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作鹏
- 作品数:42 被引量:165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佑安肝病/艾滋病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化学工程更多>>
- 氟西汀通过上调miR-16诱导HepG2细胞凋亡被引量:2
- 2017年
-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第二大癌症相关死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本病发病隐匿,进展迅速,晚期HCC的自然生存期约3~4个月,预后极差。HCC对大部分标准化疗方案不敏感,迄今为止被证实唯一有效的分子靶向药物为索拉菲尼,但其提高患者总体生存率有限(中位生存时间仅延长3个月)。因此,寻找既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又能减少全身不良反应的抗HCC药物显得尤为迫切。
- 马丽霞刘晓慧韦新焕梁珊范作鹏聂巍仇丽霞刘义荣林伟张晶
- 关键词:HEPG2细胞凋亡氟西汀分子靶向药物标准化疗方案全身不良反应自然生存期
- 不同类型肝窦阻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与诊治被引量:14
- 2019年
- 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是一种肝窦或肝小静脉纤维闭塞性疾病,肝小血管损伤特别是肝窦内皮细胞损伤为其主要特征。接触某些外源性毒性物质是其主要致病原因。根据病因不同,HSOS主要包括以下类型: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其他病因不明的肝窦阻塞综合征。对HSOS不同分类进行概述,简述了HSOS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刘贞利范作鹏勾钰淞柳雅立张晶
- 关键词:肝静脉闭塞性疾病生物碱类造血干细胞移植
- 基于细胞计数试剂盒8的药物淋巴细胞刺激试验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的药物淋巴细胞刺激试验(DLST)并应用于急性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诊断。方法筛选2011年1月-2014年12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急性DILI患者,收集导致肝损伤的可疑药物,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体外培养后,与可疑药物共孵育,采用CCK-8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程度。每次实验设阳性对照组,以植物血凝素进行刺激;同时以健康人的PBMC暴露于相同药物,同步检测作为阴性对照。将DLST结果引入RUCAM评分系统,评估对急性DILI诊断敏感性的影响。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预实验确定了CCK-8法DLST的实验条件。共纳入61例急性DILI患者,其中52例75种药物完成了基于CCK-8法的DLST检测,48例70种药物结果可靠,共19例22种药物DLST阳性,患者和药物的阳性率分别为39.6%和31.4%,特异性为93.8%,38.2%(13/34)的中药和25.0%(9/36)的西药的DLST结果为阳性,刺激指数中位数为2.29(1.81~14.20)。将DLST结果引入RUCAM评分系统,可将评估结果为"极可能"和"很可能"的药物由74.7%提高至92.0%(χ2=8.112,P=0.004)。结论利用CCK-8法可进行DLST,将DLST结果引入RUCAM评分系统可显著提高对DILI诊断的敏感性。与经典DLST相比,这种基于CCK-8法的DLST实验室要求低,操作简便、快捷,且花费更低,可在临床进一步使用验证。
- 范作鹏梁珊聂巍仇丽霞陈杰张晶金荣华胡中杰
-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淋巴细胞活化细胞计数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合并Gilbert综合征一例被引量:3
- 2013年
- 患者男,55岁.主因"反复乏力、尿黄2年,加重伴食欲减退1个月"于2011年6月27日收入我院肝病科.患者于2009年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具体不详),腹部超声提示"弥漫性肝病表现",遂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酒精性肝病",给予茵莲清肝、联苯双酯等治疗1年余,疗效欠佳,遂于2011年1月就诊于北京友谊医院,检查发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76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51 U/L,碱性磷酸酶(ALP)262 U/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 338 U/L,自身抗体指标不详,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给予熊去氧胆酸、复方甘草酸苷、水飞蓟等治疗,患者ALT、AST、γ-GT等指标均较前下降,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熊去氧胆酸治疗.但患者于2011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尿色加深,伴食欲减退,食量减少1/3,并出现尿色加深,就诊于我院门诊,实验室检查ALT 47 U/L、TBIL58.3 μmol/L、DBIL 5.9 μmol/L、DBⅡ/TBIL0.10、γ-GT 132 U/L、ALP 156 U/L.遂收入院进一步诊治.患者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否认手术及输血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 胡中杰刘颖仇丽霞聂巍范作鹏
- 关键词:GILBERT综合征肝硬化合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
- 北京地区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分析
-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慢性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2011~2013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出院诊断为DILI的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
- 梁珊范作鹏聂巍仇丽霞许杏梅陈杰刘义荣张晶胡中杰
- 米曲菌胰酶片治疗肝硬化伴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评价米曲菌胰酶片治疗肝硬化伴消化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案,将临床诊断为肝硬化并伴有上腹痛、上腹灼烧感、餐后饱胀、早饱、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及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两项及以上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年龄18~70岁,性别不限。排除标准:ALT或AST>200 U/L;T-BIL>100μmol/L;肝衰竭;大量腹水或腹腔感染;胃肠道器质性病变;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Ⅲ期以上;其他严重合并症。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休息、保肝药物、并发症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米曲菌胰酶片(每日3次,每次2片,饭中或饭后吞服,疗程2周)。在治疗第1周和第2周评估消化不良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166例肝硬化患者纳入本研究,男124例,女42例;年龄31~70岁,平均(54.9±8.9)岁。随机分为对照组82例,治疗组84例,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第1周,两组的消化不良症状总积分均有所下降,且治疗组[(8.8±2.4)分]低于对照组[(9.6±2.8)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治疗2周,两组消化不良症状总积分进一步降低,治疗组[(5.4±2.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8.8±2.6)分,P<0.001]。对消化不良各症状进行疗效评价发现,治疗2周,治疗组的上腹痛、上腹灼烧感、餐后饱胀、早饱、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及嗳气症状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除呕吐外,有效率为61.1%~95.2%,对上腹灼烧感和嗳气的有效率可达90.0%以上。未观察到与治疗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米曲菌胰酶片治疗肝硬化伴消化不良症状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 梁珊范作鹏聂巍仇丽霞韦新焕马丽霞林伟刘义荣张晶胡中杰
- 关键词:肝硬化疗效安全性
- 丙型肝炎病毒1b基因型C区氨基酸70替代对干扰素刺激应答元件的影响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1b基因型(genotype 1b,GT-1b)C区氨基酸(amino acid,aa)70替代对干扰素刺激应答元件(interferon-stimulated response element,ISRE)的影响。方法首先构建HCV GT-1b C区aa70野生型和变异型核心蛋白表达质粒,测序鉴定后瞬时转染肝瘤细胞系Huh7细胞,Western blot法鉴定HCV核心蛋白的成功表达;然后利用ISRE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核心蛋白表达对ISRE活化的影响,并以SYBR Green real-time PCR检测3种主要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s,ISGs)的表达情况。结果构建了HCV aa70野生型和变异型核心蛋白表达质粒,并在体外培养细胞中成功表达。但野生型和变异型核心蛋白表达对ISRE活化及3种主要ISGs表达的影响无明显差异。结论单纯R70Q/H变异的核心蛋白似乎并不足以直接导致IFNα耐药。
- 胡中杰刘颖仇丽霞范作鹏聂巍梁珊于红卫金荣华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诱导的免疫介导肝损伤1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6
- 2021年
- 患者男性,41岁,因"肝功能异常2 d"于2019年7月31日收入我院肝病科。4月余前患者因腰痛诊断为"右肾癌、肺转移",行右肾摘除术。入院63 d前应用抗程序性死亡分子(PD-1)抗体卡瑞丽珠单抗(每21天1次,共应用2次)治疗,治疗前肝功能正常。2 d前复查ALT 1 257 U/L,AST 505 U/L,TBil 10.5 μmol/L,PTA 98%,患者无乏力、腹胀、纳差等不适,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4个月,血压最高140/95 mmHg,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控制血压,否认糖尿病。
- 范作鹏王欣欣柳雅立张晶
- 关键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免疫介导肝功能异常肝病科右肾癌控制血压
- 细胞死亡标记物M65和M30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炎症程度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明确M65和M30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炎症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共纳入186例未经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理学肝脏炎症程度分为G1至G4级,肝脏纤维化程度分为S1至S4期,并在肝穿前后1周时间内采血;选择性别和年龄匹配的18例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进行血清M65、M30检测。结果血清M65和M30水平与转氨酶有一定相关性,随着肝脏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升高,G2和cG3组的M65中位水平分别为208.3和238.8 U/L,M30中位水平为251.8和282.9 U/L,二者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M65:144.5 U/L;M30:208.8 U/L)和G1组(M65:199.6 U/L,M30:241.9 U/L)。多因素分析表明血清M65水平是严重肝脏炎症的独立预测指标。在S1患者中,血清M65和M30水平均随着肝脏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升高,炎症损伤较重的G2S1组的血清M65和M30中位水平为206.0U/L、280.7 U/L,均高于G1S1组(M65:190.5 U/L,M30:241.9 U/L)。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M65水平与肝组织炎症程度相关,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其临床应用价值优于M30。
- 韦新焕马丽霞范作鹏梁珊仇丽霞林伟刘义荣胡中杰魏红山张晶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M65M30肝脏炎症
- 北京地区药物性肝衰竭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所致肝衰竭的病因、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选择2011-2013年北京佑安医院确诊为DILI的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3例DILI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肝衰竭27例(4.9%),平均年龄(49.2±20.7)岁,女性占81.5%(22/27),高于非肝衰竭DILI患者中女性比例(65.8%,P=0.092)。17例(63.0%)存在基础疾病。由单一药物引起者17例(63.0%),最常见的是中药(51.9%)、抗结核药(18.5%)和解热镇痛药(11.1%)。肝衰竭患者中,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和混合性肝损伤分别为10例(37.0%)、10例(37.0%)和7例(25.9%);急性肝衰竭9例(33.3%),以肝细胞性和混合性肝损伤为主;亚急性肝衰竭18例(66.7%),以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为主。所有肝衰竭患者均出现并发症,最常见的是腹水、细菌感染和肝性脑病。肝衰竭患者中,13例(48.1%)经治疗后顺利恢复,但其中4例发展为慢性DILI;1例(3.7%)经肝移植后存活,6例(22.2%)院内死亡,7例(25.9%)未愈出院。结论北京地区药物性肝衰竭女性比例高,主要由中草药和抗结核药引起,多表现为亚急性肝衰竭,总体预后不良,仅不足半数的患者可顺利恢复,临床工作中应注意防治。
- 范作鹏聂巍梁珊仇丽霞许杏梅杨海霞陈杰刘义荣张晶胡中杰
-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肝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