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兴丽

作品数:6 被引量:179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黄土高原
  • 3篇氮矿化
  • 3篇生物量碳
  • 3篇碳氮
  • 3篇土壤
  • 3篇土壤微生物
  • 3篇土壤微生物量
  • 3篇土壤微生物量...
  • 3篇微生物
  • 3篇微生物量
  • 3篇微生物量碳
  • 3篇物量
  • 3篇黄土高原区
  • 2篇有机碳
  • 2篇有机碳含量
  • 2篇生物降解
  • 2篇碳氮比
  • 2篇碳含量
  • 2篇降解
  • 1篇氮素

机构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6篇陈兴丽
  • 5篇周建斌
  • 3篇王春阳
  • 2篇杨学云
  • 2篇高忠霞
  • 2篇刘建亮
  • 1篇夏志敏
  • 1篇王祥
  • 1篇李婧
  • 1篇董燕婕

传媒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年份

  • 4篇2010
  • 2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区几种不同植物残落物碳、氮矿化特性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法(28℃下培养60 d)研究了采自黄土高原地区10种植物残落物的化学组成及施入土壤后碳、氮的矿化特性。结果表明,供试的几种乔木和草本残落物C/N比和木质素含量差异较大,有机碳的矿化率在整个培养期间的差异均达较显著水平。60 d培养结束后,草本植物残落物有机碳累积矿化率(平均值,33.14%)>灌木(27.80%)>乔木(23.23%)。培养结束时,3种乔木类植物残落物氮的平均固持率为39.67%;草本类的紫花苜蓿在整个培养期间释放氮素,培养结束后其氮累积矿化率为45.98%,而长芒草和白羊草在整个培养期间则固持氮素,培养结束后其氮素累积固持率分别为46.98%和50.56%。供试的3种灌木(沙棘、柠条及山桃)残落物的C/N比(15~16)和木质素含量(25~29)相近,其有机碳的矿化率差异相对较小,而残落物氮矿化率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植物体的C/N比不是决定其氮素分解转化的唯一因子,植物残落物的其他化学特性也会影响其加入土壤后的转化。
陈兴丽周建斌王春阳刘建亮
关键词:黄土高原碳矿化氮矿化
黄土高原区不同植物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降解被引量:27
2010年
以黄土高原区8种植物凋落物为对象,利用水和0.01mol·L-1CaCl2两种浸提剂提取了不同大小(2mm和1cm长)的凋落物,测定其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并利用室内培养试验评价其生物降解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在18.20~156.82g·kg-1,占其全碳比例的4.21%~32.84%.其中,灌木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物含量及其占全碳的比例略高于乔木,草本最低.经过7d的培养,不同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的生物降解率在44.5%~80.6%,平均为62.9%;不同种类凋落物的生物降解率为灌木>乔木>草本.培养结束后,溶液中结构较复杂的可溶性有机物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与其中易降解组分的降解有关.说明可溶性有机碳在黄土高原区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及能量转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王春阳周建斌夏志敏陈兴丽
关键词:黄土高原可溶性有机碳生物降解率
黄土高原区不同类型植物残体碳氮分解转化特性研究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在这一地区正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性耕作等方式,以减少水土流失,逐渐恢复自然植被,以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在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植物残落物分解后...
陈兴丽
关键词:黄土高原
文献传递
不同培肥处理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2
2010年
以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测定及培养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撂荒(FA)、施氮磷钾肥(NPK)、氮磷钾配施有机肥(MNPK)和氮磷钾配施秸秆(SNPK)培肥处理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含量、结构特性及其降解特性。结果表明,在0~20 cm耕层土壤中,不同培肥处理土壤中DOC的含量变化范围在4.65~8.94 mg kg-1之间,平均为6.42 mg kg-1,各培肥处理间差异明显,其大小顺序为MNPK>SNPK>NPK>FA>CK。由DOC溶液的UV280吸收值和腐殖化指数(HIXem)可以得出,不同培肥处理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物中结构相对复杂的芳香化合物所占的比例明显不同,其大小顺序为SNPK>MNPK>FA>NPK>CK。经过7d的生物降解培养,不同培肥处理土壤DOC溶液的降解率变化范围在19.3%~48.5%之间,平均为28.6%,其大小顺序为CK>FA>NPK>SNPK>MNPK。随着培养的进行,DOC溶液中结构较为复杂的溶解性有机物的比例上升。
高忠霞周建斌王祥陈兴丽杨学云
关键词:长期肥料试验溶解性有机碳结构特性生物降解特性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秸秆碳氮比及其矿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51
2009年
以两个长期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玉米秸秆为对象,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其碳、氮养分在土壤中的矿化特性.结果表明:与未施肥处理相比,施用化肥(NPK)或化肥与有机肥配施(MNPK)处理明显增加了玉米秸秆的氮素含量,降低了其C/N.不同处理秸秆碳、氮矿化量和被微生物固持的碳、氮量因培养时期不同而异,NPK、MNPK和240kg N·hm-2处理秸秆在培养期间碳的矿化率显著高于相应不施肥处理;60d培养期结束后,NPK处理秸秆的有机碳矿化量最大,占加入总有机碳的13.24%.各施肥处理玉米秸秆施入土壤后引起的土壤矿质氮固持量均较不施肥秸秆低,其中MNPK处理最低.施用秸秆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熵(qCO2),但不同处理间qCO2的差异较小;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因培养时期不同而异.因此,生产中利用秸秆时应考虑不同施肥处理秸秆养分含量的差异.
陈兴丽周建斌刘建亮高忠霞杨学云
关键词:玉米秸秆
黄土区六种植物凋落物与不同形态氮素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53
2010年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进行的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使得进入土壤生态系统有机物的种类及数量发生变化,其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采自该区6种不同植物凋落物(碳氮比在15.1—50.7之间)及其与不同形态氮素(NH4+-N及NO3--N)配合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不同凋落物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其中加入柠条、沙打旺等碳氮比低的凋落物在培养的一段时期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高于碳氮比高的凋落物(刺槐、沙柳和长芒草)。在加入凋落物再施用NH4+或NO3-,也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其中铵态氮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增加达显著水平,说明微生物更易利用铵态氮。加入C/N高的凋落物后土壤中的矿质氮发生固持,矿质态氮固持量与凋落物的C/N比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建议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有必要考虑不同植物凋落物的碳、氮养分含量及转化特性,以协调土壤碳、氮转化过程。
王春阳周建斌董燕婕陈兴丽李婧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碳氮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