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纪燕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综合性艾滋病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病毒
  • 4篇HIV-1
  • 2篇血浆
  • 2篇慢性
  • 2篇慢性感染
  • 2篇艾滋病
  • 2篇艾滋病病毒
  • 2篇HIV
  • 1篇单克隆
  • 1篇单克隆抗体
  • 1篇滴度
  • 1篇毒性
  • 1篇毒株
  • 1篇载量
  • 1篇人源
  • 1篇温度
  • 1篇温度敏感性
  • 1篇细胞
  • 1篇细胞毒
  • 1篇细胞毒性

机构

  • 7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纪燕
  • 6篇马丽英
  • 4篇孙坚萍
  • 4篇袁霖
  • 3篇黄洋
  • 2篇马鹏飞
  • 2篇徐维四
  • 2篇赵全璧
  • 2篇屈水令
  • 2篇黄江虹
  • 1篇邓素英
  • 1篇郭艳芳
  • 1篇彭红
  • 1篇梁米芳
  • 1篇李德新
  • 1篇张耀新
  • 1篇袁林
  • 1篇姚李四
  • 1篇余小玲
  • 1篇彭虹

传媒

  • 3篇中国艾滋病性...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年份

  • 1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TZM-b1细胞系检测我国HIV-1病毒表型耐药性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利用TZM-b1细胞系检测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对逆转录酶抑制剂(AZT、d4T、ddI、NVP)的药物敏感性,并用该方法检测中国抗病毒治疗失败者的表型耐药。方法用两种实验室适应毒株SF33和ⅢB来评价TZM-bl细胞方法的敏感性;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共培养法分离扩增抗病毒治疗失败者的临床毒株;用TZM-b1法检测16例临床毒株对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表型耐药。结果AZT、d4T、ddI、NVP对SF33/ⅢB毒株的抑制50%病毒复制的药物浓度(IC_(50))分别为0.009/0.005μumol/L、0.125/0.113μmol/L、0.495/1.905μmol/L、0.093/ 0.045μmol/L。16例临床分离毒株中分别有13(81.396)株、13(81.396)株对AZT和NVP耐药。其中7株(53.8%)显示对AZT高度耐药;对NVP耐药的均为高度耐药,其中8株IC_(50)升高1000倍以上。结论TZM-b1细胞系可用来快速检测HIV-1病毒表型耐药。我国抗病毒治疗失败者的表型耐药主要表现为对AZT和NVP耐药。
孙坚萍马丽英黄江虹余小玲徐维泗纪燕黄洋邵一鸣
HIV-1 B′亚型R5或R5/X4嗜性毒株在GHOST细胞的感染性分析
2007年
目的分析我国HIV-1B′亚型R5或R5/X4嗜性毒株在GHOST细胞的感染性。方法采用传统的共培养方法从HIV-1感染者PBMC中分离并培养病毒,用表达CD4和趋化因子受体CCR5或CXCR4的GHOST细胞系,测定毒株的辅助受体利用情况,使用相同病毒量即2ng的HIV-1 p24分别感染表达不同受体的GHOST细胞系,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反映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结果35例B′亚型毒株利用CCR5受体,占22例(62.85%),双嗜性即CCR5/CX- CR4均阳性占13例(37.15%)。GHOST-R5/X4细胞的感染性分析结果显示,RS/X4双嗜性毒株的感染性明显高于CD4>200/μl的R5毒株的感染性(P<0.05);R5/X4毒株与CD4≤200/μl的R5毒株感染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200/μl的R5毒株与CD4≤200/μl的R5毒株感染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HOST-CCR5细胞感染性分析结果显示:R5/X4双嗜性毒株的感染性明显下降,与CD4>200/μl的R5毒株的感染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相同剂量的双嗜性毒株分别感染R5、X4或R5/X4的GHOST细胞系,显示双嗜性毒株可同时利用CCR5和CXCR4辅助受体,但69.23%的R5/X4毒株以CCR5受体为主,30.77%的R5/X4毒株以CXCR4受体为主。结论HIV-1 B′亚型R5/X4病毒不仅有更广泛的宿主细胞嗜性,而且在GHOST-R5/X4细胞中感染性明显提高。持续使用CCR5受体的毒株在疾病进展的过程中虽然辅助受体的利用是一样的,但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增加。
马丽英郭艳芳袁霖孙坚萍徐维四彭红纪燕张耀新邵一鸣
关键词:感染性
HIV病毒对温度敏感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HIV病毒对不同温度的敏感性,为HIV消毒和灭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制备HIV-1SF33病毒上清,分别放置在4℃冰箱,25℃、37℃、56℃和70℃水浴中,间隔一定时间后取样测定病毒滴度(TCID50)。结果HIV-1SF33滴度在4℃、25℃和37℃下分别于12h、6h和4h后出现10倍左右的降低,且随着时间的延长,HIV-1SF33滴度下降趋势越为明显;随着温度的升高,HIV-1SF33滴度随之下降,4℃和25℃条件下,HIVSF33放置24h,滴度分别下降2.7log和3.7log,37℃条件下放置24h,病毒丧失感染性;56℃作用10min或70℃作用2min,HIV病毒被迅速灭活,已检测不出活病毒。结论HIV病毒对热敏感,但在4℃和25℃条件下,液体环境中的HIV病毒可存活一段时间,应重视冷藏和常温下HIV污染物的消毒。热处理是灭活HIV病毒的有效方法。
袁霖马丽英邓素英纪燕邵一鸣
关键词:HIV温度敏感性滴度
127例HIV-1B′亚型慢性感染者血浆中和水平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
2009年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1型B′亚型(HI V-1 B′)慢性感染人群连续两年血浆中和能力的变化,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通过对两年前后127例HI V-1 B′亚型感染者进行CD4和病毒载量(VL)的检测,采用基于TZM-b1细胞的中和实验方法,检测感染者血浆分别针对HI V-1临床分离株1597和实验室适应株SF33两种病毒的中和能力。通过分析中和50%病毒进入细胞的血浆浓度(EC50)与CD4计数和VL的相关性,阐明血浆中和水平与疾病进展的关系。结果2005年和2007年CD4分别为(454±131)个/μl和(440±182)个/μl(t=1.02,P=0.309),VL(log10)分别为(4.03±0.89)拷贝/ml和(4.21±0.89)拷贝/ml(t=2.72,P=0.008);血浆对1 597株有中和活性的分别有91例(71.65)和75例(66.93%),其EC50分别为(65.15±0.51)和(55.59±0.59)(t=1.16,P=0.248);对SF33株有中和活性的分别有108例(85.04%)和101例(85.04%),其EC50为(205.65±0.52)和(139±0.47)(t=3.57,P<0.001)。聚类分析显示,EC50与VL的关联性较强,但EC50的变化与VL的变化的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SF33∶r=0.07,P=0.41;1597∶r=0.12,P=0.18)。结论从2005年到2007年,慢性HI V-1B′亚型感染者的VL显著升高,尽管对病毒的中和水平降低,但血浆中和水平的降低与VL的升高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屈水令马丽英纪燕袁霖黄洋马鹏飞赵全璧彭虹邵一鸣
关键词:慢性感染疾病进展
人源腺病毒伴随病毒Ⅱ型单克隆抗体Fab段及其全抗体的研制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运用噬菌体表面表达技术 ,获得基因工程抗腺病毒伴随病毒抗体Fab、IgG。方法 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的人外周血中分离淋巴细胞 ,提取总RNA ,逆转录cDNA ,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人IgGFab轻、重链基因 ,利用pComb3载体构建噬菌体抗体库。用纯化的腺病毒伴随病毒为固相抗原筛选抗体Fab段 ,并在E coli中进行分泌性表达。通过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筛选和鉴定Fab抗体 ,并进行序列测定。然后将其重链和轻链基因克隆到全抗体表达载体pAC L Fc上 ,转染昆虫sf 9细胞 ,利用杆状病毒 昆虫细胞系统实现全抗体的分泌型表达 ,免疫沉淀试验鉴定它的抗蛋白。结果 分离到一株Fab克隆AAVs 31,腺病毒伴随病毒抗原和抗Fab抗体直接ELISA检测阳性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呈阳性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是一新的序列 ,所获得的基因为人源IgGFab基因 ,由Gamma链和Kappa链组成。表达的全抗体ELISA反应、免疫荧光反应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均为阳性 ,免疫沉淀试验结果显示它结合病毒颗粒 ,不结合任一VP1、VP2、VP3单独衣鞘蛋白。结论 用噬菌体表面表达技术首次获得了抗腺病毒伴随病毒Ⅱ型单克隆抗体Fab段 ,并在真核系统中表达了其全抗体 。
姚李四王涛梁米芳袁振华纪燕吴小兵李德新
急性感染实验测定CD_8^+细胞非细胞毒性的HIV抑制作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建立急性感染实验方法,用于检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CD8细胞非细胞毒性的HIV抑制作用。方法用免疫磁珠分离HIV感染者的CD+8细胞,按2∶1、1∶1、0.5∶1、0.25∶1和0.125∶1的比例,与体外急性感染的CD+4细胞混合培养,定期测定培养物上清中逆转录酶活性,与阴性对照比较,计算病毒抑制率。结果88%的病例(15/17)在CD8与CD4细胞比例为1∶1时,达到90%的病毒抑制率,90%病毒抑制率时的平均CD8与CD4比例为0.88∶1。结论成功建立了急性感染实验评价CD+8细胞非细胞毒性的HIV抑制活性的方法。研究中还观察到HIV感染的长期不进展者,其CD+8细胞具有较强的病毒抑制能力。
袁霖马丽英徐维四孙坚萍纪燕邵一鸣
关键词:CD8^+细胞病毒抑制
慢性HIV-1感染人群血浆不同中和能力及与有关因素的研究
2008年
目的探讨安徽省既往献血的HIV慢性感染人群血浆中和能力及其与CD4、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从安徽省既往献血的294位HIV慢性感染人群静脉抽血,EDTA抗凝后进行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分离、CD4和病毒载量的检测,采用拥有共享序列的临床分离病毒1597株和实验室株SF33病毒两种病毒分别做血浆的中和试验。用200TCID50病毒感染TZM-bl细胞,通过加入不同稀释度血浆,用Luciferase Assay System检测血浆的中和能力并计算中和50%的病毒进入细胞的血浆浓度(EC50)。结果294位患者血浆针对HIV-1实验株SF33和临床分离株1597的中和能力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实验株的中和能力明显高于临床分离株,91%患者血浆对HIV-1实验株SF33具有一定的中和抗体,其中EC50〉500的抗体水平较高的血浆占33%,对临床分离株1597的中和抗体阳性率为79%,其中EC50〉500的占7%。方差分析显示,血浆中和能力在CD4不同水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294位HIV-1B′亚型感染的血浆病毒载量(lg)平均为4.40(2.60~6.46)。方差分析显示,血浆对SF33的中和能力在不同病毒载量水平之间有显著差异,病毒载量不同的各组血浆针对1597病毒的中和能力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Spearman’s相关分析,对SF33株的中和水平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对1597株的中和水平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在病毒载量lg〈4的患者中,10.53%血浆样品的EC50高于500;在病毒载量lg≥5的患者中,6.46%血浆样品的EC50高于500。结论HIV-1慢性感染人群的血浆对实验株SF33的中和能力随着病毒复制能力的提高而增加,但对临床分离株1597的中和能力未见相关性。
纪燕马丽英屈水令袁林孙坚萍马鹏飞赵全璧黄洋黄江虹邵一鸣
关键词:慢性感染病毒载量CD4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