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动脉
  • 5篇冠状
  • 5篇冠状动脉
  • 4篇儿童
  • 4篇肺动脉
  • 3篇诊治
  • 3篇左冠状动脉
  • 3篇左冠状动脉起...
  • 2篇电图
  • 2篇动脉瘘
  • 2篇动态心电图
  • 2篇心电
  • 2篇心电图
  • 2篇心率
  • 2篇心率变异
  • 2篇心率变异分析
  • 2篇正常儿
  • 2篇正常儿童
  • 2篇窦性
  • 2篇窦性心率

机构

  • 1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成都市儿童医...

作者

  • 11篇周爱卿
  • 6篇李筠
  • 6篇李奋
  • 6篇高伟
  • 5篇朱敏
  • 5篇杨健萍
  • 4篇黄美蓉
  • 3篇孙锟
  • 3篇余志庆
  • 3篇张海燕
  • 2篇屈顺梅
  • 2篇王红平
  • 1篇周开宇
  • 1篇周弋
  • 1篇张玉奇
  • 1篇朱月钮
  • 1篇郭颖
  • 1篇钟玉敏
  • 1篇杨建萍

传媒

  • 3篇临床儿科杂志
  • 3篇2006(第...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年份

  • 1篇2007
  • 10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心动过速的心内电生理诊治分析:附40例报告
2006年
目的 提高对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诊治技术。方法 于2003年11月~2005年1月对40例症状性心动过速患儿心内电生理检查(EPS)结果(结合体表心电图、食道心房调搏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RFCA)的疗效、并发症及复发率进行分析。结果 EPS结果:22例(55.0%)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其中左右侧旁道各11例;13例(32.5%)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NNRT);3例(7.5%)为室性心动过速,其中2例为左室问隔部室速,1例为左室流出道室速;1例(2.5%)为不良性窦速;此外1例未能诱发心动过速。EPS与体表心电图:22例AVRT中8例为显性预激,根据胡氏的体表心电图对显性旁道定位流程图定位,其结果与EPS的符合率为88%。17例食道心房调搏检查(TEAP)诊断为AVNRT者中13例得到证实,符合率76.5%。RFCA结果:3例放弃RFCA,36例心动过速患儿行RFCA,成功率为100%,其中〈5岁2例,最小年龄为16个月。RFCA并发症发生率为3例,占7.5%,1例气胸,1例出现一过性Ⅱ度AVB,1例一过性的LBBB,均在48h内恢复正常。RFCA后4例复发,复发牢为10.0%,县中AVNRT3例(占75.0%),1例为右室游离壁旁道。结论 心内电生理诊治技术是一种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根治方法,但是对于年龄相对较小、合并有基础疾病、EPS显示手术风险较大的患儿须综合考虑,慎重掌握指征。
李筠周爱卿朱敏杨健萍李奋黄美蓉高伟
关键词:儿童心动过速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
正常儿童动态心电图窦性心率及心率变异分析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探讨正常儿童心率及心率变异性(HRV)特点。方法对804例正常儿童进行24h全程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心率及HRV。结果不同年龄儿童窦性心率范围不同,年龄越小心率越快;儿童不同性别间HRV中24h内全部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24h内每5minNN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NN50占所有N-N间期个数的百分数(PNN50)、极低频率(VLF)、低频(LF)差异有显著性;儿童不同年龄组间24h内5min节段平均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ANN)、VLF、LF、全程相邻NN间期之间的均方根值(rMSSD)差异有显著性;儿童组与成人正常参考值中SDNN、SDANN、rMSSD差异有显著性,rMSSD儿童组中明显高于成人组。结论HRV是一种反映自主神经活性及其平衡的能定量、可重复的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是自主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相互制约的结果。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间儿童HRV存在显著差异;儿童组与成人参考值存在显著差异,尤其rMSSD儿童明显高于成人,提示儿童的自主神经功能较成人活跃,而随着年龄增长自主神经功能减退,尤其是迷走神经的紧张抑制功能明显减退。
朱敏周爱卿李筠杨健萍张海燕王红平屈顺梅
关键词:儿童心率变异性自主神经
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诊治
目的:探讨左冠状动脉起源肺动脉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2000年3月-2006年7月我院诊治16 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患者,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3月-15岁平均3.5岁。对16例患者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血管...
杨健萍周爱卿李筠付立军高伟
文献传递
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pulmonary artery,LCAPA)是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国外报道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4%。本病预后极差,未行手术治疗者死亡率高。由于对疾病的认识和检查手段方面的原因,早期难以发现,临床误诊率高,尤其易误诊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扩张性心肌病”等。而本病经手术治疗能改善预后,故对其早期识别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现将近2年收治的7例LCAPA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周开宇李奋周爱卿黄美蓉余志庆周弋
关键词: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ARTERY先天性心脏畸形扩张性心肌病改善预后
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和结果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指征、方法学和并发症预防。方法19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儿接受了经导管应用弹簧圈或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或Amplatzer无聚酯纤维栓子(Amplatzer plug)的介入治疗。其中1例为冠状动脉瘘术后残余漏合并PDA。结果19例冠状动脉瘘患儿瘘口最窄处平均直径(3.7±1.6)mm(2.5~8.2 mm)。右冠状动脉瘘11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或回旋支瘘8例。与右心室交通14例,与右房交通5例。肺动脉平均压力为(28.0±5.0)mmHg(25.0~67.0 mmHg),肺动脉与体循环血流比值为1.6±0.8(1.0~2.3)。10例植入1枚Gianturco弹簧圈,3例植入2~4枚Gianturco弹簧圈,应用Duct-Occlud弹簧圈3例。另有2例应用Amplatzer PDA封堵器,应用Amplatzer plug 1例。1例冠状动脉瘘外科术后残余漏并合并PDA者,同时封堵PDA成功。即刻封堵率为55.6%(10/18),术后1个月及1年封堵率分别为88.9%(16/18),100%(18/18);1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在封堵后即刻发生弹簧圈漂移至左肺小动脉,用异物钳取出后再行外科手术。随访3个月~11年无再通和封堵器移位。结论介入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经济,安全、有效。
高伟周爱卿余志庆李奋钟玉敏张玉奇黄美蓉孙锟
关键词: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封堵术
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的若干问题探讨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的临床指征及方法。方法总结经导管介入治疗(介入组)冠状动脉瘘17例,其中应用Cook公司非可控弹簧圈11例,可控弹簧圈2例;Pfm可控弹簧圈1例,AGA公司Amplatzer Duct-Occluder 3例;外科手术(手术组)修补术26例。结果介入组除早期3例因所选弹簧圈太小,而且为非可控,导致术后弹簧圈移位,2例经导管术取出,1例行外科手术修补并取出弹簧圈,其余病例均获成功,平均随访3年。均无残余分流及其他并发症。手术组均获成功,无死亡病例。结论冠状动脉瘘经合理的治疗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随着介入器材的不断更新与完善,经导管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创伤小、住院时间短、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好,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余志庆周爱卿高伟李奋
关键词: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
血管形成因子-1与肺血管重建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肺动脉高压(肺高压)是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常见并发症,并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肺高压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肺动脉血管平滑肌(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的异常...
朱月钮傅立军周爱卿
文献传递
婴儿及儿童经心内膜方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24例体会
目的总结我院24例婴儿及儿童经心内膜方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经验,探讨相关的方法学、参数设置及评价疗效。方法患儿24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自5个月至11岁7个月(平均 5.18岁±3.93岁),体重自6公斤至43公斤...
李奋周爱卿李筠杨建萍朱敏孙锟
文献传递
46例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后患儿运动功能的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ere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valvuloplasty,PBPV)已成为治疗肺动脉瓣狭窄的首选方法,本研究旨在应用平板运动试验观察 PBPV 后患儿运动耐量和运动心率、血压反应以及心电图变化,探讨相关因素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46例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后患儿采用 Bruce 方案进行平板运动试验,观察其运动耐量和运动心率、血压反应以及心电图变化。同期对294例健康儿童进行平板运动试验,测定各年龄组运动耐量均值,并从中随机选取46例年龄、性别相仿的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PBPV 后患儿跨肺动脉瓣压差稳定在25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下,平均运动耐量可达正常同龄标准的90%左右,且运动所能达到的负荷量与 PBPV 前跨瓣压差无明显相关性。运动心率、血压反应正常。运动功能与术时年龄、PBPV 所选用的球囊/瓣膜比值有关。5例患儿运动试验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均为偶发室性早搏,运动试验过程中无一例出现 ST 段异常变化。结论早期解除右室流出道梗阻有利于远期运动功能的改善。PBPV时采用适度的球囊/瓣膜比值(1.2~1.4)值得推荐。但对于术后发生的肺动脉瓣反流仍应长期随访观察。
郭颖周爱卿孙锟李奋高伟黄美蓉朱敏张海燕
关键词:肺动脉瓣狭窄气囊扩张术运动耐量
正常儿童动态心电图窦性心率及心率变异分析
目的:探讨正常儿童心率及HRV特点。方法:对802例正常儿童进行24小时全程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心率及HRV。结果:儿童不同年龄其窦性心率范围不同,年龄越小心率越快;儿童不同性别组间HRV中SDNN、SDNNindex、...
朱敏周爱卿李筠杨健萍张海燕王红平屈顺梅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