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言东
- 作品数:9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陇南铅锌矿周边地区所产茶叶的金属元素分布调查被引量:2
- 2011年
- 为了解研究陇南茶叶的金属元素分布,于2008年3—10月,采集陇南地区的3个县区9个产茶乡镇的124份茶叶样品,测定铅、锌、铜、铁、锰含量,与外地茶叶样品检测比对。结果显示陇南茶叶Cu、Fe、Pb、Zn、Mn的含量分别为(14.20±2.26)、(171.86±16.97)、(1.74±0.48)、(30.75±2.32)、(752.64±73.09)mg/kg。陇南茶叶铅的检出率(93.5%)高于外地茶叶(88.5%),陇南茶叶铅超标率(4.0%)高于外地茶叶(0%),提示陇南茶叶存在一定的重金属污染。
- 周晶侯言东聂融
- 关键词:茶叶卫生调查
- 甘肃省火力发电厂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了解甘肃省火力发电厂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方法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结果①火电厂的呼吸性粉尘平均合格率为50.5%;②化学危害因素CO、NOx、SO2、NH、NaOH浓度平均合格率100%,盐酸浓度平均合格率96%,联氨浓度平均合格率为23.1%;③物理危害因素噪声平均合格率为33.1%,高温危害平均合格率为86%;工频电场强度测定结果平均合格率为100%。结论该省火电厂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粉尘、噪声。
- 王洁张东成周晶侯言东聂融
-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职业危害因素
- 甘肃省棘球蚴病患病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甘肃省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患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甘肃省的72个县(市、区),将所有行政村按牧区、半农牧区、农区和城镇进行分层,按各层人口数占全县(市、区)人口总数的比例计算并确定分层调查人数,再根据各层调查人数确定各层调查村数和村名,每县共抽取16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调查常住人口200人以上(人数不足时从邻近村补足),全县至少调查3200人。对查出的病例依据《包虫病诊断标准》(WS257.2006)进行诊断。采用询问和现场观察结合的方法,对自然因素、饮用水源、农牧业生产等因素进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利用一元线性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因素与患病率的关系。结果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经度、纬度、海拔、年均气温、年降雨量、次要产业、牧区乡数、饮水来源、流行乡镇数、流行村、牧区人均年纯收入、牲畜总数、养羊数量是包虫病患病率的影响因素(F=4.705,P均〈0.05)。其中,纬度、海拔、牧区乡数、流行乡镇数、流行村、牧区人均年纯收入、牲畜总数、养羊数与包虫病患病率呈正相关(r=0.282、0.285、0.387、0.508、0.540、0.317、0.475、0.594,P均〈0.05);经度、年均气温、年降雨量、次要产业、饮用水源与包虫病患病率呈负相关(r=-0.311、-0.244、-0.244、-0.389、-0.311,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降雨量、饮用水源、流行村、牧民人均年纯收入、次要产业、牲畜总数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t=-1.822、-3.920、3.013、1.715、-1.609、3.264,P均〈0.05)。结论年降雨量、饮用水源、流行村、牧民人均年纯收入、次要产业、牲畜总数是甘肃省包虫病患病的影响因素。
- 余大为格鹏飞冯宇李凡侯言东王东
- 关键词:包虫病影响因素
- 2015-2021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状况和时空聚类分析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分析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VL病)流行状况和时空聚类分布,为精准防控措施的制定和疫情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202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报告的甘肃省VL病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三间分布),应用SaTScan v9.6和ArcMap 10.7软件进行病例的时空聚类分析。结果2015-2021年共报告368例VL病病例,其中,89.13%(328/368)集中在陇南市和甘南藏族自治州。2015-2017年VL病病例数逐年上升,2017年达到高峰(79例,21.47%),2018年起逐年下降。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以春季4月为发病高峰期(38例)。男女性别比为1.3∶1.0(208/160)。患者以≤5岁的散居儿童多见(41.30%,152/368)。时空聚类分析显示,以宕昌县和成县为聚集中心的2个VL病时空聚集区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甘肃省VL病的发病呈低度流行态势,具有时空聚集性,建议对不同流行程度的疫区开展精准监测和防控。
- 余大为何爱伟李凡冯宇杨成明侯言东
- 关键词:利什曼病内脏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熟肉制品中非法添加物红2G的不确定度评定
- 2021年
-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熟肉制品中非法添加剂红2G的含量,对其结果进行不确定度分析。方法:依据标准《测量不确定评定与表示》(JJF 1059.1—2012)、《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CNAS-GL006-2019)及《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JJF 1135—2005)对整个过程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并对测定不确定的来源进行分析和量化,从标准品、样品及重复性几个方面进行评定。结果:在95%的置信区间下,熟肉制品中非法添加剂红2G含量测定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1.097 mg/kg,含量测定结果为(9.71±1.097)mg/kg,(k=2)。结论:利用最小平方法拟合红2G的标准曲线所产生的不确定度在整个测定过程中影响最大,即红2G标准曲线的浓度值是影响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建议在配制标准曲线时,使用更精密的量器,并做好精密量器的校准。
- 谢迎春李拥军苏玲玉侯言东骆姗张琳
- 关键词:不确定度高效液相色谱法熟肉制品
- 甘肃省细粒棘球蚴病聚类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根据2012年全国细粒棘球蚴病流行情况调查数据库中甘肃省72个县(市、区)细粒棘球蚴病的调查资料,选取人群患病率、家畜感染率和犬棘球绦虫粪抗原阳性率3个指标,采用样本聚类法进行分析。甘肃省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为0-1.59%,家畜感染率为0-15.22%,犬粪抗原阳性率为0-16.87%。聚类分析结果显示,72个县(市、区)存在4种流行类型,第一类地区仅包括敦煌市,人群患病率、家畜感染率和犬粪抗原阳性率分别为0.27%、15.22%和16.87%;第二类地区包括4个县(市、区),3个指标分别为0.43%、6.57%和1.83%;第三类地区包括22个县(市、区),3个指标分别为0.22%、1.15%和10.35%;第四类地区包括45个县(市、区),3个指标分别为0.16%、0.58%和1.69%。
- 余大为丁国武侯言东冯宇李凡
- 关键词:细粒棘球蚴病聚类分析
- 基于生态位模型预测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基于生态位模型分析并预测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为精准防控措施的制定和疫情监测提供依据。方法自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甘肃省2015-2021年报告的内脏利什曼病病例,获取病例分布点经纬度坐标以及区域内19个气候变量、5个地理变量和2个社会经济变量数据。基于生态位模型,采用最大熵算法(MaxEnt)构建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模型性能评价,并对构建模型的各环境变量进行重要性评估,以及预测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分布区域。结果2015-2021年甘肃省共报告368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其中,89.13%(328/368)集中在陇南市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州);2017年病例数达到高峰(79例,21.47%)。构建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度(AUC=0.985)。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分布的主要气候变量为最冷季度平均温度(贡献值为3.1),地理变量为土地利用类型(贡献值为52.6)和植被覆盖类型(贡献值为8.5),社会经济变量为人口数(贡献值为14.3)。传播风险分布结果显示,高、中、低风险区从甘肃省南部向西北部呈现逐渐过渡的接壤分布特点。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甘肃省陇南市中南部和甘南州南部,占全省面积的0.18%;中、低风险区分别占全省面积的0.48%和2.47%,无风险区占96.87%。结论生态位模型预测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呈现点状分散、局部高聚集性分布特征,应加强对陇南市和甘南州等高风险区的监测和防控。
- 余大为李凡何爱伟冯宇侯言东朱亚东
- 关键词:环境因素
-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苦水玫瑰中6种氨基甲酸酯类及3种烟碱类杀虫剂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建立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苦水玫瑰中6种氨基甲酸酯类及3种烟碱类杀虫剂的方法。方法苦水玫瑰样品粉碎后乙腈超声提取,经过QuEChERS分离净化后通过C_(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以含0.1%甲酸的10 mmol/L乙酸铵-乙腈溶液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电离正离子(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9种农药在0.01~0.5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0.990,加标回收率为76.3%~10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9.0%(n=6),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16~0.0032和0.0054~0.010 mg/kg。结论本方法可以快速、简单、准确的同时检测苦水玫瑰中6种氨基甲酸酯类和3种烟碱类杀虫剂,适用于日常苦水玫瑰的检测。
- 张琳骆姗侯言东李拥军孙建云谢迎春
- 关键词: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苦水玫瑰杀虫剂
- 陇南茶叶中拟除虫菊酯残留检测与安全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通过陇南茶叶中拟除虫菊酯残留量的检测,对陇南茶叶进行安全性分析。方法:采集陇南地区的3个县区9个产茶乡镇的124份茶叶样品,测定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量,并与外地52份茶叶茶叶样品比对。结果:采集的124份陇南茶叶样品中,拟除虫菊酯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分别是23.4%、16.1%、13.7%、7.3%和0。外省对照组中,分别是55.8%、44.2%、38.5%、21.2%、26.9%。经t检验,陇南茶叶样品总拟除虫聚酯农药检出率小于外省对照茶叶样品检出率。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陇南茶叶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安全性分析,总体上要好于抽样对照组茶叶。从拟除虫菊酯农药检出率来看,阳坝镇、碧口镇等一些产地的茶叶与浙江龙井等优质茶叶安全性相当,相比之下当地其它茶叶在农残的控制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 周晶聂融侯言东
- 关键词:拟除虫菊酯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