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彦江

作品数:20 被引量:64H指数: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 1篇理学

主题

  • 12篇房颤
  • 9篇心房
  • 9篇心房颤动
  • 8篇消融
  • 6篇导管
  • 6篇静脉
  • 5篇导管消融
  • 5篇肺静脉
  • 4篇术后
  • 3篇电图
  • 3篇心电
  • 3篇心电图
  • 3篇心房颤动导管...
  • 3篇阵发
  • 3篇阵发性
  • 3篇抗凝
  • 3篇持续性
  • 2篇电隔离
  • 2篇动脉
  • 2篇心房颤动患者

机构

  • 20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0篇王彦江
  • 16篇田颖
  • 16篇刘兴鹏
  • 16篇杨新春
  • 16篇石亮
  • 15篇尹先东
  • 11篇刘小青
  • 8篇周旭
  • 6篇齐淑媛
  • 4篇卢晓英
  • 4篇陈汝明
  • 2篇廖文凯
  • 2篇高明明
  • 1篇张涓
  • 1篇马展鸿
  • 1篇汪爱虎
  • 1篇薛永利
  • 1篇闫倩
  • 1篇徐琳
  • 1篇毛俊

传媒

  • 4篇中华心律失常...
  • 2篇中华老年多器...
  • 2篇中华医学会心...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实用心电学杂...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7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剂量伊布利特辅助的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报道小剂量伊布利特辅助下进行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初步结果。方法前瞻性入选2011年11月至2013年4月连续102例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其中男68例,女34例,平均年龄(62±11)岁。首先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 CPVI),然后静脉给予0.25 mg的伊布利特,观察30 min。如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 SR)则不予进一步的心房基质改良;如房颤转为房性心动过速( AT)则仅消融AT;如仍为房颤,则行心房碎裂电位( CFAE )消融,直至 SR 恢复或 CFAE 已被消除或 CFAE 消融时间已达30 min。结果41例(40.2%)患者经CPVI±小剂量伊布利特后房颤被终止(SR或者AT)为组1。其余61例(59.8%)患者进一步接受了平均时间为(14.0±5.6) min 的CFAE消融,其中25例(41.0%)患者房颤被终止为组2;36例患者经电复律恢复SR为组3。平均随访(501±224) d,单次消融成功率为69.6%(71例)。组1和组2的成功率(分别为82.9%和76.0%)显著高于组3(50.0%,P值均〈0.01)。结论小剂量伊布利特辅助的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术疗效可以接受,并在实时评估房颤维持基质及减少无效CFAE消融等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刘兴鹏田颖尹先东周旭石亮王彦江刘小青杨新春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抗心律失常药物
抗凝管理服务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评价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评价抗凝管理服务(AMS)在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245例[男134例,年龄(64±11)岁]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3—6个月。其中,前116例随机就诊于心内科门诊并接受华法林剂量调整(非AMS组),后129例接受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指导下的华法林剂量调整(AMS组)。比较两组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率(INR值位于2.0~3.0之间)、有效抗凝率(≥70%的INR测定值达标)及INR波动指数(达标后的最大INR值-达标后最小INR值-1)。结果AMS组的INR达标率(92.2%)和有效抗凝率(59.8%)均显著高于非AMS组(分别为80.2%和42.7%,P值分别为0.008和0.027)。AMS组的INR波动指数0.64±0.74显著小于非AMS组(1.01±1.03,P=0.004)。结论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系统应用AMS有助于提高抗凝治疗的达标率和有效抗凝率,并减小INR值的波动性。
田颖齐淑媛卢晓英陈汝明尹先东周旭石亮王彦江杨新春刘兴鹏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国际标准化比值
冠状动脉钙化对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响被引量:38
2007年
目的探讨64层螺旋 CT(MSCT)诊断伴钙化斑块的冠状动脉狭窄的正确性。方法60例患者同期行64层 MSCT 冠状动脉扫描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用 MSCT 的平扫图像行钙化积分测定,以 CCA 结果为金标准,得出64层 MSCT 诊断有意义病变(冠状动脉狭窄率≥50%)的正确性,并分析钙化对诊断正确性的影响。结果分析797个可以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得出 MSCT 诊断的敏感性为96%(174/182),特异性为98%(601/615),阳性预测值为93%(174/188),阴性预测值为99%(601/609)。对于钙化积分≥100分(Agatston 评分)的冠状动脉节段,MSCT 诊断的特异性为63%(12/19),阳性预测值为81%(30/37)。结论对于冠状动脉无钙化或者轻度钙化者,64层MSCT 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手段应用于临床。对于严重钙化者,其诊断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明显下降。
孙昊高明明马展鸿张镭杨新春迟永辉薛永利巫琳王彦江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钙质沉着症
抗凝管理服务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评价抗凝管理服务(AMS)在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245例,男134例,年龄(64±1 1)岁,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3~6个月。其中,前11...
田颖刘兴鹏齐淑媛卢晓英陈汝明尹先东周旭石亮王彦江杨新春
一种心脏电生理刺激仪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心脏电生理刺激仪,包括上盖板,上盖板的上表面设置有控制面板,上盖板的底端设置有下盖板,下盖板的内部设置有便于拆卸装置,下盖板的底端设置有防护装置,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
王彦江孙杰周杨廖文凯
心室肌无水酒精灌注消融的组织学损伤形态及其量效关系
王世聪田颖毛俊高阳石亮王彦江尹先东刘小青杨新春刘兴鹏
护士主导的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抗凝管理评价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 探讨护士主导的抗凝管理服务(AMS)与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窗内时间(TTR)及出血/缺血性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自2011年5月至2015年7月连续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房颤中心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901例[男472例,年龄(64±11)岁],术后常规接受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3~6个月,脑卒中风险高者会延长华法林使用时间或长期服用华法林.所有患者均由专职护士对抗凝进行管理,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为学习曲线期(甲组,n=295例),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为成熟期(乙组,n=606例).比较两组的出血/缺血性事件率、TT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波动指数(达标后的最大INR值-达标后最小INR值-1).结果 乙组出血/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甲组(7.4%对11.5%,P=0.045),INR滴定时间[(8.9±5.1)d对(10.4±4.7)d,P<0.001),INR波动指数(0.64±0.54对0.75±0.53,P<0.05)均低于甲组,乙组TTR(73%±20%)则高于甲组(66%±20%),P<0.001.结论 护士主导的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抗凝管理,经过学习曲线训练,能够提高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的TTR窗,减小INR值的波动性,降低出血/缺血性事件.
田颖卢晓英刘兴鹏王彦江石亮尹先东刘小青陈汝明杨新春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国际标准化比值护士
真假性左束支阻滞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预后影响的荟萃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比较真性左束支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患者及假性LBBB患者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反应性的差异。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根据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并确定最终纳入分析的研究,提取临床表现、心脏超声结果、治疗方式及临床结局等相关研究内容,进行数据统计及荟萃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10篇文献,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真性LBBB患者接受CRT后,其左室射血分数(SMD0.89,95%CI 0.64~1.14,P=0.000)、左室舒张末内径(SMD-0.78,95%CI-1.35~-0.21,P=0.008)、QRS波时限(SMD-0.91,95%CI-1.16~-0.66,P=0.000)等指标均具有更佳的反应性。结论鉴别真假性LBBB有助于预测CRT的预后,从而筛选更适合CRT的人群,对临床决策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程超頔彭信怡石亮王彦江王彦江田颖刘兴鹏
关键词:心力衰竭左束支阻滞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
心房颤动肺静脉电隔离术后三磷酸腺苷激发试验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应用三磷酸腺苷(ATP)激发肺静脉传导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56例接受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的房颤患者(男38例,年龄59±12岁),在肺静脉隔离20min后给予ATP(0.2mg/kg...
田颖杨新春刘兴鹏尹先东周旭石亮焦震宇王彦江汪爱虎刘小青
评价肺静脉在持续性房颤维持机制中的新方法:ATP激发试验诱导的肺静脉房颤周长的缩短
石亮田颖王彦江尹先东刘小青杨新春刘兴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