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麻醉
  • 2篇动脉瘤
  • 2篇颅内
  • 2篇颅内动脉
  • 2篇颅内动脉瘤
  • 1篇导管
  • 1篇动脉瓣
  • 1篇动脉穿刺
  • 1篇动脉瘤患者
  • 1篇动脉血
  • 1篇动脉血管
  • 1篇心功能
  • 1篇心功能分级
  • 1篇血管
  • 1篇血流
  • 1篇血流动力学
  • 1篇诱导期
  • 1篇植入
  • 1篇植入术

机构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3篇张冉
  • 2篇侯炯
  • 1篇吉栋
  • 1篇李博
  • 1篇邓小明
  • 1篇范晓华
  • 1篇陈辉
  • 1篇夏莹
  • 1篇罗猛强
  • 1篇李斌本
  • 1篇马宇

传媒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3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右美托咪定用于减轻颅内动脉瘤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波动的临床价值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全身麻醉诱导期减少血流动力学波动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芬太尼组、高剂量芬太尼组和低剂量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定组(复合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前,复合组经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总量1恤g/kg,泵注时间10min;低剂量芬太尼组和高剂量芬太尼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麻醉诱导时,低剂量芬太尼组和复合组静脉注射芬太尼3μs/ks、高剂量芬太尼组静脉注射芬太尼5μs/ks,余用药相同。记录入手术室平静休息3min(T0)、气管内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3min(T3)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将每例患者麻醉诱导期间(T0-T3)SBP、DBP、HR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定义为各参数的波动值:△SBP、ADBP、AHR。记录诱导期间麻黄碱、阿托品的使用情况。结果复合组ASBP、△DBP、AHR[(26.9±14.8)mmHg(1mmHg=0.133kPa)、(10.7±8.9)mmHg、(12.5±4.3)次/min]均低于低剂量芬太尼组[(40.4±15.6)mmHg、(20.3±9.4)mmHg、(30.1±15.0)次/min](P〈0.05),高剂量芬太尼组△SBP、△HR[(29.8±16.8)mmHg、(19.5±7.4)次/min]均低于低剂量芬太尼组(P〈0.05),复合组AHR低于高剂量芬太尼组(P〈0.05)。麻醉诱导期三组阿托品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4),高剂量芬太尼组麻黄碱使用率高于低剂量芬太尼组[30%(6/20)比5%(1/20),P=0.03230结论麻醉诱导前应用1μg/kg右美托咪定,既能够良好抑制插管反应,又不会导致插管后血压严重下降,达到了稳定血流动力学的目标,特别适用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麻醉诱导。
李博陈辉张冉李斌本范晓华侯炯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麻醉血流动力学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手术的麻醉管理被引量:9
2012年
颅内动脉血管局部异常膨出即形成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最常出现于前交通动脉(30%~35%)、后交通动脉起始部(30%~35%)和大脑中动脉分岔处(20%)。其破裂可导致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死亡率高达50%。传统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是开颅动脉瘤结扎术,
张冉罗猛强侯炯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麻醉管理HEMORRHAGE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交通动脉动脉血管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的麻醉三例
2012年
2011年5月我院经股动脉穿刺逆血流行球囊扩张人工主动脉瓣植入术男性患者3例,平均年龄70岁,为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心脏钙化。一般情况均较差,按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或Ⅳ级。
马宇吉栋张冉夏莹邓小明
关键词:植入术麻醉导管经股动脉穿刺主动脉瓣狭窄心功能分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