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连水

作品数:44 被引量:250H指数:10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硬膜
  • 12篇血肿
  • 12篇硬膜外
  • 12篇硬膜外血肿
  • 10篇脑疝
  • 9篇手术
  • 8篇颅脑
  • 8篇颅内
  • 7篇术后
  • 7篇颅骨
  • 7篇出血
  • 6篇外伤
  • 6篇膜下
  • 6篇脑室
  • 6篇脑损伤
  • 6篇静脉
  • 5篇血管
  • 5篇硬膜下
  • 5篇脑静脉
  • 5篇脑静脉窦

机构

  • 32篇解放军第17...
  • 12篇厦门大学附属...
  • 2篇厦门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4篇胡连水
  • 42篇王文浩
  • 39篇罗飞
  • 37篇林俊明
  • 35篇李君
  • 32篇黄巍
  • 24篇林洪
  • 22篇郁毅刚
  • 11篇张源
  • 9篇张明升
  • 8篇张源
  • 2篇周龙
  • 1篇林宝丽
  • 1篇蔡颖谦
  • 1篇康德
  • 1篇郑建仙
  • 1篇王文浩
  • 1篇黄巍
  • 1篇林俊明
  • 1篇张明升

传媒

  • 10篇中国临床神经...
  • 4篇中华神经医学...
  • 4篇中国现代神经...
  • 3篇中国现代医学...
  • 3篇临床和实验医...
  • 3篇国际脑血管病...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国中医药咨...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7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8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源CT血管造影检测颅内动脉瘤: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比较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dual—sourceCTangiogrhy,D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9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患者的D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aphy,DSA)资料,回顾性分析二者检出颅内动脉瘤并描述相关形态特征的效能。结果DSCTA在88例SAH患者中检出动脉瘤117个。2例疑有动脉瘤,5例未检出动脉瘤,对这些病例行DSA复查,4例确诊动脉瘤,3例未检出动脉瘤。以DSA结果为金标准,DSCTA检诊颅内动脉瘤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96.7%,准确性为96.8%。颅内动脉瘤体积越大,DSCTA诊断的敏感性越高。即便对于微小动脉瘤,DSCTA诊断的敏感性亦可达90%以上。此外,DSCTA对动脉瘤最大径和瘤颈宽度的测量结果与DSA基本一致。结论DSCTA是一种无创、快速、可靠、有效的方法,能准确提供手术所需的影像学资料。DSCTA诊断动脉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DSA基本相同,在颅内动脉瘤的急诊手术时较DSA更具优越性。
王文浩郁毅刚张明升林洪林俊明黄巍罗飞胡连水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术
丙泊酚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内镜术后血压管理和再出血预防的价值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内镜术后血压管理和再出血发生情况,探讨丙泊酚对其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117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根据术后治疗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72例和丙泊酚治疗组45例,常规治疗组采用乌拉地尔联合硝酸甘油(必要时)持续泵注进行治疗,丙泊酚治疗组采用丙泊酚持续泵注12 h联合乌拉地尔持续泵注进行治疗。比较2组术后24 h应用乌拉地尔剂量、应用硝酸甘油剂量、颅高压峰值、颅内压及24 h气管切开率,比较2组术后72 h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再出血发生率、继发性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预后情况。结果术后24 h,丙泊酚治疗组应用乌拉地尔剂量[(106.27±80.28)mg]、硝酸甘油剂量[(98.19±57.67)mg]、颅高压峰值[(15.33±4.95)mm Hg]、颅内压[(11.73±5.09)mm Hg]、气管切开率(46.67%)低于常规治疗组[(288.06±39.39)mg、(164.35±54.82)mg、(19.47±3.66)mm Hg、(15.97±3.81)mm Hg、68.06%](P<0.05);术后72 h,丙泊酚治疗组肺部感染率(8.89%)和再出血发生率(0)低于常规治疗组(26.39%、8.33%)(P<0.05),继发性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发生率(2.22%)与常规治疗组(11.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丙泊酚治疗组满意恢复率(97.78%)高于常规治疗组(90.28%)(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内镜术后持续泵注丙泊酚治疗12 h有利于强化患者术后血压和颅内压稳定、降低再出血和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长期神经功能预后。
吴杰滨王文浩张源胡连水罗飞林俊明黄巍李君
关键词:丙泊酚内镜手术继发性脑损伤术后再出血
不同高压氧治疗方案对外伤术后继发大面积脑梗塞患者预后的影响
胡康王文浩林洪罗飞胡连水李君林俊明黄巍
顽固性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脑室镜手术炎症反应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创伤性硬膜下积液(TSH)患者脑室镜手术前后以血清、脑脊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为主要指标的全身及局部炎症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8例TSH患者术前后不同时间内体温,血清白细胞,脑脊液IL-6、IL-8、TNF-α水平,并随机抽取8例颅外病变术前病人进行对照。结果TSH患者脑脊液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明显(P<0.01),血清炎症因子无明显升高(P>0.05)。结论TSH患者经脑室镜术后全身炎症反应轻微,局部炎症反应加重。硬膜下腔局部炎症反应及手术干预是促进顽固性TSH吸收闭合的必要条件。
郁毅刚王文浩林俊明李君罗飞胡连水黄巍
关键词: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脑室镜炎症反应
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不良影响因素分析
2023年
目的探究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共纳入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医院暨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收治的133例特重型颅脑创伤[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3~5分]患者,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以及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超大骨瓣减压术及二者联合内减压术,术后6个月采用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价预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不良影响因素。结果共133例患者根据术后6个月GO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GOS评分≥4分,12例)和预后不良组(GOS评分<4分,121例),预后不良组术前双侧瞳孔散大比例(P=0.000)、术中低血压比例(P=0.002)、入院时和术后颅内压(P=0.031,0.000)、术后高糖高渗状态比例(P=0.001)高于预后良好组,单纯硬膜外血肿(P=0.003)、术前钻孔引流后和术后瞳孔回缩(P=0.011,0.002)比例低于预后良好组,两组手术方式(P=0.000)和术后继发外伤性脑梗死比例(P=0.00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双侧瞳孔散大(OR=1.779,95%CI:1.698~4.531;P=0.004),术后高颅压(OR=12.629,95%CI:2.313~68.949;P=0.007)和术后继发外伤性脑梗死体积>75 ml(OR=2.147,95%CI:1.894~5.156;P=0.009)是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单纯硬膜外血肿是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OR=0.172,95%CI:0.032~0.915;P=0.002)。结论单纯以GCS评分预测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并不可靠。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术前双侧瞳孔散大、术后持续颅内高压、术后继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预示预后不良,而单纯硬膜外血肿则预示预后较好。
黄巍王文浩胡连水李君罗飞张源张明升
关键词:创伤性格拉斯哥昏迷量表预后LOGISTIC模型
脑积水分流术后感染的预防及治疗
2011年
目的:探讨脑积水行脑室一腹腔引流术后感染的治疗及预防。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本院及外院转入的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行脑积水分流术后感染的患者1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6例患者感染症状在治疗后均明显改善,痊愈出院,行半年-3年随访,3例感染为严重的患者有效控制了感染,但有认识障碍、癫痫和精神运动性阻滞症状遗留。结论:严格执行脑积水分流术中的无菌操作、对术后感染积极预防和治疗,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及患者的生命质量。
胡连水
关键词:脑积水分流术后感染
单纯硬膜外血肿合并脑疝继发大面积脑梗死的术前预警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建立单纯急性硬膜外血肿合并脑疝继发大面积脑梗死(MCI)患者术前预警评估系统,为患者是否需要去骨瓣减压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自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厦门大学东南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单纯创伤性硬膜外血肿合并脑疝的手术患者纳入回顾性手术组,根据此部分患者资料,建立术前预警评分量表(EDH-MCI量表);随后选择自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同类患者(前瞻性手术组1前瞻性应用该量表进行术前预警研究,验证量表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颞部血肿(P=0.005)、术前休克(P=0.003)、血肿体积〉100mL(P=0.003)、瞳孔双侧散大(P=0.015)、术前脑疝时间〉90min(P=-0.001)及入院GCS评分≤5分(P=0.070)是单纯急性硬膜外血肿并脑疝患者术后继发MCI的独立危险因素。将这6项临床要素的偏回归系数标准化后作为量化分值制订出EDH—MCI量表(分值0~18分),将EDH-MCI评分分为低度危险区间(0~9分)、临界危险区间(10~12分)和高度危险区间(13~18分),对低度和高度危险病例分别采取还纳骨瓣和去除骨瓣的手术方案;对临界危险病例,如存在重度继发性脑干损伤或术前锥颅后散大瞳孔仍无回缩,采取一期去除骨瓣的手术方案。与回顾性手术组比较,前瞻性手术组的低度(100.00%vs.91.92%,P=0.046)、临界(77.78%vs.46.67%,P=-0.034)和高度危险病例(100.00%vs.68.18%,P=-0.023)一期手术决策的准确率均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总体手术准确度从79.47%上升至9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创建的术前预警评分系统可为单纯急性硬膜外血肿合并脑疝患者是否行去骨瓣减压提供可靠依据。
王文浩林洪胡连水罗飞张源林俊明李君黄巍
关键词:硬膜外血肿脑疝去骨瓣减压
双源CT血管造影检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比较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dual—source CT angiography,DSCTA)在检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动脉瘤性SAH患者行D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对比分析二者对CVS的检测能力。结果DSCTA在23例低危患者中检出轻度CVS7例,DSA复查发现假阳性2例;7例高危患者在不同时间段行DSCTA检查均提示中重度CVS。以DSA为金标准,DSCTA检测CVS的总体特异性为88.9%,敏感性为100%,准确性为93.1%。结论DSCTA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无创性检测技术,可用于SAH患者CVS的早期鉴别诊断。
张明升王文浩林洪郁毅刚林俊明黄巍罗飞胡连水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CT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25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6
2009年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58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分型及处理方法,比较各种术式疗效。结果163例消退型及稳定型者经保守治疗而愈。95例行手术治疗,其中21例演变型患者经锥颅穿刺冲洗引流治疗而愈,7例直接经脑室镜下小骨窗手术治疗而愈,67例行锥颅置管引流。67例行锥颅置管引流者中,效果良好39例(58.2%,39/67);14例改行开颅清除包膜使包膜腔与蛛网膜下腔交通,9例(64.2%,9/14)治愈,5例好转;9例改行积液腔-腹腔分流术,6例(66.7%,6/9)治愈,1例术后因分流过度出现薄层硬膜下血肿,经保守治疗后治愈,2例术后1个月内出现分流管堵塞;5例改行脑室镜下小骨窗手术治疗而愈。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大部分病例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对需手术治疗者,首选脑室镜下小骨窗手术清除硬膜下积液。
林俊明王文浩郁毅刚李君黄巍罗飞胡连水
关键词:颅脑损伤硬膜下积液手术脑室镜
额颞枕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后接受二次减压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改良额颞枕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简称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1治疗颅脑损伤后接受二次减压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暨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76例颅脑损伤后接受二次减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颅内压30-40mmHg(1mmHg=0.133kPa)40例,颅内压〉40mmHg36例。患者首次开颅时均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二次减压时行额颞叶内减压术或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比较不同术式组患者的存活率和颅内压的变化,出院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患者的疗效。结果颅内压30-40mmHg患者中22例采用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18例采用额颞叶内减压术。术后7d内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治疗组患者存活率(72.7%)高于额颞叶内减压术治疗组(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压〉40mmHg患者中19例采用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17例采用额颚叶内减压术.术后7d内均死亡。二次减压术后存活患者中行额颞叶内减压术7例,行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16例,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治疗组患者术后1d、术后3周时颅内压明显低于额颞叶内减压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额颞叶内减压术治疗组比较,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治疗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GOS评分较高,预后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术式组患者外伤性癫痫、硬膜下积液、脑组织软化、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标准去骨瓣减压术后仍存在严重脑肿胀及梗死、颅内压小于40mmHg的颅脑损伤患者,采用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可较单纯额颞叶内减压更为显著降低患者颅内压水平,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
黄巍王文浩林洪罗飞林俊明李君张源胡连水郑建仙
关键词:颅脑损伤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