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碧峰
-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Maso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疗效比较被引量:12
- 2010年
-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Maso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2004年1月-2008年6月,收治65例Maso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其中35例采用切开复位、AO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或结合克氏针治疗(内固定组),30例采用金属单极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置换组)。内固定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21~35岁,平均30.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2例,高处坠落伤8例,摔伤15例。左侧23例,右侧1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7d,平均3d。置换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3~67岁,平均32.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7例,高处坠落伤8例,摔伤15例。左侧17例,右侧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6d,平均1.5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5年。术后1年内固定组肘关节伸、屈及前臂旋转活动度与置换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前臂等长伸、屈及旋转肌力减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29例骨折临床愈合,2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骨不连伴异位骨化,2例内固定失败。置换组术后1年1例肘关节屈曲角度丢失>30°;1例因假体过长,引起肘关节僵硬。术后1年根据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定,内固定组总分为(69.51±10.23)分,置换组为(81.55±12.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内固定组获优15例,良5例,一般11例,差4例,优良率57.1%;置换组获优17例,良5例,一般6例,差2例,优良率73.3%。结论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相比,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术治疗Maso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可获得更好的肘关节功能。
- 刘碧峰林志金曹烈虎康一凡
- 关键词:内固定人工假体置换疗效比较
- 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大小直径股骨头的早期比较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分析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分别应用不同直径的股骨头的临床效果,并作相应的比较。[方法]2008年9月~2009年10月,本院共施行136例(157髋)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59例(68髋),女77例(89髋),年龄27~81岁(平均61.3岁);均采用德国LINK BetaCupTM复合陶瓷界面非骨水泥压配固定髋臼系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诊断显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6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46髋,骨关节炎15髋,强直性脊柱炎11髋,类风湿性关节炎3髋,股骨颈骨折GardenⅣ型6髋。术中根据髋臼磨挫直径大小选择相应的股骨头假体(直径分别为28,32,36 mm),根据股骨头假体的直径大小分为3组,Φ28 mm组69髋,Φ32 mm组31髋,Φ36 mm组57髋,通过术前及术后的Harris评分了解髋关节功能及疼痛的改善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6.2个月),Φ28 mm、Φ32 mm、Φ36 mm股骨头术前Harris总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活动范围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Harris总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每组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股骨头直径越大术后活动范围改善就越明显(P<0.05)。[结论]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头直径的选择对术后疼痛的缓解差异性并无影响,但在髋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方面大直径的球头要优于小直径的球头。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手术技术及患者自身条件的要求较高,不可盲目追求大直径而忽略髋臼的实际承载条件。
- 沈锋唐昊黄建明扶晓明眭杰刘碧峰林志金康一凡
-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人工关节
- 椎体间轴向融合术被引量:1
- 2010年
- 刘碧峰严宁贺石生
- 关键词:轴向融合术
- 脊髓损伤中央综合征分期手术的疗效分析
- 2010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髓损伤中央综合征(CCS)患者分期手术治疗方法并评估分期手术的疗效。方法根据年龄将分期手术治疗的脊髓损伤中央综合征患者36例(年龄:5079岁,平均56.9岁)分为:A组〈65岁和B组≥65岁;根据二期手术椎板减压的范围分为:1组〈4个椎板(A1,B1)和2组≥4个椎板(A2,B2)。一期手术选择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密切随访1年后根据神经功能恢复以及影像学表现等情况,有必要手术者选择二期后路椎板减压术(〈4个椎板或≥4个椎板),必要时加后路内固定术。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委员会运动功能评分(AMS)系统评分,比较手术前、一期手术后1年、二期手术后末次随访脊髓功能。结果 36例二期术后随访632月,平均18.4月。一期手术后AMS评分:A组:75.8±14.6;B组:73.2±13.1;A1组:78.5±10.2;A2组:76.8±9.5;B1组:72.2±12.6;B2组:77.4±18.3。二期手术后AMS评分:A组:90.7±10.5;B组:89.5±12.4;A1组:91.3±13.2;A2组:90.7±14.8;B1组:88.5±11.2;B2组:92.4±13.6。A组和B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A1和B1与A2和B2组之间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一期手术后AMS为75.8±14.6,二期手术后AMS为90.7±10.5;B组一期手术后AMS为73.2±13.1,二期手术后AMS为89.5±12.4;比较A组和B组一期手术和二期手术后AM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分期手术治疗脊髓损伤中央综合征明显改善患者的AMS,分期手术是脊髓损伤中央综合征患者很好的治疗方法;脊髓损伤中央综合征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与年龄和椎板减压范围没有显著联系,手术减压彻底后可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 刘碧峰赵杰康一凡马辉张丽恒
- 关键词:颈椎脊髓损伤手术治疗
- 医源性腰椎化脓性脊柱炎的手术治疗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医源性腰椎化脓性脊柱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自2006年12月到2010年1月,采用病灶清除置管冲洗引流等综合治疗医源性腰椎化脓性脊柱炎患者4例,男2例,女2例;年龄50~66岁(年龄分别为:52、66、58、50岁);病程2周~2.5个月(分别为:21,14,60,75d)。所有患者术前均有发热史、腰痛、局部压痛和腰椎活动受限。白细胞计数(WBC)、血沉(ESR)均异常。术后通过临床症状的消失和监测WBC、ESR、C-反应蛋白(CRP)来评定疗效。结果:4例患者治疗后腰痛及发热症状消失,伤口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个月无感染(WBC、CRP、ESR均正常)及腰椎不稳的情况发生。结论:医源性腰椎化脓性脊柱炎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可以诊断。在诊断中磁共振表现有一定特异性,如有脓肿形成,应及早手术治疗。
- 刘碧峰严宁侯铁胜康一凡
- 关键词:腰椎脊柱炎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