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薇
- 作品数:22 被引量:131H指数:7
- 供职机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抗菌导管与贝朗普通中心静脉置管在重症监护室患者中的疗效对比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赛托安保抗菌导管与贝朗普通中心静脉置管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应用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ICU病房110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贝朗普通中心静脉导管,观察组采用赛托安保抗菌导管,并对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平均留置天数、并发症、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发生率及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0,P<0.05);平均留置天数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P<0.05);并发症发生率(穿刺部位红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6,P<0.05);穿刺部位渗液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8,P<0.05);导管脱出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5,P<0.05)。结论:抗菌导管能够明显降低重症监护室患者CRI发生率,提高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安全性。
- 李晓玉张川曾薇
- 关键词:导管相关性感染
- 血乳酸清除率及降钙素原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2
- 2012年
- 目的研究血乳酸清除率与降钙素原(PCT)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相关性。方法对医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ICU收治的18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与降钙素原与预后相关性进行研究,观察患者入院后第1、2、4天及转出ICU或死亡前的降钙素原变化和血乳酸清除率,按预后分组,转出ICU的112例患者为生存组,70例死亡患者为死亡组。结果患者进入ICU第1天PCT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第2天起,生存组PCT检测结果开始明显下降,直至转出前均呈下降趋势,而死亡组自第2天开始PCT检测结果较之前明显升高,而且呈逐渐上升趋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血乳酸清除率为(27.82±4.9)%;死亡组为(9.3±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钙素原持续高水平提示病情危重,血乳酸清除率是氧代谢和全身灌注的重要指标,血乳酸的升高可直接反映低灌注情况下无氧代谢的增加,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可作为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判断的主要指标。
- 李晓玉张川曾薇
- 关键词:血乳酸清除率降钙素原感染性休克预后
- 间歇充气加压预防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IPC)对内科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及护理方法。方法:比较内科重症患者中使用IPC预防下肢DVT的患者和未使用IPC预防下肢DVT的患者的下肢DVT发生率,总结使用IPC预防下肢DVT的护理经验。结果:IPC可以显著降低下肢DVT发生率,如果护理得当可以尽量避免IPC的相关并发症并且可以提高患者对IPC的依从率。结论:对内科重症患者,IPC是预防下肢DVT发生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李荞张川曾薇
- 关键词:血栓护理
- 脑电双频指数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临床应用的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使用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镇静的临床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完全随机对照研究。将53例患者分为2组,分别用BIS和主观评分进行镇静监测48h,设定SAS评分3~4分为镇静目标,评估临床指标如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日、给药率和肢体制动率的组间差异,评价BIS监测在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均达镇静目标,BIS监测较常规镇静监测组机械通气时间(17.33±15.77dvs.39.83±56.33d)和ICU住院日(21.60±20.45dvs.41.67±55.81d)缩短,肢体制动率下降(40.70%vs.76.90%)(P<0.05),但给药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监测可以缩短ICU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GICU住院日,减少肢体制动率。
- 张川李孝锦郑碧霞曾薇
- 关键词:脑电双频指数机械通气ICU
- 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内科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作用
-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IPC)对内科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预防作用。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收入内科重症监护室(MICU)的未接受抗凝治疗的217位内科重症患者随机分配...
- 曾薇张川周红郑碧霞程金川李晓玉姜远普江利东李孝锦
- 文献传递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ICU危重病患者意识状态的临床研究
- 张川李孝锦康焰郑碧霞曾薇谢晖李晓玉江利东祃红原程金川姜远普卫琦燕纯叔
- 研究组根据SAS镇静评分指导使用镇静药物,同时使用美国ASPECT公司生产的BISxp模块和电极,持续监测镇静适度时患者的BIS值,根据ROC曲线图分析BIS的最佳临界值;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BIS镇静监测组与常...
- 关键词:
- 关键词:危重病ICU
- 脑电双频指数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监测的成本-效益研究被引量:15
- 2010年
- 目的对脑电双频指数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监测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ICU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SAS3—4分,分别用BIS和常规主观评分SAS观察患者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本,进行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比较BIS监测与常规镇静监测的效益成本比和生存率曲线的差异,计算出BIS监测较常规监测节约的医疗费用。结果BIS监测与常规镇静监测所导致的最终效益成本比是53:1。结论BIS监测能够节约医疗资源。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李孝锦祃红原张川郑碧霞程金川李晓玉姜远甫谢晖江利东卫琦曾薇
- 关键词:脑电双频指数SAS成本-效益分析
- 间歇充气加压治疗预防内科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被引量:17
- 2011年
-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IPC)对内科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收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未接受抗凝治疗的162例重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配到IPC组和对照组。IPC组从患者人ICU当日直到离开ICU给予IPC预防VTE;对照组不予任何措施预防VTE;以28d为观察期,比较观察期内两组患者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3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非心源性猝死发生率、ICU病死率及IPC预防VTE的不良反应。结果在观察期内,IPC组和对照组DVT发生率分别为3.80%(3/79)和19.28%(16/83),PE发生率分别为0(0/79)和9.64%(8/83),非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分别为1.26%(1/79)和7.23%(6/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PC组机械通气时间(d:8±6比9±8)、ICU住院时间(d:9±7比10±7)、ICU28d病死率(24.05%比31.32%)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PC预防VTE过程中没有出现相关不良反应。结论IPC是预防内科重症患者发生VTE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IPC可以降低内科重症患者非心源性猝死发生率。
- 张川曾薇周红郑碧霞程金川李晓玉姜远普江利东李孝锦
- 关键词:血栓内科重症患者
- IPC预防DVT对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IPC)预防深静脉血栓(DVT)对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6月~2011年6月收入综合重症监护室(GICU)的重症患者随机分配到IPC组或对照组。IPC组除常规特级护理外,从患者入ICU当日起到离开GICU期间,接受IPC,预防DVT,对照组予常规特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率、PE发病率、机械通气时间、GICU住院日、非心源性猝死发生率、GICU病死率。结果在观察期内,DVT发生率IPC组显著低于对照组(4.1%VS 17.1%,P〈0.01),高度可疑PE发生率IPC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2%VS 6.5%,P〈0.01),非心源性猝死发生率IPC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6%VS 5.3%,P〈0.01),带机时间IPC组显著低于对照组[(6.91±8.39)d VS(8.50±9.10)d,P=0.047],GICU住院日IPC组显著低于对照组[(8.88±8.13)d VS(10.38±8.59)d,P=0.013],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4%VS 27.4%,P=0.266)。结论 IPC预防DVT有助于改善重症患者的预后,它能够显著降低重症患者非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以及减少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以及GICU住院日。
- 李荞张川曾薇李晓玉
- 关键词:血栓重症患者预后
- 深静脉血栓对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影响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DVT)对重症监护室(ICU)重症患者的影响。方法调查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人住本院ICU超过48h患者的病历资料,病例对照配对研究。比较DVT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ICU病死率。结果526例患者中有62例(11.79%)患有DVT,与对照组相比,DVT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更长[(17±11)d比(13±9)d,P〈0.05],ICU住院时间更长[(21±15)d比(16±10)d,P〈0.05],病死率更高[(50.0%(31/62)比34.5%(21/62),P〈0.05]。结论ICU重症患者DVT患病率高,DVT明显延长了ICU重症患者带机时间、ICU住院时间,增加了ICU死亡率。
- 曾薇张川郑碧霞李晓玉姜远普江利东李孝锦程金川
- 关键词:血栓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