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庆成

作品数:39 被引量:131H指数:7
供职机构:武警上海总队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蛋白
  • 11篇动脉
  • 10篇血小板
  • 8篇心病
  • 8篇冠状
  • 8篇冠状动脉
  • 7篇细胞
  • 6篇心肌
  • 6篇血栓
  • 6篇内皮
  • 6篇介入
  • 6篇冠脉
  • 6篇CD40L
  • 5篇心肌梗死
  • 5篇血小板膜
  • 5篇致病
  • 5篇梗死
  • 4篇低氧
  • 4篇低氧环境
  • 4篇血管

机构

  • 39篇武警上海总队...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山西医学院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武警总部机关...

作者

  • 39篇张庆成
  • 17篇汪承炜
  • 14篇张向峰
  • 7篇潘桂华
  • 4篇梅琪
  • 2篇吴康智
  • 2篇毕春辉
  • 2篇黄玉萍
  • 2篇韩晓丹
  • 2篇梁桂娟
  • 1篇陈松
  • 1篇李隆贵
  • 1篇盛海峰
  • 1篇李积荣
  • 1篇石玉岚
  • 1篇范仰钢
  • 1篇马锋
  • 1篇史亮
  • 1篇刘爱云
  • 1篇李光明

传媒

  • 11篇武警医学
  • 5篇中华实用诊断...
  • 3篇高原医学杂志
  • 3篇武警医学院学...
  • 2篇环境与健康杂...
  • 2篇心脏杂志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重庆医学
  • 1篇标记免疫分析...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中国老年保健...
  • 1篇中国中医药咨...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武警后勤学院...
  • 1篇创伤与急危重...
  • 1篇中华灾害救援...
  • 1篇全国第十一届...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7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5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小板膜蛋白结构改变在高原肺心病致病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2000年
目的 :探讨血小板膜蛋白结构改变在高原肺心病致病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多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计技术对 41例高原肺心病、42例平原肺心病、3 8例正常人进行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 (Fg)和血小板膜糖蛋白 (GP)Ⅲa免疫荧光测定 ;结果 :高原肺心病和平原肺心病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P <0 .0 1 ) ;高原肺心病组也不同程度高于平原对照组 ,呼衰和心衰愈重 ,上述指标升高愈明显 ;结论 :血小板膜蛋白结构改变可能在高原肺心病致病作用中有加重作用 ,也是肺心病的早期病变特征之一。
张庆成蔡林芳吴康智汪晓筠高建国李晓茹何秀娟
关键词:肺心病FG
CD40L、MMPs和α-GMP-14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致病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CD40L、MMPs和α-GMP-14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致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ACS患者131例,按照冠状动脉狭窄评分(coronary artery score,CAS),分为轻度36例,中度53例,重度42例,选择对照组60例。采用酶联法测定各组CD40L、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PAR)、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α-血小板颗粒膜蛋白(α-GMP-140)。结果 ACS患者各组CD40L、MMP-s、α-GMP-140和PAR等指标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各组CD40L、MMP-s、α-GMP-140和PAR等指标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增高。结论 CD40L、MMP-s、α-GMP-140等分子在促进冠状动脉炎性损害,斑块基质纤维帽破裂,血栓形成中形成链式反应,该反应水平的增高在ACS的致病作用中有着重要意义。
张庆成赵杰汪承炜张向峰
关键词:冠脉综合征CD40配体致病作用
不同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对急进战士血管内皮细胞损害的研究被引量:12
2002年
张庆成汪晓筠吴康智司本辉李积荣
关键词: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血管内皮细胞损害血栓素B2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病患者内皮素、心钠素与左室重修的相互关系
1997年
杨鲁渤李光明沈敏荣张庆成黄玉萍户萍
关键词:高血压内皮素心钠素
HMGB1和pro-BNP在心力衰竭进展期中的动态变化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HMGB1和pro-BNP在心力衰竭患者不同时期血清中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选择心力衰竭患者54例,男31例,女23例,平均年龄66.7岁。其中心力衰竭A期16例,心力衰竭B期14例,心力衰竭C期12例,心力衰竭D期12例。并在心力衰竭C期和D期的患者中选择18例,进行动态观察。设心功能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法测定HMGB1和pro-BNP。结果心力衰竭患者HMGB1和pro-BNP等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均显着升高。在心力衰竭进展的分期各组中HMGB1,pro-BNP等指标随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而增高,病情愈严重HMGB1,pro-BNP等指标增高越明显,以心力衰竭D期为明显(P<0.05)。心力衰竭早期以HMGB1增高明显,中晚期以pro-BNP增高为明显。在心力衰竭C期和D期二组患者的动态观察中,治疗后HMGB1和pro-BNP下降明显,以pro-BNP早期为明显(P<0.05)。血清HMGB1与pro-BNP水平的相关性(r=0.63)。结论 HMGB1和pro-BNP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心力衰竭早期以HMGB1增高明显,中晚期以pro-BNP增高为明显。HMGB1和pro-BNP血清水平的增高对心力衰竭的诊断,病情评估有着重要意义。
张庆成张向峰毕春辉韩晓丹代祥艳
关键词:心力衰竭脑钠肽前体炎症
支气管肺癌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患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对支气管肺癌老年患者医院感染进行临床分析,重点分析其易患因素。方法对189例支气管肺癌老年患者进行医院感染临床分析,包括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病原菌,并对病程、住院时间、是否使用广谱抗生素、侵袭性操作、使用糖皮质激素等项目进行易感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189例支气管肺癌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2例,其中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最高,细菌培养以G-杆菌和G+球菌最多见。病程长、化疗的次数多、住院时间久、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以及侵袭性操作均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结论针对支气管肺癌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患因素,临床应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医院感染。
潘桂华赵改书张庆成荣蓉
关键词:支气管肺癌医院感染老年患者易患因素单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血浆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40例临床分析
1998年
近年来,血栓素A2(TXA2)和前列腺环素(PGI2)与冠心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1,2]。TXA2、PGI2是花生四烯酸环氧化酶代谢途径的代谢产物,是一大类具有强烈的生物效应活性物质,我们测定40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浆中TXA2和PGI2的稳定代谢产...
杨鲁渤李光明梅琪张庆成王沪军户萍
关键词:冠心病前列腺环素
急性冠脉综合征中CD40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致病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CD40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在冠脉斑块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对59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狭窄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男31例,女28例,平均年龄60·3岁),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n=32)、急性心肌梗死组(n=27),同时设正常对照组(体检健康者,n=30)。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D40L、C反应性蛋白(CRP)、MMP-2和MMP-9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CD40L、CRP、MMP-2和MMP-9的水平,随病情的加重而升高且差异显著(P<0·01),多支病变者的水平高于单支病变者。血清MMP-2与MMP-9的水平、CD40L与MMP-9的水平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1和0·78)。结论血清MMP-2和MMP-9水平的增高与冠脉斑块的形成有一定的联系。CD40L可能是通过MMP-s引起冠脉损伤,从而导致斑块形成和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张庆成侯燕张向峰汪承炜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CD40配体基质金属蛋白酶致病作用
血小板高反应性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反应性指标a-血小板膜糖蛋白-140(a-GMP-140)、血小板聚集率(PAR)、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等因素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机制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方法对2007—2011年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进行随访研究,随访时间约为5年。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检查,选择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ISR患者39例作为狭窄组,其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66.7岁。狭窄组39例,按照ISR的程度进行分型和分组:Ⅰ型狭窄12例(Ⅰ型狭窄组),Ⅱ型狭窄11例(Ⅱ型狭窄组),Ⅲ型狭窄9例(Ⅲ型狭窄组),Ⅳ型狭窄7例(Ⅳ型狭窄组);根据血小板高反应性(HPR)进行分组:HPR组12例,非血小板高反应性(NHPR)组27例。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检查为血管正常者11例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抽血及检查方法与狭窄组相同。采用酶联法测定a-GMP-140、PAR、CD40L、MMP-s等指标。结果狭窄组a-GMP-140、PAR、CD40L、MMP-s等指标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变化而改变,狭窄程度愈严重,a-GMP-140、PAR、CD40L、MMP-s等指标增高越明显,以Ⅲ型和Ⅳ型狭窄组最为明显(P<0.01)。HPR组a-GMP-140、PAR、CD40L、MMP-s等指标较NHPR组明显升高(P<0.01)。血清a-GMP-140、CD40L、MMP-s三者之间的相关性:CD40L与MMP-2、CD40L与MMP-9、CD40L与a-GMP-140、MMP-2与a-GMP-140有相关性(r>0.5);MMP-9与a-GMP-140无相关性(r<0.5)。结论 a-GMP-140、PAR、CD40L、MMP-s等因素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血栓斑块形成而导致冠状动脉再狭窄中,形成了链式反应,反应水平的增高与致病作用密切相关,在ISR中有着重要意义。
张庆成张向峰汪承炜代祥艳
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支架内再狭窄血小板聚集率
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对新战士血管内皮细胞损害的研究
2001年
目的 探讨青年战士急进高海拔地区不同高度 ,不同居住时间低氧环境下对血管内皮细胞 (VEC)的损害。方法 对从平原进驻海拔 3 5 0 0 m和 45 0 0 m地区的第 7天和半年的 180名新兵进行循环内皮细胞 (CEC) ,内皮素 (ET) ,6 -酮 -前列腺素 Fia(6 - kto- PGFia)和血栓素 B2 (TXB2 )等测定 ,并与 80名平原健康新兵作对照。结果 海拔 3 5 0 0 m第 7天组较平原组 CEC,ET,TXB2 有不同程度升高 (P<0 .0 5~ 0 .0 1) ,居住半年后上述指标较平原组无显著改变 ,海拔45 0 0 m第 7天组较平原组 CEC,ET,TXB2 均有显著升高 (P<0 .0 1) ,半年后上述指标较平原组无明显改变。 6 - kto-PGFia两组第 7天 ,半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高海拔地区低氧对 VEC的损害主要在早期 ,海拔愈高损害愈明显 ,预防进驻高海拔地区心血管疾病关键在早期。
张庆成汪晓筠吴康智司本辉李积荣
关键词:高海拔地区循环内皮细胞高原病低氧环境血管内皮细胞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