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仲毅

作品数:4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单胞菌
  • 1篇胆汁
  • 1篇胆汁淤积
  • 1篇胆汁淤积症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肝内胆...
  • 1篇血液
  • 1篇血液透析
  • 1篇血液透析室
  • 1篇亚胺培南
  • 1篇洋葱伯克霍尔...
  • 1篇药性分析
  • 1篇遗传病
  • 1篇隐性遗传病
  • 1篇整合子
  • 1篇支原体
  • 1篇支原体感染
  • 1篇人型支原体
  • 1篇生化指标
  • 1篇生化指标改变

机构

  • 4篇暨南大学附属...
  • 2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作者

  • 4篇叶仲毅
  • 3篇肖增璜
  • 2篇邱春嫦
  • 2篇石磊
  • 1篇李莉
  • 1篇刘菊珍
  • 1篇付强
  • 1篇温旺荣
  • 1篇郑仕富
  • 1篇吴晓蔓
  • 1篇陈凤平
  • 1篇李菊香
  • 1篇徐海波
  • 1篇彭毅
  • 1篇颜荷

传媒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监测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感染发生率,分析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及耐药性,用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采用支原体分离鉴别培养和药敏试剂盒,监测1998-2009年我院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结果:11 881例患者中检出支原体3 494例,阳性率为29.41%,其中UU阳性2 676例(22.52%)。UU+MH混合感染577例(4.86%),MH阳性241例(2.03%)。男性4 701例,阳性406例(3.41%);女性7180例,阳性3 088例(26%)。UU感染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最高为69.42%,其次是氧氟沙星为42.30%;UU与MH混合感染者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83.59%,其次是环丙沙星为82.81%;MH感染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88.89%,其次是罗红霉素为76.76%。结论:临床对泌尿生殖道UU感染可首选克拉霉素、交沙霉素;而对MH感染,UU、MH混合感染可首选交沙霉素、强力霉素。尽量参照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定期监测支原体的耐药性变迁,规范用药。
刘菊珍肖增璜叶仲毅付强李菊香
关键词: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耐药性
血液透析室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流行株的调查
2008年
目的通过对血液透析室暴发院内感染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BC)菌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为控制其流行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血透室疑似暴发流行的BC菌株,用全自动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用脉冲场电泳(PFGE)检测11株BC的同源性。结果血透室暴发感染的9株BC(其中1株是从反渗水中分离出来的)与血液内科(1株)、重症监护室(1株)的BC高度同源。药敏试验示11株BC药敏谱基本相似。结论BC是导致血透室暴发院内感染的致病菌,来源于反渗水。监测透析液及透析用水和有关管道、器械等感染源头,是控制院内感染流行的重要措施。
肖增璜石磊颜荷邱春嫦叶仲毅
关键词:流行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脉冲场电泳分子流行病学
Citrin缺陷导致的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生化指标动态改变的临床价值被引量:3
2012年
Citrin缺陷导致的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eonat M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caused by eitrindeficiency,NICCD)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属于Citrin缺陷病(citrindeficiency,CD)的一种临床表型。国内首例NICCD的确诊见于2006年。目前,NICCD目前缺乏公认的临床或生化诊断标准,其确诊主要依赖于基因诊断。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多侧重于如何通过基因检测突变确诊NICCD,对患者血生化指标改变的报道尚不系统深入,故检测并总结NICCD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特征并比较临床症状相似的疾病生化指标有望为本病的病情判断及疗效观察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陈凤平温旺荣郑仕富李莉叶仲毅吴晓蔓
关键词:CITRIN缺陷病生化指标改变肝内胆汁淤积症新生儿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基因研究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通过分析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整合子所携带的耐药基因的种类及特点,探讨其耐药机制,为指导临床用药,预防院内感染和流行病学调查、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美国国家临床标准化研究所(CLSI/NCCLS)2004年标准,应用纸片扩散法(KB)进行药敏试验,采用多重PCR方法对临床分离的23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整合酶(IntI)检测,并分析整合酶阳性菌株的耐药基因盒。结果药敏试验显示23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全部为泛耐株,5株为Ⅰ类整合酶阳性,其中3株为缺失型,无耐药基因盒,其余2株耐药基因为blaVIM4和blaPSE-1;14株为Ⅱ类整合酶阳性,其耐药基因盒均为dfr1-sat1-aadA1;3株Ⅰ、Ⅱ类整合酶均为阳性;7株不含Ⅰ、Ⅱ类整合酶。结论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大多都具备Ⅰ、Ⅱ类整合酶基因和基因盒,这是造成它们成为泛耐株的重要耐药机制。
肖增璜石磊彭毅徐海波邱春嫦叶仲毅
关键词: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