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岳乔红

作品数:131 被引量:332H指数:10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9篇期刊文章
  • 4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1篇医药卫生
  • 11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6篇杆菌
  • 35篇结核
  • 29篇分枝杆菌
  • 28篇结核分枝杆菌
  • 27篇基因
  • 14篇前列腺
  • 13篇细胞
  • 12篇前列腺癌
  • 12篇腺癌
  • 12篇耐药
  • 9篇蛋白
  • 9篇荧光
  • 9篇荧光定量
  • 9篇突变
  • 9篇基因表达
  • 8篇血清
  • 8篇原核表达
  • 8篇诊断学
  • 8篇抗原
  • 7篇异烟肼

机构

  • 123篇第四军医大学...
  • 10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军事医学科学...
  • 3篇西安医科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乌鲁木齐军医...
  • 1篇交通大学
  • 1篇解放军152...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26篇岳乔红
  • 113篇郝晓柯
  • 91篇苏明权
  • 71篇杨柳
  • 38篇马越云
  • 35篇程晓东
  • 22篇刘家云
  • 21篇张建芳
  • 20篇于文彬
  • 18篇周铁成
  • 14篇童开
  • 12篇张莹
  • 11篇别良峰
  • 11篇樊新
  • 8篇苏哲
  • 6篇丁振若
  • 4篇卢雪涛
  • 4篇王宗仁
  • 4篇张荣
  • 4篇韦晓明

传媒

  • 15篇现代检验医学...
  • 14篇第四军医大学...
  • 6篇国际检验医学...
  • 4篇生物技术通讯
  • 4篇中华检验医学...
  • 4篇第五次全国医...
  • 4篇中国检验医学...
  • 4篇陕西省201...
  • 3篇中国人兽共患...
  • 3篇中国生物化学...
  • 3篇第六次全国中...
  • 3篇第九届西北五...
  • 3篇第十届全军检...
  • 2篇中国肿瘤生物...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 2篇中国卫生检验...
  • 2篇中国防痨杂志
  • 2篇医学研究生学...
  • 2篇检验医学教育
  • 2篇2011临床...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2
  • 11篇2011
  • 12篇2010
  • 11篇2009
  • 15篇2008
  • 4篇2007
  • 10篇2006
  • 24篇2005
  • 10篇2004
  • 13篇2003
  • 1篇2002
1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高迁移率族蛋白1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规律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探讨人高迁移率族蛋白 1(HMGB1)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的分泌规律及其在脓毒症中的作用。 方法 :HMGB1的剂量效应组分别用含有 0、0 .1mg/L、1.0mg/L、10mg/L、2 0mg/L、5 0mg/LHMGB1的培养液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 30 4共培养 10h ,分别收取HMGB1刺激孔及对照孔细胞和培养液上清 ,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其上清中的TNF α含量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观察HMGB1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人HMGB1的时间效应组以含有 2 0mg/LHMG1的培养液、阳性对照组以含有 10 0mg/L脂多糖 (LPS)的培养液、阴性对照组以不含HMGB1的培养液分别培养EVC 30 4细胞 0、2、4、6、8、10、12和 2 4h ,同上留取离心后的培养液上清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其上清中的TNF α含量。 结果 :将HMGB1加入到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能明显刺激其TNF α的分泌。在 0 .1~ 5 0mg/L范围内 ,HMGB1诱导EVC 30 4的TNF α分泌增加 ,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关系 ;HMGB1组EVC 30 4的TNF α分泌在 0~ 2 4h间呈时间依赖性关系 ;5 0mg/LHMGB1能明显诱导EVC 30 4细胞凋亡。 结论 :人HMGB1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TNF α的分泌与凋亡 ,证实HMGB1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别良峰岳乔红程晓东于文彬苏明权郝晓柯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1血管内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脓毒症
结核分枝杆菌14000抗原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纯化
<正>结核病仍为危害全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为了改进目前诊断试剂的特异性和研究筛选有价值的亚单位基因工程菌苗,近年来人们对其致病菌的基因及相关蛋白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期寻找到有应用价值的特异性蛋白质或相关基因,有目的地...
杨柳韦华苏哲岳乔红张建芳高晓鹏苏明权郝晓柯
文献传递
新甲型H1N1流感和季节性流感临床快速诊断的研究
目的:考核一种新通过认证的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用BD公司的Directigen EZ Flu A+B流感检测试剂做为对照试剂,并以实时荧光RT-PCR结果为标准,进行比对试验.结果:实验试...
程晓东郝晓柯袁权岳乔红马越云张荣刘家云苏明权陈毅歆夏宁邵
关键词:新型甲型H1N1流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谈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实践被引量:1
2011年
西方国家的教育国际化是其开放性教育的扩展和发展,而由于缺乏开放性教育的基础,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是对传统的封闭性教育的改革。因此,要踏上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不会是一蹴而就可以实现的。从基本教育观念的转变,到实现教学目标的更新,进而建立新的教学体系,才能实现与教育国际化潮流的并轨。具体到实验诊断学专业上,作者提出了改善软环境、培训国际化师资队伍、重建实验诊断学教学体系、培养国际化人才等的实践措施。
马越云杨柳岳乔红郝晓柯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实验诊断学
西北地区健康人群三酰甘油参考区间的初步探讨
2015年
目的建立西北地区健康人群血清三酰甘油(TG)的参考区间。方法参照国际临床化学和实验室医学联盟(IFCC)多中心酶学研究参考人群筛选标准,募集18∽79岁健康参考人群1 098例,其中男506例、女592例,分别用和光试剂检测系统和罗氏试剂检测系统建立西安地区健康人群TG的参考区间。结果两个系统间检测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与城市人群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间,18∽〈30岁与30∽〈40岁两组检测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40岁与40∽〈50岁两组检测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50岁与50∽〈60岁两组检测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60岁与60∽79岁两组检测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间男性和女性结果有差异。18∽〈30岁:0.42∽2.06mmol/L(男),0.33∽1.61mmol/L(女);30∽〈40岁:0.44∽2.15mmol/L(男),0.43∽1.96mmol/L(女);40∽〈50岁:0.53∽2.21mmol/L(男),0.48∽2.14mmol/L(女);50∽79岁:0.58∽2.30mmol/L(男),0.51∽2.23mmol/L(女)。结论西北地区健康人群TG检测结果在不同年龄段间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男性和女性检测结果差异较大。随着年龄的增长,TG的检测结果逐渐增大。本次研究表明,西北地区TG参考区间有所提高,本文试验结果高于目前临床所用的参考区间,高于中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提出的合适水平,囊括了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NCEP-ATPIII)文件中的合适水平和临界水平。
张莹周铁成童开岳乔红郝晓柯
关键词:三酰甘油
氨甲喋呤-α-苯丙氨酸的固相合成
2006年
目的合成氨甲喋呤-α-苯丙氨酸。方法用固相肽合成法合成谷-苯丙二肽,再与喋啶对氨基苯甲酸缩合,合成了氨甲喋呤-α-苯丙氨酸。结果总收率由64%提高到90%。结论产物经简单纯化达到HPLC单峰,质谱分析相对分子量符合理论值。本方法改变了缩合剂、活化剂和投料比,缩短了反应时间,降低了合成成本。
陈雷孙晓莉郝晓柯岳乔红
关键词:固相合成氨甲喋呤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cA基因的鉴定分析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中PCR检测MecA基因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鉴定的评价。方法对临床分离的1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根据PBP2a编码基因设计MecA引物采用PCR快速检测MRSA的决定基因MecA。结果MecA基因片段经PCR扩增,可见MRSA扩增出一条310bp大小的DNA片段,而敏感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25923均未出现特异长度的DNA片段;在临床分离的1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ecA检测阳性率为45.0%(54/120)。结论采用PCR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中的MecA基因进行检测,对MRSA的快速、及时检出,有效控制MRSA造成的感染,指导临床用药,限制其传播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樊新岳乔红杨柳苏明权郝晓柯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PCRMECA
SARS冠状病毒E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被引量:3
2003年
E蛋白是存在于SARS病毒表面的一个小分子蛋白,在病毒的出芽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为建立一种检测SARS病毒抗原的新方法,将E蛋白全基因序列分段合成,用连接酶连接后插入pET-GS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进行融合表达,结果得以成功表达GST-E融合蛋白;为SARS病毒致病机理研究和疫苗及诊断试剂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张建芳苏明权冯群岭岳乔红郝晓柯
关键词: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E蛋白基因表达SARS冠状病毒
快速检测耐异烟肼结核分支杆菌方法的研究
目的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multipl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multi-PCR-SSC...
程晓东别良峰苏明权张荣岳乔红于文彬郝晓柯
文献传递
微量化学因子对结核分枝杆菌促生长作用
2009年
目的:探讨不同微量化学因子在改良罗氏培养基中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促生长作用。方法:选择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株和20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株为实验对象,以改良罗氏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添加葡萄糖、丙酮酸钠、氯化血红素等10种微量化学因子,观察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促生长效果。结果:每种化学因子不同浓度对结核杆菌促生长效果都有一定的差别。选择生长时间最早,浓度最小剂量的化学因子作为含单一化学因子的培养基与改良罗氏培养基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种培养基均可在12-18 d内生长出肉眼可见的较小米粒状菌落,两者没有明显差别(P〉0.05)。加入混合微量化学因子15%-20%时的结核杆菌形成时间比不加混合化学因子的改良罗氏培养基的菌落形成时间要早5-7 d;对20株结核杆菌临床分离株平均生长时间为7 d;而在改良罗氏培养基上的平均时间为14.7 d,结果显示结核杆菌临床分离株在含混合化学因子的改良罗氏培养基上的培养效果明显优于改良罗氏培养基(P〈0.01)。结论:通过不同微量化学因子对结核分枝杆菌促生长效果的观察,研制出一种用于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的混合促生长剂,为结核分枝杆菌的快速培养提供新的条件和依据,同时为结核病的诊断、化疗效果观察、流行病学调查、抗结核药物作用研究等方面奠定基础。
苏明权杨柳马越云樊新岳乔红郝晓柯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促生长作用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