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怡伶
- 作品数:9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痰真菌培养和涂片镜检对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分析痰真菌培养和涂片镜在下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前来我院就诊的12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痰真菌培养和涂片镜检检查,对比诊断结果。结果痰真菌培养其阳性检出率高于涂片镜,组间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检查方法侧重点不同,痰真菌培养检测物为曲霉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及热带假丝酵母菌,涂片镜检测物多为菌丝、孢子无菌丝、孢子及菌丝。结论痰真菌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率高于涂片镜检查,但其操作复杂且耗时长,医者可根据患者病情结合其意愿推荐使用,以便准确为患者诊断疾病。
- 栾宇刘怡伶韦婕张鹏孟令竹
-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
- 胆石症患者围手术期输血与术后感染的关系探讨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输血对胆石症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04年 10月在我院施行胆石症手术(非腹腔镜手术)544例的临床资料,比较输血组与未输血组术后感染情况。结果:输血组和未输血组术后感染率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围手术期输血量1u、2u红细胞者术后感染率与未输血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输血量≥3u红细胞患者与未输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手术期输血增加胆石症患者术后感染率,临床用血应严格把握输血指征。
- 赵祎莉王秀菊刘怡伶
- 关键词:胆石症围手术期输血术后感染
- 术中血浆输注剂量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评估术中血浆输注剂量,凝血实验测试值INR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为指导心脏外科手术术中合理用血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4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术中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305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术中血浆输注剂量分为低剂量组(血浆输注剂量<15 mL/kg,n=214)和高剂量组(血浆输注剂量≥15 mL/kg,n=91),并通过单因素,相关性以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血浆输注量,血浆输注前后INR的变化情况与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最终共有305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纳入研究分析,所有患者术中血浆输注剂量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11.11(8.17~19.05)mL/kg,其中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患者术中血浆输注剂量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17.78(15.69~20.91)mL/kg和9.52(7.77~11.43)mL/kg,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低剂量组血浆输注前后INR变化值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0.98(0.60~1.26)和0.50(0.35~0.76),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INR值的异常升高导致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24 h内输注红细胞的风险增加(P<0.001),OR 95%CI为6.757(3.068,14.822),同时也增加手术患者术后住院死亡风险(P<0.001),OR 95%CI为5.441(2.193,13.499);术中血浆输注前后INR的改变值降低了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24 h内输注红细胞的风险(P=0.001),OR 95%CI为0.244(0.107,0.558)。相关性分析显示,术中血浆剂量与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ICU时间(rs=0.569,P<0.001)和住院时间(rs=0.302,P<0.001)呈正相关。【结论】在接受术中血浆输注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中,高血浆输注剂量和术前异常高的INR值与较差的临床预后有关,而输注血浆后INR值校正程度更高的手术患者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结果。
- 李丹丹黄国栋马伟刘怡伶
- 关键词:心脏外科国际标准化比率红细胞临床预后
- 成分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498例成分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输血前给予的处理措施不同分为两组各249例。观察组患者在输血前进行预防性用药,对照组患者在输血前给予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出现体温升高3例,出现过敏反应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1%;对照组患者中,出现体温升高2例,出现过敏反应5例,出现支气管痉挛、休克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1%。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分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无明显预防作用,不推荐常规进行输血前预防性药物输注,科学合理地输血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 刘怡伶曾勇韦婕
-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
- 贫血及围手术期输血的脑出血患者预后分析
- 2013年
- 目的探讨贫血和围手术期输血的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开颅手术的脑出血患者223例的临床资料,比较输血患者与未输血患者,中重度贫血患者与无中重度贫血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病死率情况。结果 27例中重度贫血患者与196例无中重度贫血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感染、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竭及术后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例输血患者与167例未输血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感染、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竭及术后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贫血及围手术期输血的脑出血患者预后差。
- 赵祎莉王秀菊刘怡伶黄国栋
- 关键词:脑出血贫血输血预后
- 术中高血浆输注剂量对围手术期输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术中血浆输注剂量、凝血指标的变化与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为指导术中合理用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孙逸仙纪念医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术中接受血浆输注的556例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术中血浆输注剂量分为低输注剂量(<15 mL/kg)组和高输注剂量(≥15 mL/kg)组,通过单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及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血浆输注剂量、凝血指标的变化与术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有556例外科手术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术后血浆输注剂量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10.5(8.5~14.0)mL/kg。在多变量回归分析中,术中血浆输注剂量每增加1 mL/kg导致术后24 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的风险增加[OR(95%CI)1.16(1.01,1.33),P<0.05]、ICU住院天数增加[Mean(95%CI)0.19(0.03,0.35),P<0.05]以及医院住院天数增加[Mean(95%CI)0.55(0.27,0.81),P<0.05];术前INR的异常程度增加术后24 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的风险[OR(95%CI)1.82(1.33,2.50),P<0.05],增加术后患者的住院死亡率[OR(95%CI)2.15(1.09,4.24),P<0.05];术中血浆输注前后INR的下降幅度降低术后24 h患者输注红细胞的风险[OR(95%CI)0.47(0.27,0.84),P<0.05]以及减少住院死亡率[OR(95%CI)0.23(0.13,0.50),P<0.05]。结论在术中接受血浆输注的外科手术患者中,术前异常的INR值和术中高血浆输注剂量与较差的临床预后有关;而INR(输血前—输血后)较大的变化值与较好的临床结果有关。
- 李丹丹黄国栋马正根马伟刘怡伶
- 关键词:INR外科手术预后
- 复发性尿路感染的细菌检验和药敏情况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复发性尿路感染的细菌检验和药敏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泌尿外科于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200例复发性尿路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中段尿,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分析检验结果。结果 200例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经细菌检验发现165例菌株(82.50%),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2.73%(120/165),革兰阳性球菌占27.27%(45/165)。经药敏试验发现革兰阴性杆菌对于三代头孢以上的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基糖苷类的阿米卡星敏感度较高;革兰阳性球菌对于氯霉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敏感度较高。结论经细菌检验和药敏试验研究发现,革兰阴性杆菌为复发性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且不同的致病菌对于抗生素的敏感度有差异性,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探讨。
- 栾宇韦婕刘怡伶黄玉华李丽
- 关键词:复发性尿路感染细菌检验药敏试验
- 大量输血患者用血情况及临床预后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大量输血的发生率、大量输血患者的科室占比以及血液成分输注现状等,进一步为医疗决策和大量输血的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489例(514次)大量输血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以及血液成分输注情况,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本院5年期间大量输血的发生率为1.2/1000住院人次(95%CI:1.1~1.3),30 d全因死亡率为21.88%;发生大量输血的科室中,创伤急诊科的死亡率最高(60%),其次为重症医学科(ICU)(56.25%)以及其他外科(46.67%),而产科大量输血患者无死亡;所有的大量输血患者均输注了红细胞:中位数为14(11.5~19.13)U;血浆,中位数为1600(1200~2200)mL;47%的患者输注了血小板,中位数为0(0~10)U;32.68%的患者输注了冷沉淀,中位数为0(0~10)U;全因死亡风险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青年组相比较,老年患者(65岁<年龄≤79岁):OR=2.471,95%CI=[1.044,5.847],P<0.05;老年患者(年龄>80岁):OR=7.563,95%CI=[1.587,36.049],P<0.05。24 h红细胞输注量>18 U的患者(18≤RBC<27:OR=2.94895%CI=[1.592,5.462],P<0.05;RBC≥28:OR=3.992,95%CI=[1.178,13.536],P<0.05)30 d全因死亡风险较高。结论大量输血研究应该纳入动态定义,如果我们仅使用24 h RBC输注量≥18 U作为大量输血定义,将丢失约68%的案例;大量输血患者死亡率较高,其中心脏外科、普外科以及骨外科是大量输血发生率较高的科室;女性患者大量输血人次持续增加,应该给与更多关注;此外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以及24 h红细胞输注量≥18 U患者的30 d全因死亡风险最高。
- 刘贵龙李丹丹刘怡伶梁国艳黄国栋
- 关键词:大量输血红细胞悬液
- 121例患者输血治疗前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分析患者在输血治疗前血液传染性指标的检测结果。方法选取121例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输血治疗前血液传染性指标进行严格的检测,主要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结果 HBs Ag、抗-HCV、抗-TP、抗-HIV呈现阳性的例数分别为16、2、4、1例,呈现阳性几率分别为13.2%、1.7%、3.3%、0.8%。结论对输血治疗患者在输血之前开展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工作,能够有效的降低血液传染事件发生的几率,减少患者与医院之间的纠纷事件发生次数,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医务人员被传染的几率。
- 刘怡伶
- 关键词:输血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