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之埙

作品数:33 被引量:175H指数:7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1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5篇栽培
  • 11篇中稻
  • 9篇杂交
  • 8篇水稻
  • 6篇杂交中稻
  • 6篇栽培技术
  • 6篇粳稻
  • 5篇中粳
  • 4篇栽培模式
  • 4篇早中稻
  • 4篇高效栽培
  • 4篇旱作
  • 3篇性状
  • 3篇早稻
  • 3篇中粳稻
  • 3篇高产
  • 2篇稻区
  • 2篇再生稻
  • 2篇增产
  • 2篇施肥

机构

  • 33篇安徽农业大学
  • 8篇安徽省农业科...
  • 2篇安徽省气象局
  • 2篇安徽省农业技...
  • 2篇安徽省水利科...
  • 1篇扬州大学
  • 1篇安徽省农业厅
  • 1篇舒城县农科所

作者

  • 33篇蒋之埙
  • 32篇黄仲青
  • 21篇李奕松
  • 3篇杨惠成
  • 3篇张培江
  • 3篇何方
  • 2篇汤广民
  • 2篇杨联松
  • 2篇黄正来
  • 2篇许传万
  • 2篇曹淑华
  • 2篇魏凤珍
  • 2篇陈周前
  • 2篇施伏芝
  • 2篇王相文
  • 1篇李冰
  • 1篇朱庆森
  • 1篇罗志祥
  • 1篇罗志祥
  • 1篇刘敏华

传媒

  • 12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安徽农学通报
  • 4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生物数学学报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耕作与栽培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稻米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江苏农学院学...
  • 1篇安徽农学院学...

年份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4篇2002
  • 3篇2001
  • 4篇2000
  • 1篇1999
  • 7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 3篇1993
  • 2篇1990
  • 1篇1989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杂交中粳新组合80优121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被引量:1
1998年
黄仲青蒋之埙李奕松孙明许传万张培江杨联松
关键词:粳稻80优121栽培杂交育种
水稻栽培技术路线、模式表与回归数模配套应用的研究
1993年
针对安徽省水稻产量结构的薄弱环节与主要技术障碍,提出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路线.以此路线为纲,拟订“模式表”,选定供试栽培技术因子,多点同步进行“模式表”应用验证和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供试因子零水平与其它栽培条件力求与“模式表”保持一致.试验数据经统计分析求得“回归数模”,模拟选优并参考示范验证结果修订“模式表”.“栽培技术路线指明了主要栽培技术目标和措施;在供试5项栽培措施方面“回归数模”可以指导“模式表”的灵活应用;按“模式表”栽培既可以确保“技术路线”的具体实施,又可以为“回归数模”的应用创造必要的条件.
蒋之埙黄仲青李奕松
关键词:水稻栽培
关于江淮稻区2003年早中稻花期热害的调查研究被引量:8
2004年
根据大面积现场调查、天气及气候等资料 ,论述了安徽江淮稻区 2 0 0 3年早中稻花期持续高温的特点、花期热害的特征及其防御途径 ,并探讨了中稻花期热害的气温指标。
蒋之埙黄仲青杨惠成王相文
关键词:江淮稻区早稻中稻防御
皖中南早中稻再生两熟栽培数学模式研究被引量:1
1989年
安徽中南部热量资源“双季稻不足,一季稻有余”地区有稻田近100万亩可发展再生稻。50年代前有蓄留再生稻的长期历史,但一般靠天收,亩产仅几十公斤,推广双季稻后向乎绝迹。近年由于育成一批适于此区再生栽培的品种(组合),改进了栽培技术,再生两熟总产可接近双季稻,显著节省工本,深受农民欢迎,迅速发展了几万亩。然而也有因用种或栽培技术不当使再生稻大面积失收的。再生稻能高产难稳产。它由头季稻茎节潜伏芽培育成穗,头季若生育不良不仅当季欠收,再生稻也显著减产。再生稻在头季抽穗前已开始穗分化,其营养生长完全与生殖生长并进,生育期比双晚约短1倍。为适应我省中南部发展水稻生产的迫切需要,在安徽省科委支持下,我们研究了早中稻再生两熟高产高效栽培数学模式。
黄仲青蒋之埙谷元山陈瑞序张北群
关键词:水稻再生稻栽培数学模型
杂交中稻大苗苗质与结实期群体源、库数量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5
2002年
试验结果表明 :杂交中稻在 6~ 7叶期大苗单本移栽 ,苗质显著地影响结实期群体源、库及稻谷产量。结实期群体干物质增长量、总颖花量和稻谷产量与秧苗单株分蘖数、苗高干重比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其定量关系可用y=a+bx直线回归方程表示。在旱、湿秧苗的单株分蘖数和苗高干重比指标量相似时 ,两育秧方式间的结实期群体干物质增长量、总颖花量和稻谷产量差异均不显著。江淮地区杂交中稻 6~ 7叶移栽 ,以秧苗单株分蘖数达 1.7~ 2 .0个 ,苗高干重比 5 .6~ 5 .
蒋之埙黄仲青孟月华
关键词:杂交中稻源库关系结实期
杂交中稻旱作膜秸覆盖的群体库和源效应研究
2002年
对杂交中稻协优 63进行旱作膜秸覆盖处理 ,结果表明 :杂交中稻旱作膜秸覆盖处理间的库、源效应有显著差异 ,它与稻谷产量呈正相关。以够苗期为界的膜秸接力覆盖处理比不覆盖和全程覆秸处理增产40 % ,比全程覆膜和拔节前覆膜处理增产 1 5 % ;其群体总库容依次多 3 8%和 1 5 % ,经济产量源分别多 3 7%和1
蒋之埙黄仲青李奕松
关键词:杂交中稻
杂交中籼协优57群体性状与氮密效应的研究被引量:1
2000年
试验结果表明 :杂交中籼协优 5 7群体性状及产量随着施氮量和栽插密度而异。施氮量与栽插密度两因素的交互效应大于因子简单效应之和 ,其作用极显著地影响着群体性状量的变动。处理组合的平均穗谷重、穗数和稻谷产量的变幅依次为 2 .60~ 3 .91g、2 3 0~ 3 0 1个 /m2 和 811.9~ 969.
蒋之埙黄仲青李奕松罗志祥施伏芝
关键词:水稻杂交中籼群体性状协优57氮肥
皖中南早中籼稻再生两熟热量资源区划
1990年
<正> 皖中南亦即安徽淮河以南地区(30~33~0N),是单双季稻交界地带,“一季中稻热量有余”的单季稻田近一千万亩,发展再生稻大有潜力,近几年已发展了几万亩。各地大面积种植和试验结果表明,只要注意选用适宜品种(组合),改进栽培技术。
刘敏华黄仲青翁霞珍蒋之埙
关键词:早稻再生稻籼稻
迟中稻低棚深沟肥床旱育中大苗研究初报被引量:3
1998年
采用低棚深沟肥床旱育秧的技术,培育迟中稻中大苗。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在夏季高温多雨条件下,省工节本地控制苗床温湿度,以利于秧苗旱育生长。旱育秧的叶龄、苗高、干重和单株分蘖数与同期水秧相近;苗高比水秧矮1/3;栽后3d发根数比水秧多50%。
李奕松黄仲青蒋之埙
关键词:中稻育苗
2003年安徽早中稻花期热害及防御技术被引量:60
2004年
阐述了 2 0 0 3年安徽早中稻花期热害发生的特点、原因及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
杨惠成黄仲青蒋之埙王相文
关键词:早中稻防御技术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