄组术前的(382±174)μmol/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术前减黄可降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P)、直接胆红素(DB)水平。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2%(32/58);减黄组为58.1%(18/31),未减黄组为51.9%(14/27),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个并发症总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影响术后病死率的危险因素为肝切除,影响术后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为TB>340μmol/L。结论术前减黄可以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及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术前的肝功能;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手术的风险性较高;术前胆红素过高易引发术后肾功能不全;术前是否减黄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相关。
陈东彭宝岗李绍强梁力建殷晓煜汤地吕明德黄洁夫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肝门部胆管癌肝切除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胆汁中的浓度和药动学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研究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胆汁中的浓度及其药动学,并对杀菌效力进行评估,为临床上肝胆系统感染选择用药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家兔行胆总管造瘘术,分别静脉注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和美罗培南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后于不同时间收集胆汁标本,采用HPLC法测定各抗生素的浓度,并计算出药动学参数。结合最低抑菌浓度(MIC),评估抗生素在胆汁中的杀菌效力。结果各抗生素在胆汁中的峰浓度和半衰期分别为:哌拉西林(7950.16±3023.00)μg/ml和(1.97±1.23)h,头孢曲松(1107.01±247.61)μg/ml和(3.14±0.57)h,美罗培南(31.97±12.44)μg/ml和(0.36±0.11)h。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杀菌指数最大、T〉MIC最长,对大部分胆道感染常见致病菌均可形成MIC90 100倍以上的浓度,T〉MIC长达6--8h;头孢曲松和美罗培南较低。结论哌拉西林、头孢曲松和美罗培南均可在胆汁中达到有效杀菌浓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杀菌效力最强。
郑惊雷王在国梁力建彭宝岗叶振伟胡夏荣
关键词:抗生素胆汁药动学高效液相色谱法
原发性肝癌的手术切除治疗被引量:20
2002年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病例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5年我院 30 1例肝癌病人手术切除治疗情况。结果  4 0 %有乙肝病史 ,6 2 %伴有肝炎。肝功能A级 4 6 % ,B级38% ,C级 16 %。肿瘤位于左肝占 31% ,右肝 6 5 % ,左右肝 4 %。小肝癌 2 3% ,大肝癌 76 %。 6 1%合并肝硬化 ,8%合并门静脉癌栓 ,3%合并胆管癌栓。左外叶切除 8 6 % ,左半肝切除 8% ,右半肝切除12 6 % ,肝段切除 71 8%。 31%采用Pringle术 ,阻断时间为 15± 4min ,最长 30min。 10 %采用半肝血流阻断术 ,阻断时间为 2 5± 12min ,最长 6 0min。 1 3%采用全肝血流阻断术 (改良Heaney法 ) ,阻断时间为 14± 4min ,最长者为 2 0min。术中出血量为 10 5 6± 1195ml,输血量为 6 6 5± 5 91ml,手术时间为 194± 84min。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 19 9% ,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 7 3% ,手术死亡率为2 7% ,住院时间为 2 5± 12d。术后 1,3,5年存活率分别为 74 % ,5 6 % ,4 2 %。结论 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但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较低。术中控制出血及肝切除量 。
彭宝岗梁力建何强吕明德黄洁夫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外科手术肝切除术
肝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前瞻性随机研究被引量:30
2010年
目的前瞻性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肝部分切除术后病人的影响。方法78例肝部分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组35例,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43例。两组病人均于术后24h开始给予等热量、等氮营养支持,共7d。观察术前、术后1d及术后8d病人一般情况、肝脏功能、临床营养、临床并发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后肝功能、临床营养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差异;EEN组术后8d前白蛋白已恢复到术前水平,虽然营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PN组,但程度较PN组轻。EEN组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较快,平均营养费用也明显低于PN组。结论肝部分切除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肝功能,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代谢和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方面以及在减少临床营养费用方面优于肠外营养。
赖佳明梁力建华赟鹏方仕郝元涛黄力彭宝岗黎东明
关键词:肝切除术肠外营养
肝癌手术前肝储备功能预测的临床研究
彭宝岗
奥曲肽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癌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octreotide,OCT)抑制大鼠诱导肝癌形成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用二乙基亚硝胺溶液(DENA)诱导大鼠肝癌模型,随机分成OCT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大鼠存活情况和肝癌发生率,用免疫组化和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肝脏和肝癌组织中生长抑素受体2(somatostatin receptor2,SSTR2)蛋白和mRNA的水平。结果OCT组的存活率70.0%(7/10)明显高于对照组30.0%(6/20)(X^2=4.344,P〈0.05);DENA喂养16周的诱癌率,OCT组(0%,0/10)低于对照组(30.0%,6/2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750,P〉0.05);DENA喂养22周的诱癌率,OCT组(22.2%,2/9)显著低于对照组(83.3%,10/12)(X^2=7.843,P〈0.01)。SSTR2mRNA和蛋白表达随肝硬化加重而增加,DENA喂养16周时最强,DENA喂养22周时明显下降,肝癌内的表达更低于周边组织(分别F=35.010和13.386,均P〈0.01);OCT治疗组DENA喂养8周和16周后的SSTR2 mRNA和蛋白水平均近似于对照组,但DENA喂养22周时两者的水平均无明显下降,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分别t=2.806和4.498,均P〈0.05)。结论OCT能有效地抑制大鼠肝癌的形成,并减少诱癌大鼠的死亡率,SSTR2表达的维持可能是OCT发挥作用的关键。
华贇鹏马毅李绍强梁力建彭宝岗梁惠珍黄洁夫
关键词:肝细胞受体生长抑素
原发性肝癌肝切除病人肝储备功能的综合预测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探讨多指标综合预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病人的肝代偿功能的价值。方法将237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的病人按照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分为代偿良好(A)、代偿轻度不全(B)、代偿重度不全(C)三组,对照病人的术前常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OGTT曲线类型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三组病人的年龄、术前常规肝功能ALT、AST、ALB无明显差异(P>0.05);A、B组病人的T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与A、B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预测准确率为57.6%。OGTT P1型预测术后肝功能代偿良好的准确率为80%;OGTT P2型预测的肝功能代偿不良或重度不良的准确率为76.3%;OGTT L型预测肝功能重度不良的准确率为60.9%结论术前综合应用Child-pugh分级、TBIL和OGTT能较准确地预测原发性肝癌病人肝切除术后肝脏代偿能力。
彭宝岗张继红梁力建谢斌辉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切除葡萄糖耐量试验肝储备功能
微小肝癌的经皮消融疗效观察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评估经皮消融治疗微小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7月至2006年7月,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单个结节直径≤2cm的33例微小肝癌病人行超声引导经皮消融,视肿瘤所在部位分别采用水冷式低杆温微波消融或多极无水酒精消融,每个肿瘤治疗1次。结果肿瘤完全消融率为93.9%,局部复发率9.1%,远处复发率33.3%,1年、2年和3年无瘤存活率分别为62.6%、62.6%和62.6%,总存活率84.0%、74.5%和63.9%。单因素预后相关分析显示甲胎蛋白基线水平与无瘤存活率显著相关,甲胎蛋白、治疗后远处复发与总存活率显著相关。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甲胎蛋白和远处复发是影响总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经皮消融对微小肝癌疗效良好,病人的甲胎蛋白基线水平和治疗后远处复发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匡铭徐作峰吕明德梁力建彭宝岗谢晓燕何强李绍强黎东明
关键词:肝细胞癌微波消融超声引导
肝细胞癌患者血浆TF,uPA及uPAR检测及相关分析(英文)
2007年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患者血浆TF,uPA和uPAR水平变化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肝细胞癌患者50例及对照组30例的血浆TF,uPA和uPAR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探讨其统计学意义。结果肝细胞癌患者血浆TF,uPA及uPAR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细胞癌患者血浆TF在低分化组,肿瘤较大组及合并肝硬化组显著升高(P<0.05),而在不同癌灶数目及包膜情况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浆uPA水平只在合并肝硬化组升高(P<0.05),uPAR水平与以上病理指标均无关(P>0.05)。肝细胞癌患者血浆TF,uPA和uPAR水平均与侵袭转移指标有关,在有淋巴转移,肝外脏器转移及门脉癌栓组较无转移及癌栓组升高(P<0.05)。结论肝细胞癌患者存在凝血,纤溶激活状态。血浆TF,uPA和uPAR升高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及侵袭转移有关,其检测有助于肝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
周奇梁力建彭宝岗甄宇洋
关键词:TFUPAUPAR
共2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