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
  • 4篇肿瘤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4篇X线
  • 3篇胸内
  • 3篇造影
  • 3篇肺肿瘤
  • 3篇病变
  • 2篇动脉疾病
  • 2篇动脉造影
  • 2篇多层螺旋CT
  • 2篇多层螺旋CT...
  • 2篇血管
  • 2篇三维CT
  • 2篇图像
  • 2篇颌面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结
  • 2篇淋巴结转移

机构

  • 18篇复旦大学
  • 3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8篇胡非
  • 11篇张国桢
  • 11篇滑炎卿
  • 11篇吴威岚
  • 6篇毛定飚
  • 4篇吴昊
  • 4篇葛虓俊
  • 4篇范新东
  • 3篇张国帧
  • 3篇丁其勇
  • 3篇王鸣鹏
  • 2篇唐平
  • 2篇邱蔚六
  • 1篇梁红
  • 1篇沈维敏
  • 1篇李向阳

传媒

  • 6篇上海医学影像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口腔颌面外科...
  • 1篇上海生物医学...
  • 1篇现代口腔医学...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 3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8
  • 2篇199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底三维CT在颅颌外科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7
1999年
目的 评价三维CT在颅颌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口腔颌面部肿瘤可疑侵及颅底患者54例,治疗前行CT检查,用表面阴影成像法进行重建,后与术中所见对照分析,总结其应用的经验及局限性。结果 证实有颅底破坏者24例,颅底三维CT能很好地反映口腔颌面部肿瘤是否侵及颅底,已及颅底受侵的细节,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结论 颅底三维CT可常规应用于可疑口腔颌面部肿瘤侵入颅底的检查。
范新东邱蔚六张国帧胡非
关键词:颅底病变三维CT口腔颌面部肿瘤
心率及重建相位窗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97
2004年
目的 探讨心率及重建相位窗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健康体检者行 16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条件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每位患者的 4条冠状动脉分支 (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 )分别用于图像质量分析。心率≤ 6 0次 /min者 ,有 82 1% (4 6 / 5 6支 )的图像可用于诊断 ;心率 6 1~ 70次 /min者 ,有 6 3 4 % (10 4 / 16 4支 )的图像可用于诊断 ;心率 71~ 80次 /min者 ,有 4 1 2 % (2 8/ 6 8支 )的图像可用于诊断 ;心率 80次 /min以上者有 31 2 % (10 / 32支 )的图像可用于诊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在 6 0 %~ 70 %的重建相位窗时图像质量最佳 ,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在 5 0 %~ 6 0 %时最佳 ,右冠状动脉重建相位窗为 5 0 %~ 70 %较满意。结论 心率及重建相位窗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有重要影响作用。
毛定飚滑炎卿王鸣鹏张国桢吴威岚胡非葛虓俊丁其勇
关键词:心率重建相位窗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
螺旋CT的临床应用及扫描技术系列讲座体部螺旋CT检查方案(六)
1998年
六、体部移床式CT检查概述 (一)颈部 范围根据需要自颅底至肺尖或至主动脉弓上方。
胡非张国桢
关键词:螺旋CTCT检查造影剂
肺部薄壁空洞性病变的CT诊断
2006年
目的探讨肺部薄壁空洞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病理与临床证实的薄壁空洞性病变共31例,全部病例均有CT片,其中14例CT增强扫描。男17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5±7.3岁。临床无症状5例,不同程度症状26例。分析病例的CT表现和临床表现。结果31例薄壁空洞型病变中肺癌空洞8例,肺结核14例,肺转移瘤5例,肺曲霉病1例,急性金葡菌肺炎3例,其中11例为多发空洞病变,其余为单发病变。CT表现各病种之间各不相同,临床表现为咳嗽、咯血、发热、胸闷、胸痛等。各病种间无差异。结论不同薄壁空洞的临床表现无差异性。其CT表现有一定差异,CT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方法。
沈维敏李向阳梁红胡非
关键词:肺肿瘤
颞颌关节病变的三维显示被引量:1
2000年
颞颌关节是体内唯一左右联动的关节,其主要构成部分是下颌骨的髁状突,它不仅是关节运动的组成部分,也是下颌骨的发育中心,常易遭受很多疾病的罹患,如:肿瘤、外伤、畸形等。由于髁状突处于临近骨结构的包围中,目前所采用的X线平片或体层,因有周围骨结构的重叠,很难清楚显示该部分复杂病变的细节。即使CT的横、冠状面扫描,虽可避免相邻结构的重叠,但对髁状突区各种因素造成的病变,缺乏立体角度显现,
范新东张国帧胡非
关键词:CTX线平片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粥样硬化斑块的多层螺旋CT特征
目的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与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的多层螺旋CT(MSCT)特征。方法搜集ACS和SA各27例的MSCT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ACS组和SA组正性重构的发生率(19/31和6/41...
毛定飚吴昊葛虓俊胡非吴威岚唐平滑炎卿
文献传递
1997 AJCC—UICC胸内淋巴结分组的CT应用被引量:11
2000年
目的 探讨在胸部CT图像上应用1997 AJCC—UICC胸内淋巴结分组的方法。方法 10例患者(淋巴瘤5例,结节病2例,转移性淋巴肿3例)均有胸部CT扫描。所见的胸内淋巴结用1997 AJCC-UICC方法进行分组。结果 应用1997 AJCC-UICC淋巴结分组方法在胸部上划分8个层区。Ⅰ第6颈椎上缘至肺尖包括锁骨上和斜角肌组;Ⅱ肺尖至无名静脉横行段包括IR/L和3A/3P组;Ⅲ无名静脉横行段至主动脉弓上缘包括2R/L和3A/3P组;Ⅳ主动脉弓上缘至主肺动脉窗包括4R/L、5和6组;Ⅴ主肺动脉窗至左肺动脉包括4R/L、5、6和10R/L组;Ⅵ左肺动脉至隆突包括4R/L、5、6和10R/L组;Ⅶ隆突下3cm以内包括7和10R/L组;Ⅷ隆突下3cm至膈上包括8R/L和9R/L组。在肺尖至膈上各层面肺内为11—14R/L组。结论 8个层区的划分,使1997 AJCC-UICC淋巴结分组方法在胸部中的应用更简便、实用。
胡非吴威岚滑炎卿张国桢
关键词:肺肿瘤淋巴结转移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重建技术的比较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时各种重建技术评价冠状动脉疾病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20例患者做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回顾性心电门控、0.42s螺旋扫描),进行容积再现技术(VRT)、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仿真内窥镜(CTVE)等图像后处理,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结果:在20例患者的136节段(血管直径≥2mm)中,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有122节段(89.7%)。对于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节段,在横断位图像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2%和94.4%,CTVE为71.8%和84.4%,MIP为68.7%和84.4%,CPR为65.6%和87.7%,VRT为65.6%和74.4%。将5种重建技术结合后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和96.6%。结论:横断面图像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在冠状动脉中高度狭窄的诊断上,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毛定飚滑炎卿张国桢王鸣鹏吴威岚胡非葛虓俊丁其勇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心肌血管重建术
多层螺旋CT诊断房间隔脂肪瘤样肥厚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分析房间隔脂肪瘤样肥厚(lipomatous hypertrophy of the interatrial septum,LHIS)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和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7328例行胸部或心脏MSCT扫描检查的患者资料,以房间隔内厚度≥20mm且呈脂肪密度影为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其中符合标准的15例LHIS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 15例CT表现均有房间隔边界清楚无强化的脂肪密度影,房间隔平均厚度为27mm。结论 LHIS的MS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可作为重要的诊断手段。
毛定飚吴昊葛虓俊唐平胡非吴威岚张国桢滑炎卿
颌面外伤螺旋CT三维成像的评价被引量:2
1997年
目的:评价螺旋CT扫描三维成像对颌面外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使用Somatom Plus S型CT扫描机和随机所附3D软件对25例颌面外伤作三维成像显示。由3位放射诊断医生和4位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用双盲法对每例二维和三维CT图像分别作出评价。结果:三维CT对骨折全貌的显示、骨折块数目测定、移位及骨折分型优于二维CT。结论:螺旋CT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可重建高精度二维和三维图像;三维图像能完整地显示骨折全貌,便于临床医生及时作出诊断、制定手术方案和进行术后评估。
胡非滑炎卿吴威岚张国桢范新东
关键词:颌面外伤CT三维成像X线诊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