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肾母细胞
  • 3篇肾母细胞瘤
  • 3篇细胞
  • 3篇细胞瘤
  • 3篇母细胞
  • 3篇母细胞瘤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形态学
  • 1篇遗传学
  • 1篇移植瘤
  • 1篇移植瘤模型
  • 1篇原位
  • 1篇原位移植
  • 1篇原位移植瘤
  • 1篇原位移植瘤模...
  • 1篇组织形态学
  • 1篇维甲酸
  • 1篇小鼠
  • 1篇裸小鼠

机构

  • 3篇复旦大学
  • 2篇复旦大学附属...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篇何小伟
  • 3篇高解春
  • 3篇陈莲
  • 2篇丁健
  • 2篇罗建明
  • 2篇陆丽娟
  • 2篇袁胜涛
  • 1篇李凯
  • 1篇张亮
  • 1篇毕允力

传媒

  • 2篇中华小儿外科...

年份

  • 1篇2004
  • 2篇200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维甲酸对肾母细胞瘤分化诱导和生长抑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研究维甲酸对肾母细胞瘤是否具诱导分化和体内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建立人类肾母细胞瘤裸小鼠肾原位移植的模型;荷瘤裸小鼠30只均分两组,分别口服维甲酸30mg·kg^(-8)·d^(-1)和等量芝麻油;测量治疗和对照组裸小鼠体重和移植瘤重量,光镜、电镜观察两组移植瘤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分析增殖指数,RT-PCR半定量检测IGF2和H19mRNA含量。结果 两组裸小鼠体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维甲酸治疗组裸小鼠移植瘤重量增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增殖指数PI也低于对照组(P<0.05)。光镜下移植瘤组织学类型为胚基-上皮混合型,电镜下显示治疗组移植瘤分化较对照组好,出现一些发育成熟的结构如微绒毛、基底膜等;两组移植瘤都扩增出IGF2mRNA治疗组IGF2mRNA灰度值0.950±0.146,低于对照组的1.071±0.238,但统计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H19在两组裸小鼠移植瘤瘤中都没有检测出阳性转录产物。结论 维甲酸通过诱导肾母细胞瘤分化发挥抑瘤作用,这一效应与IGF2和H19表达调控没有直接联系。
何小伟高解春袁胜涛陈莲罗建明陆丽娟丁健
关键词:维甲酸肾母细胞瘤分化诱导
肾母细胞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实验治疗的系列研究
高解春毕允力李凯陈莲许德华袁胜涛姚明张亮何小伟
该计划为肾母细胞瘤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和维生素A对肾母细胞瘤发生影响和分化诱导的实验研究。该课题通过首次建立地肾母细胞瘤系列动物模型,进行相关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和治疗实验研究,以深入地探讨肾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探索新的治疗方...
关键词:
关键词:肾母细胞瘤动物模型
人肾母细胞瘤裸小鼠肾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建立人肾母细胞瘤的裸小鼠肾原位移植模型。方法 直接将未经处理的患儿肾母细胞瘤组织块接种在裸小鼠肾包膜下作原代以及系列传代移植 ;原、2、3、4代接种裸小鼠数目分别为 2、5、5、18只 ,每代间隔时间均为 8周。原、2、3代裸小鼠分别于接种 8周后全部处死 ,4代裸小鼠从接种后 3周至 8周 ,每周处死 3只至全部 ,取出移植瘤进行称重 ,以反映肿瘤生长动力学。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原代和系列传代肿瘤样本中细胞周期 /凋亡分布以及倍体数。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标本形态学以及角质蛋白 18和结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特征 ,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基因组微卫星序列D14S6 8、D18S6 9andD2 0S199,以确定其人源性。结果 人肾母细胞瘤在原代裸小鼠中形成肾原位移植瘤 ,随后系列传四代 ,共 30只裸小鼠 ,其中 2 7只在肾原位可以检测到移植瘤生长 ;移植瘤生长曲线符合指数模型 ,其倍体数、细胞周期分布在各代之间相似。所有移植瘤都保留了最初的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染色特征。而且 ,移植瘤基因组微卫星DNA序列与人肾母细胞瘤完全一致。结论 该异种原位移植瘤模型 ,准确地重现所移植的人肾母细胞瘤的形态和恶性生物学特点 ,具有重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应用价值。
何小伟袁胜涛高解春陆丽娟陈莲丁健罗建明
关键词:肾母细胞瘤组织形态学分子遗传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