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利强

作品数:33 被引量:102H指数: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8篇儿童
  • 11篇血小板
  • 10篇血小板减少
  • 10篇细胞
  • 10篇免疫
  • 8篇血小板减少症
  • 8篇慢性
  • 8篇免疫性
  • 8篇免疫性血小板...
  • 8篇免疫性血小板...
  • 7篇治疗儿童
  • 7篇白血
  • 7篇白血病
  • 5篇单抗
  • 5篇伊马替尼
  • 5篇再生障碍性贫...
  • 5篇障碍性贫血
  • 5篇贫血
  • 5篇利妥昔
  • 5篇利妥昔单抗

机构

  • 3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海南省人民医...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河南省肿瘤医...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云南省第一人...
  • 1篇中南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茂名市人民医...
  • 1篇郑州市第三人...
  • 1篇广州市妇女儿...

作者

  • 31篇张利强
  • 29篇吴润晖
  • 19篇马洁
  • 17篇苏雁
  • 16篇郑杰
  • 10篇陈振萍
  • 8篇姚佳峰
  • 7篇马静瑶
  • 6篇周翾
  • 6篇张蕊
  • 6篇张瑞东
  • 5篇姜锦
  • 5篇张莉
  • 3篇秦强
  • 3篇傅玲玲
  • 2篇何雯雯
  • 2篇郑胡镛
  • 2篇杨菁
  • 2篇杨骏
  • 2篇赵晓曦

传媒

  • 4篇中国小儿血液...
  • 4篇中华实用儿科...
  • 3篇中华儿科杂志
  • 2篇临床血液学杂...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0
  • 4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与危险因素被引量:20
2015年
目的通过回顾性收集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科系统住院患儿中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CRT)的临床资料,了解我国儿童CRT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科系统住院CRT患儿病例资料,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共42例CRT患儿,男女比例为1.0:0.5,男女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2);发病年龄中位数7岁4个月(2个月-15岁6个月),〈1岁占16.7%(7/42例),其次为13~14岁占11.9%(5/42例);CRT发生距置管间隔时间的中位数为9d(范围1~81d),置管后0~10d为发生CRT高峰期(52.5%,21/40例),其次为10~20d(35.0%,14/40例);原发病以血液肿瘤疾病、‘肾脏疾病及深部真菌感染居多。发生血栓位置右侧置管(57.1%,24/42例)稍多于左侧(38.1%,18/42例);病例均经B超检查获得确诊,其中无症状者占28.6%(12/42例)。确诊后7.1%(3/42例)采用患肢制动、热敷等保守治疗,7.1%(3/42例)行导管拔除,33.3%(14/42例)在拔管基础上使用抗凝剂和/或溶栓剂。1周后共22例复查B超,其中血栓较前缩小54.5%(12/22例),且均为干预病例;血栓较前增长22.7%(5/22例);血栓无明显变化22.7%(5/22例)。3例在发生CRT拔出导管后因病情需要重新置管,且3例均再次复发,复发率为100%。结论儿童CRT以婴儿及年长儿多见;多发生在置管20d以内;常发生于患有血液肿瘤、肾脏疾病及深部真菌感染的患儿;对放置导管的患儿应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监测血栓的发生;发生CRT时及时应用抗凝、溶栓治疗,必要时拔出导管治疗有效,重新放置导管有CRT复发的可能。
魏沄沄张利强郑胡镛刘晓荣刘刚方方徐樨巍吴润晖
关键词:儿童中心静脉导管
家族性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1例
目的 分析1例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2型(FHL2型)患儿临床病例资料及其家系临床特征、基因突变、穿孔素蛋白表达及NK细胞脱颗粒功能,综合文献分析,提高对家族性噬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的诊疗水平.方法 总结Ⅰ例家族性噬血性...
郑杰苏雁秦强周翾张瑞东张利强赵晓曦吴润晖
儿童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43例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观察儿童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HAAA)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诊治的儿童HAAA的一般情况、临床指标和治疗情况。 结果HAAA患儿43例,男25例,女18例;中位发病年龄6岁(1~14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15例(34.9%),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25例(58.1%),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3例(7.0%)。肝炎发生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的中位间隔时间为1个月(0~7个月),3个月内39例(90.7%)。病毒学检测示非血清型肝炎为主(42例,97.7%)。免疫学检测示IgM水平降低37例(86.0%),CD4+T淋巴细胞比例降低34例(79.1%),CD8+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27例(62.8%)。胆红素升高组的胆红素、肝酶、铁蛋白、IgE、CD8+T淋巴细胞比例较高,肝炎至再生障碍性贫血间隔时间较短(均P〈0.05)。3例NSAA予对症支持治疗有效。在40例SAA/VSAA中,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9例)或免疫抑制治疗组(6例)的治疗有效率(80%)、2年生存率[(74.2±13.2)%]均高于其他治疗组(25例)[24.0%、(25.2±10.7)%](χ2=11.236,P=0.001;χ2=10.619,P=0.001)。发病年龄〈6岁组患儿的2年生存率为(77.9±9.9)%,较〉6岁组[(18.9±9.5)%]明显延长(χ2=8.410,P=0.004)。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免疫抑制治疗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结论我国儿童HAAA重型/极重型多见,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免疫抑制治疗可改善预后。
漆佩静郑杰马洁张利强张莉苏雁张蕊秦茂权吴润晖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抑制儿童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0例临床疗效观察
张利强郑杰吴润晖
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慢性及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8例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慢性及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R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01-01—2010-12-3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收治的利妥昔单抗治疗的CITP/RITP病例资料,分析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共收集8例,中位年龄7.8岁(5~11岁),中位观察时间27.6周(14~52周);完全有效3例(37.5%),部分有效3例(37.5%),总有效率75%;均为早期起效,平均起效时间4.2周(3~5周);复发1例(16.7%)。使用中无明显不良反应,1例在结束治疗后3周出现曲霉菌性肺炎,1例在结束治疗后4周出现卡氏肺囊虫肺炎。结论儿童CITP/RITP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有一定疗效。用药中不良反应轻微,用药后需注意深部真菌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对近期很少使用丙种球蛋白但较长时间服用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且对利妥昔单抗反应不佳的患儿,需更加注意。
张利强马洁苏雁周翾杨菁张瑞东吴润晖
关键词:儿童利妥昔单抗曲霉菌性肺炎
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儿童慢性粒白血病慢性期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张利强郑杰马洁苏雁吴润晖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9
2014年
【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探讨其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顺序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血液杂病病房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初次发病ITP患儿临床资料并随访1年以上,入院时常规筛查Hp,根据是否存在Hp感染分为Hp感染组(感染组)与非Hp感染组(非感染组),比较2组:1.发病情况:年龄、性别、出血情况、血小板减少程度;2.ITP治疗效果及疾病转归,分析Hp感染是否为影响ITP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3.分析根除Hp对存在Hp感染病例ITP治疗效果及疾病转归的影响。结果共收集221例初次发病ITP患儿临床资料,感染组52例(23.5%),非感染组169例(76.5%)。1.2组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96,P=0.000),存在Hp感染的ITP患儿年龄偏大;性别、出血情况、血小板减少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0.080、0.459、1.317,P均〉0.05)。2.超过1年随访到173例病例,感染组与非感染组ITP中位完全缓解时间分别为4个月(95%CI1.56—6.44)、2个月(95%CI1.77—2.23),2组完全缓解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43,P=0.033),提示Hp感染患儿血小板恢复较缓慢。2组ITP疾病转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74,P=0.036),提示Hp感染患儿易发展为持续性、慢性、复发型ITP。但对2组年龄进行校正后,Hp感染并不影响ITP患儿治疗效果(P=0.900)及疾病转归(P=0.145)。3.超过1年随访到的45例Hp感染患儿,抗Hp治疗后33例Hp根除、12例Hp未根除,比较Hp根除与未根除2组完全缓解及慢性疾病转归(x2=1.452、4.448,P=0.228、0.035),提示根除Hp有利于阻断ITP疾病慢性转归。Hp根除患儿中无ITP复发病例,而未根除患儿中4例(33.3�
张梦周翾马静瑶何雯雯苏雁姜锦张蕊张莉杨骏陈振萍郑杰马洁张利强吴润晖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
儿童血友病住院病例临床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血友病出血后住院原因及临床情况,为儿童血友病综合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于北京儿童医院出血后住院血友病病例资料进行收集,分析住院一般资料、住院时危重情况、诊断等临床资料....
张利强吴润晖苏雁马洁郑杰
关键词:血友病儿童患者病因分析
家族性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分析1例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2型(FHL2型)患儿临床病例资料及其家系临床特征、基因突变、穿孔素蛋白表达及NK细胞脱颗粒功能,综合文献分析,提高对家族性噬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的诊疗水平.
郑杰苏雁秦强周翾张瑞东张利强赵晓曦吴润晖
9例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总结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BA)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转归,进一步探讨DBA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和文献复习的方法,对9例DBA患者进行研究。结果:9例DBA患者中,5例伴发先天畸形,4例身材矮小。初诊时Hb为(26~57)g/L[(43.3±10.7)g/L],MCV为80.3~112.5fl,网织红细胞比例均<1%,其中8例<0.5%,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正常。66.7%患儿为O型血。全部病例骨髓检查红系增生低下0.5%~1.0%。7例患儿B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6例患儿NK细胞比例降低或为正常低限。治疗以单纯激素口服为主,失访1例,余全部病例均对激素治疗完全有效,其中3例现已完全缓解。结论:本病为少见先天遗传性疾病,起病早,贫血重,多伴发身体畸形。诊断的主要指征是红细胞、Hb、网织红细胞比例减少及骨髓红系增生低下,而粒系及血小板增生正常;次要指征为婴幼儿期发病,并发先天畸形及身材矮小。本病国内临床诊断主要为排他性诊断。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起效快,治疗反应率高,治疗效果良好。
郑杰吴润晖苏雁马洁张利强张蕊张莉陈振萍
关键词:激素治疗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