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昆雄

作品数:20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电生理
  • 5篇糖尿
  • 5篇糖尿病
  • 4篇糖尿病患者
  • 4篇皮肤
  • 4篇皮肤反应
  • 4篇自主神经
  • 4篇交感
  • 4篇交感神经
  • 4篇交感神经皮肤...
  • 4篇2型糖尿
  • 4篇2型糖尿病
  • 4篇2型糖尿病患...
  • 4篇病患
  • 3篇神经电
  • 3篇神经肌
  • 3篇神经肌肉
  • 3篇细胞
  • 3篇肌肉
  • 2篇电刺激

机构

  • 14篇海南医学院附...
  • 8篇武汉大学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清华大学第二...

作者

  • 20篇袁昆雄
  • 10篇陈志斌
  • 6篇蔡美华
  • 5篇卢祖能
  • 5篇王埮
  • 4篇赵振强
  • 4篇初红
  • 4篇王源江
  • 4篇王淑荣
  • 3篇欧小凡
  • 3篇容琼文
  • 3篇苏庆杰
  • 2篇刘涛
  • 2篇纪芳
  • 2篇陈小武
  • 2篇魏易琼
  • 2篇曾静
  • 2篇杨俐
  • 2篇肖哲曼
  • 2篇解燕春

传媒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神经解剖学杂...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嗅鞘细胞移植联合督脉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诱发电位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背景:对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目前尚无共识,或许单一细胞移植可能并不是修复脊髓损伤的最佳选择。如何选择适当的干预手段予以联合应用,并使之实现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是细胞移植策略中的重点问题。目的:探讨大鼠嗅鞘细胞移植与督脉电针联合应用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8/2008—08在清华大学二附院脑神经病研究所实验室完成。材料:成年雄性Wistar大鼠70只,取10只用于制备嗅鞘细胞,剩余6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组、联合组,15只/组。方法:各组大鼠均建立脊髓全横断模型。造模后暴露脊髓,嗅鞘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向填入脊髓横断处的明胶海绵内缓慢注射唉鞘细胞悬液10μL;模型对照组、督脉电针组同法注射等量DMEM-F12培养液。从造摸成功后第2天开始,替脉电针组、联合组动物接受1次/d的督脉电针治疗,选大椎穴(DU14)、命门穴(DU4)进行针刺,针刺深度5mm,大椎穴接正极,命门穴接负极,电针15min,电针频率20Hz,持续脉冲电流12-15mV,连续7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d。主要观察指标:造模后BBB运动功能评分的变化,脊髓诱发电位检测结果。结果:各组动物均成活10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造模后4-10周嗅鞘细胞移植纽、督脉电针纽,联合组BBB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联合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组(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造模后4。10周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组、联合组波幅电压明显升高(P〈0.05或P〈0.01),反应潜伏期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联合组差异变化尤为显著。嗅鞘细胞移植组与督脉电针组各指标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
彭忠勇陈志斌修波赵振强袁昆雄孙朝晖
关键词:嗅鞘细胞督脉电针脊髓损伤BBB评分脊髓诱发电位
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研究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SSR)检测在评价 2型糖尿病 (T2DM )自主神经损害中的价值。方法 对 10 0例T2DM患者进行SSR检测 ,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  2组SSR的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波幅、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P波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T2DM组72例 (72 % )患者至少有一肢SSR异常。血糖控制满意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比较 ,起始和N波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波幅和面积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T2DM组病程 <5年与病程≥ 5年比较 ,潜伏期、波幅、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SSR可作为评价T2DM自主神经损害的客观电生理指标 ;T2DM患者SSR与血糖控制水平相关 ,与病程无关。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SSR)检测在评价 2型糖尿病 (T2DM )自主神经损害中的价值。方法 对 10 0例T2DM患者进行SSR检测 ,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  2组SSR的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波幅、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P波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T2DM组72例 (72 % )患者至少有一肢SSR异常。血糖控制满意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比较 ,起始和N波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波幅和面积无显著性意义 (P >0 .
袁昆雄卢祖能董红娟初红
关键词:交感神经皮肤反应2型糖尿病自主神经损害
人14-3-3 γ基因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PC12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构建携带人14-3-3γ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并确定其对PC12细胞的感染效率。方法:采用PCR方法,从Top10/pHis-14-3-3γ质粒中扩增14-3-3γDNA序列,将14-3-3γ基因定向克隆到穿梭质粒载体pAdTrack-CMV,经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载体同源重组后得到携带人14-3-3γ基因的重组腺病毒(pAd/14-3-3γ),采用PCR的方法对重组腺病毒进行鉴定,转染HEK293细胞进行包装和扩增,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50%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方法测定重组腺病毒的滴度。体外感染PC12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和Western Blot检测14-3-3γ蛋白的表达。结果:克隆得到人14-3-3γ基因,经PCR鉴定和测序证实结果正确,成功构建得到高滴度的重组腺病毒,并能高效感染PC12细胞。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表达14-3-3γ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d-14-3-3,为用14-3-3γ基因治疗帕金森病奠定了基础。
陈小武陈志斌王埮袁昆雄王淑荣孙圣刚
关键词:腺病毒载体基因治疗PC12细胞
磷酸鞘胺醇1协同条件培养液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的分化(英文)被引量:2
2010年
背景:研究显示磷酸鞘胺醇1(sphingosine-1-phosphate,S1P)可诱导脂肪干细胞分化成平滑肌细胞。S1P是否可替代5-氮杂胞苷作为间充质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诱导剂尚不清楚。目的:探讨S1P促进在不同培养液诱导下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收集培养人心肌细胞的条件培养基(cardiomyocytes condition medium,CMCM),分别用CMCM和(或)S1P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的第1,5,10天,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培养10d后,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膜片钳鉴定细胞表型及细胞功能。结果与结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CMCM组和CMCM+S1P组的一些细胞逐渐增大,拉长,与邻近细胞连接并形成肌管样结构,其中一些细胞聚集成簇。在CMCM+S1P组中,细胞出现特殊的垂直对齐梯田状,类闰盘样排列。同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MCM组和CMCM+S1P组中一些细胞强烈表达心肌特异性抗体(心肌肌球蛋白重链和横纹肌辅肌动蛋白α),说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CMCM诱导下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膜片钳仅在CMCM+S1P组的部分细胞记录到一个快速上行,但无平台期的动作电位,以及一个电压依赖性内向电流和一个电压依赖性外向电流。说明S1P在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和功能整合中发挥关键作用。
赵振强陈志斌蔡美华王淑荣陈蓉王埮袁昆雄容琼文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分化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帕金森病合并抑郁患者的治疗作用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帕金森患者的运动症状及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将105例伴随抑郁症状的帕金森病(PD)患者随机分为FNS+美多巴组(药物+刺激组)、单纯刺激组(刺激组)、单纯美多巴组(药物组),每组35例。根据分组,对需要刺激的患者予以FNS治疗,每次通电30min,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30d。需要服药的患者仍按常规服用美多巴。所有患者治疗期间美多巴用量不变。于治疗前、后予以改良Webster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分级量表(HAMD)评分。结果 FNS治疗后,药物+刺激组患者运动症状有所改善,抑郁症状有所减轻,Webster和HAMD评分均减少,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刺激组运动症状改善不明显,但抑郁症状有所减轻,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药物组则无明显改变。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作为康复疗法,在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和抑郁症状方面均有疗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疗法,适用于PD患者的康复治疗。
赵振强陈志斌蔡美华王埮林铁琴陈蓉袁昆雄欧小凡张填张敬
关键词:帕金森病小脑顶核康复治疗
应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
2006年
目的:观察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检测在评价2型糖尿病自主神经损害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03-10/2004-06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合并周围神经病38例;42例有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症状;35例血糖控制满意,29例血糖控制不良。所有患者进行神经皮肤反应检测,记录四肢各波潜伏期、峰-峰波幅和面积,以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130例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2型糖尿病组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长于对照组,波幅及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P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不显著(P>0.05)。②有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检测异常率高于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者(73.8%,51.7%,P<0.05)。③合并周围神经病的2型糖尿病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长于无周围神经病组,波幅及面积小于无周围神经病组(P<0.05)。④血糖控制满意组患者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长于血糖控制不良组(P<0.05),但波幅比较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①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起始和N波潜伏期、波幅及面积均可作为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敏感参数,能及时发现临床或亚临床自主神经病变。②2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受损与血糖控制程度密切相关。
袁昆雄董红娟初红卢祖能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变
腺病毒载体介导的人14-3-3γ基因转移对鱼藤酮诱导的多巴胺能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 探讨人14-3-3 γ基因转移对鱼藤酮诱导的多巴胺能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腺病毒载体携带人14-3-3 γ基因(Ad/14-3-3 γ)感染PC12细胞,基因转移成功后,用鱼藤酮处理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测定细胞活性,DAP1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细胞的分泌功能,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的聚集.结果 Ad/14-3-3 γ组细胞吸光度A570 (0.46 ±0.09),高于Ad-null组(0.19 ±0.08)和鱼藤酮组(0.16±0.07),但低于正常对照组(0.63±0.11),分别与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Ad/14-3-3 γ感染组细胞培养液中多巴胺( 189±11) ng/ml和去甲肾上腺素(55±8)ng/ml,含量高于Ad-null感染组(79±12,38±7)ng/ml和鱼藤酮组(81 ±13,39±7)ng/ml(均P< 0.01);DAPI染色法显示Ad/14-3-3 γ组凋亡率(27%±6%),高于正常对照组(10%±5%),但明显低于Ad-null组(53%±10%)和鱼藤酮组(56%±12%),分别与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Ad/14-3-3 γ组细胞胞质内颗粒状α-synuclein聚集体较Ad-null组和鱼藤酮组显著减少.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14-3-3 γ基因转移对鱼藤酮诱导的多巴胺能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陈小武王埮袁昆雄王源江王淑荣孙圣刚陈志斌
关键词:腺病毒科细胞保护基因转移技术
2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电生理评价
目的: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和R-R间期变异(RRIV)检测,旨在探讨其评估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SSR与病程、血糖控制水平的关系。   方法:对10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S...
袁昆雄
关键词:交感神经皮肤反应2型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
文献传递
凝血酶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及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凝血酶(thrombin,TM)对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的影响和细胞凋亡(Apoptosis)的可能机制。方法108只SD大鼠随机分为A、B、C3组,分别向大鼠右侧基底节区注入凝血酶、凝血酶加组织蛋白酶G(Cathepsin G,CATG)、生理盐水,于注射后6、24、48和72h取脑组织,测定BBB通透性(Evans-blue法)、脑水含量(干湿重法)以及Caspase-3蛋白表达(Western-blot)。结果TM脑内注射后6h同侧基底节区BBB通透性明显增加(P<0.05),24h时达高峰(P<0.01),持续至48h(P<0.05),然后逐渐消退;脑水含量的变化规律与BBB通透性的变化类似。TM脑内注射后6h Caspase-3蛋白开始增加(P<0.01),24h达高峰(P<0.01),然后逐渐下降。TM+CATG组在各个时间点BBB通透性、脑水含量和Caspase-3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M增加BBB通透性是其诱发脑水肿形成的主要机制。TM对BBB通透性的影响可能是通过激活蛋白酶激活受体-1(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1,PAR-1)实现的;凝血酶可能通过激活PAR-1受体诱导凋亡。
陈志斌关景霞袁昆雄蔡美华曹学兵苏庆杰王土炎
关键词:凝血酶血脑屏障脑水肿凋亡蛋白酶激活受体-1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及预后。
袁昆雄蔡美华王淑荣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