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健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项目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区系
  • 2篇区系分析
  • 2篇榕小蜂
  • 2篇线粒体
  • 2篇小蜂
  • 2篇昆虫
  • 2篇凤蝶
  • 2篇凤蝶科
  • 2篇雌蜂
  • 1篇电镜
  • 1篇电镜观察
  • 1篇多孔
  • 1篇遗传分化
  • 1篇扫描电镜
  • 1篇扫描电镜观察
  • 1篇适应进化
  • 1篇区系特征
  • 1篇蝽科
  • 1篇系统发育
  • 1篇线粒体DNA

机构

  • 7篇西南林业大学
  • 5篇云南省林业科...
  • 2篇云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7篇赵健
  • 5篇易传辉
  • 4篇和秋菊
  • 3篇和菊
  • 3篇冯志伟
  • 2篇李宗波
  • 2篇杨大荣
  • 2篇陈鹏
  • 2篇胡劭骥
  • 2篇杨建华
  • 2篇曾全
  • 1篇杨培
  • 1篇张媛
  • 1篇陈焱

传媒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四川动物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西部林业科学
  • 1篇应用昆虫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基于线粒体COⅠ和ND1基因分析三尾凤蝶遗传多样性被引量:3
2017年
以云南和四川分布的3个种群(云南丽江种群、云南东川种群、四川种群)共36头三尾凤蝶为研究对象,选取线粒体COⅠ和ND1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三尾凤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CR扩增测得COⅠ和ND1基因联合序列长度为1 913 bp,A+T含量为74.3%,表现出明显的A/T碱基偏向性;共检测到4个变异位点,定义了5个单倍型,其中,Ha1出现的频率较高,为共享单倍型.核苷酸和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00 2和0.218 0;遗传分化系数(Gst)、固定系数(Fst)、基因流(Nm)和遗传距离分别为0.059 98、0.059 95、3.920 00和0.分析显示,三尾凤蝶遗传多样性低,各地理种群基因交流频繁,没有形成明显分化.
赵健胡劭骥和秋菊易传辉和菊冯志伟杨建华陈鹏
关键词:线粒体COI遗传分化
佩妃延腹榕小蜂雌蜂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2
2015年
佩妃延腹榕小蜂是一种与鸡嗉子传粉榕小蜂同步寄生于接收期榕果的非传粉专性寄生蜂。为探索佩妃延腹榕小蜂寄主定位机制,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其雌蜂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和超微形态。结果显示:佩妃延腹榕小蜂雌蜂触角呈膝状,长775.50μm±38.39μm,由柄节、梗节和11个鞭小节组成的鞭节构成。触角上共发现5种感器类型,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Ⅰ型和Ⅱ型)、多孔板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型乳突状感器。其中,刺形感器Ⅰ和多孔板形感器是其主要感器,前者集中分布于鞭节的第4~第8鞭小节,后者分布于第4~第11鞭小节。结合触角感器的形态、分布和佩妃延腹榕小蜂的产卵行为,对各触角感器的功能进行了探讨。
赵健张媛李宗波杨大荣
关键词:雌蜂触角感器扫描电镜
贵州清水河自然保护区蝽次目区系初步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为弄清贵州清水河自然保护区蝽次目昆虫区系特征,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对保护区蝽次目昆虫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共有蝽次目昆虫88种(亚种),隶属于12科62属,其中以蝽科种类最多,有40种,其次为缘蝽科,有19种,再次为猎蝽科,有10种。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系中,东洋区成分显著,但具有较多古北区成分,东洋区-古北区共有物种占种总数37.5%,并杂有少量其他区系成分;在中国动物区系中,以西南区成分为主,但与华南区和华中区有较多共有成分,西南-华南共有种占81.8%,西南-华中共有种占76.1%。贵州清水河自然保护区蝽次目昆虫具显著东洋区特征和本区域独有特点。
易传辉和秋菊赵健王珂珩曾全
关键词:区系分析区系特征
昆明市蝽科昆虫名录与区系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根据近年来采集标本、查看标本和查阅资料,对昆明市蝽科昆虫进行了统计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市蝽科昆虫有44属70种(亚种),其中以菜蝽属种类最多,有4种;其次是岱蝽属、二星蝽属、曼蝽属、益蝽属和稻绿蝽属,各有3种(亚种)。蝽科昆虫东洋区特征极显著,仅在东洋区分布就有38种(亚种),占54.3%,但有较多古北区成分,东洋-古北区共有24种,占34.3%,并含有其他区系成分;在中国动物区系中,均在西南区有分布,但与华中区、华南区和青藏区共有成分较多,分别占74.3%、62.9%和47.1%,同时该区域特有成分较多,有9种,占12.9%,其他区也有一定分布。表明昆明市蝽科昆虫具有显著的东洋区特征和本区域特点。
易传辉和秋菊冯志伟和菊王珂珩赵健
关键词:蝽科区系分析
中国尾凤蝶属昆虫(鳞翅目:凤蝶科)系统发育被引量:2
2017年
为探讨中国尾凤蝶属(Bhutanitis)昆虫的系统发生关系,采用线粒体DNA COI和ND1分子标记,对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基于分子特征,采用NJ和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对3种尾凤蝶658 bp的COI基因序列的分析表明,三尾凤蝶(Bh.thaidina)、二尾凤蝶(Bh.mansfieldi)和多尾凤蝶(Bh.lidderdalii)T、C、A、G 4种核苷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1.5%、40.0%、41.9%,15.2%、15.8%、14.3%,29.3%、30.7%、29.8%,14.0%、13.5%、14.0%;共发现突变位点131个,约占全长的19.91%,简约信息位点56个,约占全长的8.51%。对480 bp的NDI基因序列的分析表明,三尾凤蝶、二尾凤蝶和多尾凤蝶的NDI基因序列T、C、A、G的平均含量依次为34.4%、33.3%、32.1%,11.3%、11.9%、12.1%,45.6%、46.7%、47.1%,8.7%、8.1%、8.8%;共有63个变异位点,占全长的13.13%,简约信息位点39个,约占全长的8.13%。二者均表现为明显的A+T碱基偏向。中国分布尾凤蝶昆虫遗传多样性较低,种间遗传距离较小,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二尾凤蝶最早从祖先种群中分化,其次是多尾凤蝶,最后是三尾凤蝶;多尾凤蝶与其他二种亲缘关系均较近。
易传辉赵健胡劭骥和菊冯志伟杨建华陈鹏
关键词:线粒体DNACOI基因线粒体DNA系统发育
尾凤蝶属昆虫研究概况被引量:2
2014年
对尾凤蝶属(Bhutanitis)昆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描述和分类方面,其次是生物学特性研究,仅有少数涉及到分子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等方面。分子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将是今后该属昆虫的研究重点。
曾全易传辉和秋菊陈焱赵健
关键词:昆虫濒危
传粉榕小蜂雌蜂多孔板形感器的形态与适应进化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获得传粉榕小蜂(Chalcidoidea:Agaonidae)雌蜂触角上的多孔板形感器的形态特征,并结合系统发育关系,探讨多孔板形感器的适应性进化。【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技术,对传粉榕小蜂12属70种雌蜂触角上多孔板形感器的超微形态、密度、排列形式等进行观察,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多孔板形感器的形态适应性。【结果】传粉榕小蜂雌蜂触角上共存在长形、刺形和圆形3种多孔板形感器,长形多孔板形感器有单螺旋环状(类型Ⅰ)和多螺旋环状(类型Ⅱ)2种排列形式,刺形多孔板形感器有边缘着生型(类型Ⅲ)和轴向螺旋环型(类型Ⅳ)2种,圆形板形感器仅存在于Eupristina、Ceratosolen、Waterstoniella、Tetrapus属中,且只分布于触角第3棒节的腹面。从类型Ⅰ到类型Ⅳ,多孔板形感器具有明显的延伸、增多、末端分离等形态特征,而末端分离程度是提高感器灵敏度的一种重要方式。多孔板形感器的数量与榕果果径呈正相关(r=0.249,P=0.003),分离程度与榕果直径负相关(r=-0.231,P=0.017)。【结论】传粉榕小蜂雌蜂触角上存在长形、刺形和圆形3种多孔板形感器,其延伸、增多、末端分离等特征是一种明显的形态适应性,使之在复杂的生态环境中感知寄主的特异性挥发物。
李宗波杨培赵健杨大荣
关键词:传粉榕小蜂雌蜂进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