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芝平

作品数:17 被引量:118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全新世
  • 9篇气候
  • 9篇全新世中期
  • 6篇末次冰盛期
  • 6篇季风
  • 5篇中国气候
  • 2篇东亚季风
  • 2篇中国气候变化
  • 2篇数值模拟
  • 2篇水汽
  • 2篇水汽输送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气候模拟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隆升
  • 2篇季风降水
  • 2篇季风区
  • 2篇降水
  • 2篇降水变化

机构

  • 17篇中国科学院大...
  • 8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7篇田芝平
  • 16篇姜大膀
  • 5篇张冉
  • 2篇隋月
  • 1篇刘晓东
  • 1篇郎咸梅

传媒

  • 4篇科学通报
  • 2篇大气科学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地学前缘
  • 1篇2015中国...
  • 1篇第32届中国...
  • 1篇第34届中国...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末次冰盛期和全新世中期东亚地区水汽输送的模拟研究被引量:15
2017年
利用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最新第3阶段中9个气候模式针对末次冰盛期、13个气候模式针对全新世中期的数值试验数据,集中研究了这两个时期东亚地区的水汽输送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工业革命前期,末次冰盛期东亚地区冬季异常水汽输送主要来自跨赤道气流和西北太平洋,东亚大陆沿岸及其临近海域为主要的水汽异常辐合区,对应冬季净降水量增加,异常辐散区主要位于热带海洋和西北太平洋,净降水量减少;夏季,东亚地区异常水汽输送通量以辐散为主,大部分地区净降水量减少,对应东亚夏季风减弱。全新世中期东亚地区冬季水汽输送变化较弱,东南部及临近海域和赤道中太平洋为异常辐散区,不利于冬季净降水;夏季异常水汽输送分别来自热带中西太平洋广阔洋面和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式环流西南侧,东亚大陆大部分地区为水汽异常辐合区,夏季净降水量增加,对应东亚夏季风增强。两个时期外强迫驱动下的经向温度梯度、海陆热力对比和大气含水量变化是上述冬、夏季东亚水汽输送异常的主因。
姜大膀田芝平
关键词:末次冰盛期全新世中期
末次冰盛期和全新世中期东亚地区水汽输送的模拟研究
利用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最新第3阶段中9和13个气候模式的数值试验数据,集中研究了末次冰盛期和全新世中期东亚地区的水汽输送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工业革命前期,末次冰盛期东亚地区冬季异常水汽输送主要来自跨赤道气流和西北太...
田芝平姜大膀
关键词:末次冰盛期全新世中期水汽输送
文献传递
全球山脉隆升影响副热带干旱气候的模拟被引量:1
2018年
现代全球山脉主要形成于新生代,对全球气候格局起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全球海气耦合模式CESM,设计并开展了3组不同地形隆升情景的数值试验,集中研究了全球地形对干旱的影响.在全球无地形试验中,各大陆副热带干旱区总体呈现东西对称的纬向型带状分布.随着全球地形隆升,一方面,亚洲东南部和中部、北美东南部和南美中部由干旱区变为湿润区,而欧亚内陆、东非沿岸则由湿润区退化为干旱区;青藏高原隆升的作用主要局限在欧亚大陆和非洲东部有限区域.另一方面,欧亚和非洲地形的存在缓解了北非西部沿岸及其北部的干旱化,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北非中部、北美西部和南美西部的干旱环境;而青藏高原隆升加剧了其西部包括中东、北非大部和东非的干旱化.干燥度指数分析表明,地形隆升主要通过改变降水影响干旱,潜在蒸散发的作用其次,二者对干燥度指数的贡献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定性一致,但定量上有所差别.潜在蒸散发的影响因子中,地形隆升主要通过改变相对湿度和近地面气温影响干燥度,近地面风速的作用其次.上述模拟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地质时期重建证据和以往大气模式结果定性一致,表明其科学合理性及其古气候意义,从而有助于加深理解全球地形的气候效应.
苏宝煌姜大膀田芝平
关键词:青藏高原海气耦合模式
全新世中期中国气候和东亚季风:PMIP4模式结果
2022年
利用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PMIP)最新第四阶段(PMIP4)中14个气候模式的试验数据,集中研究了距今约6 000年的全新世中期中国气候和东亚季风。与早期PMIP第三阶段(PMIP3)多模式结果类似,全新世中期中国年、冬季和春季地表气温较工业革命前期偏冷,而夏季和秋季偏暖,其中年和冬季模拟偏冷与大部分地质记录显示的偏暖不符;所有14个PMIP4模式集合的中国区域平均年和季节温度变化绝对值为0.08~1.69℃,较PMIP3多模式平均结果额外偏小0.01~0.45℃,这部分源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减少。在用于分析的11个PMIP4模式平均结果中,全新世中期中国年平均降水、蒸发和有效降水(即降水量减蒸发量)相对于工业革命前期分别增加2%、减少1%和增加7%,所有3个物理量在季节上均表现为冬春季减少,夏秋季增加。对比PMIP4模式和PMIP3多模式平均结果,上述3个物理量的中国区域平均值和区域变化差异均在夏、秋季大于年和冬、春季;相比于PMIP3模式,PMIP4模式模拟的年有效降水变化与地质记录更为接近。全新世中期东亚冬、夏季风在14个PMIP4模式中均模拟加强,所有模式平均较工业革命前期分别增强11%和32%;在区域尺度上,与早期PMIP3模式相比,当前PMIP4模式模拟的季风环流增强幅度在东亚北部更强,南部偏弱。
田芝平张冉姜大膀
关键词:全新世中期中国气候东亚季风
全新世中期中国气候变化模拟研究
<正>利用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的多模式试验数据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中国年均降温0.4℃(附图),冬、春季平均降温1.4℃,而在夏、秋季分别升温1.0℃和0.1℃;年平均降水、蒸发、有效降水分别增加了3.0%、0.9%、...
田芝平姜大膀
文献传递
21世纪东亚季风变化:CMIP3和CMIP5模式预估结果被引量:24
2013年
使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3和最新的第5阶段中共42个气候模式的数值试验结果,首先定量评估了它们对于当代东亚冬、夏季风气候态的模拟能力;而后在SRES A1B中等温室气体排放情景或者RCP4.5中等偏低辐射强迫情景下,根据择优选取的31和29个气候模式分别对21世纪东亚冬、夏季风变化进行了预估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1980~1999年参照时段,21世纪东亚冬季风强度整体上变化不大,在区域尺度上则表现为在东亚约25°N以北地区减弱,在其南部加强,这主要是源于阿留申低压系统减弱和北移所引起的西北太平洋和东北亚地区大气环流变化,同时也与东北亚地区西北至东南向热力对比和气压梯度减小有关.另一方面,东亚大陆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海陆热力差异加大导致21世纪中国东部夏季风环流略有加强.
姜大膀田芝平
关键词:全球变暖东亚季风气候模式
全新世中期中国气候变化模拟研究
利用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的多模式试验数据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中国年均降温0.4℃,冬、春季平均降温1.4℃,而在夏、秋季分别升温1.0℃和0.1℃;年平均降水、蒸发、有效降水分别增加了3.0%、0.9%、6.9%,在季...
田芝平姜大膀
关键词:古气候季风全新世
文献传递
全新世中期东亚气候变化及海洋与植被反馈作用模拟
全新世中期(6千年前)是认识轨道尺度上间冰期气候变化的理想时段.全新世中期气候重建工作通常认为中国变暖,但我们过去利用36个气候模式结果研究发现,中国年和冬季温度均变冷,与重建记录相反.为了深入探究该模式和资料不一致的原...
田芝平姜大膀
中上新世是否存在“永久厄尔尼诺”状态——一个耦合模式结果被引量:2
2013年
根据中上新世模拟比较计划(PlioMIP)试验设计方案,利用通用气候系统模式(CCSM4)低分辨率版本就该时期是否存在"永久厄尔尼诺"状态给予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工业革命前期,中上新世海洋表面温度(SST)在赤道太平洋地区东部比西部增温显著,导致赤道太平洋地区东西方向上的SST梯度减弱;然而,模拟的中上新世热带太平洋SST仍然以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循环为主,且ENSO循环并未减弱,换言之,试验结果不支持中上新世存在"永久厄尔尼诺"状态。
张冉姜大膀田芝平
关键词:数值模拟
全新世中期和末次冰盛期中国季风区面积和季风降水变化被引量:20
2015年
使用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第1~3阶段中共61个气候模式的数值试验结果,首先定量评估了它们对于当代中国年平均、夏季和冬季降水气候态的模拟能力,而后根据择优选取的26和16个气候模式分别对全新世中期和末次冰盛期中国季风区面积、季风降水以及季风降水强度变化进行了集中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参考时期,全新世中期中国季风区面积、季风降水及其强度分别在26,26和22个模式中模拟增加,平均增幅依次为10.7%,18.7%和7.3%,这主要是源于轨道强迫所导致的夏季经向温度梯度的减小以及夏季东亚与临近海域间热力对比的增大,海洋反馈的作用相对有限;上述模拟结果与季风区内的地质记录基本相符.在末次冰盛期,中国季风区面积和季风降水在15个模式中减小、季风降水强度在所有16个模式中减小,平均减幅依次为7.7%,25.1%和14.3%,夏季经向温度梯度的增加以及纬向和经向陆地和海洋间热力对比的减小是其内在动力学机制,海洋反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上模拟结果与季风区内较为有限的地质记录是定性一致的.
田芝平姜大膀
关键词:全新世中期末次冰盛期季风降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