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永胜

作品数:45 被引量:310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8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2篇海湾
  • 12篇渤海湾西岸
  • 9篇全新世
  • 7篇盆地
  • 7篇海面
  • 6篇延长组
  • 6篇海面变化
  • 6篇海相
  • 6篇鄂尔多斯盆地
  • 6篇沉积环境
  • 5篇贝壳堤
  • 5篇测年
  • 5篇储层
  • 4篇地层
  • 4篇地质
  • 4篇有孔虫
  • 4篇莱州湾南岸
  • 4篇环境演化
  • 4篇海岸
  • 4篇海平

机构

  • 34篇中国地质调查...
  • 10篇吉林大学
  • 8篇长安大学
  • 7篇天津地质矿产...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中国地质科学...
  • 5篇天津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天津科技大学
  • 2篇南宁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天津地热勘查...
  • 1篇山东省地质调...
  • 1篇中国电建集团...
  • 1篇天津城建大学
  • 1篇天津市地质调...

作者

  • 45篇陈永胜
  • 30篇李建芬
  • 30篇商志文
  • 27篇王宏
  • 27篇田立柱
  • 27篇王福
  • 23篇姜兴钰
  • 14篇施佩歆
  • 7篇郑小杰
  • 7篇赵虹
  • 6篇裴艳东
  • 5篇胡云壮
  • 5篇贾玉琴
  • 4篇范昌福
  • 4篇方晶
  • 4篇党犇
  • 4篇杨吉龙
  • 4篇燕洲泉
  • 3篇苏盛伟
  • 2篇刘会敏

传媒

  • 15篇地质通报
  • 5篇地质调查与研...
  • 3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地质
  • 2篇西安科技大学...
  • 2篇华北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西北地质
  • 1篇海洋通报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岩土力学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海洋学研究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8
  • 1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1992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渤海湾西岸BT113孔35ka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与海陆作用被引量:12
2012年
根据渤海湾西岸有孔虫和介形虫与年代学(AMS14C和OSL测年)研究,将该段岩心自下而上划分为6个沉积单元(U1—U6),它们依次形成于晚更新世的河流及全新世的潮滩、浅海、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结束于约35 ka的U1单元的陆相环境,证实晚更新世低海面时渤海湾西岸未受海水影响。U1和U2单元之间,存在历时约27 ka的沉积间断(35~8.5 ka cal BP),研究区因此缺失早全新世沉积。U2单元的潮滩环境指示全新世海侵于8.5 ka cal BP到达渤海湾西岸,当时相对海平面为-16.7 m。U3单元为浅海环境,约6 ka cal BP时相对海平面上升到-6.8~-1.8 m。8.5~6 ka cal BP期间的海面上升速率是0.4~0.6 cm/a,可能与MWP1C事件有关。U4—U5单元,转为三角洲环境,沉积速率增大,反映自3.7 ka cal BP河流输入影响加强,约1.3 ka cal BP时成陆,形成U6单元。晚更新世35 ka以来的陆海环境演化,总体上是对气候变化控制下的海面变化的响应。
陈永胜王宏李建芬裴艳东田立柱商志文
关键词:渤海湾西岸CALBP沉积环境海平面
天津滨海地区深部黏土层弹塑性变形特征与地面沉降关系研究被引量:11
2018年
利用在滨海新区施工的2眼全取芯钻孔(G2和G3),通过原状土样工程特性指标测试、固结压力试验、0-P_0反复加、卸荷试验及地面沉降分层标监测数据分析等,系统阐述了滨海地区深部黏性土层弹塑性变形特征与地面沉降的关系。结果表明:天津滨海地区100 m以浅主要为欠固结土层;100~400 m土层处于超固结和微超固结状态,主要是由过去地下水超量开采造成的;400 m以下土层以正常固结为主。G2和G3孔不同层位黏性土层在反复加、卸荷试验过程中表现出塑性变形量逐渐减小,而弹性变形量几乎不变,与反复加、卸荷次数无关,表明黏性土层在水位反复升降条件下,逐渐变为以弹性变形为主。黏性土层这种特性显示,在地下水位反复升降多次后,黏性土层将会逐渐变成弹性体,在水位恢复时,将产生同步回弹,对防治地面沉降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弹塑性变形与黏性土层深度、天然含水率和黏粒含量的相关性发现:弹性变形量与黏性土层深度、天然含水率及黏粒含量呈正相关性;塑性变形量与深度相关性不明显,与天然含水率和黏粒含量呈负相关性。
杨吉龙袁海帆胡云壮胥勤勉施佩歆陈永胜
关键词:弹塑性变形地面沉降
渤海湾北岸海相贝壳AMS 14C测年与“驻留时间”被引量:2
2021年
以渤海湾地区曹妃甸沿海全新统埋藏贝壳为研究对象,对比同一层位中不同形态贝壳的AMS;C年龄,总结贝壳形态-年龄差异及所指示的"驻留时间"。测年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同一地层中,用于测年的腹足类-单瓣壳-贝屑3种形态贝壳的年龄通常具有依次变小的特征,以校正年龄中值计算,年龄差值总体介于52~466 yr。以2倍标准偏差的校正年龄对比,不同形态贝壳的年龄部分接近。这一结果明显不同于渤海湾西岸贝壳堤中同一单层同种贝壳的闭合壳-单瓣壳-贝壳碎片的年龄逐渐变老的次序。这种贝壳形态—年龄序列的差别系沉积环境不同,搬运营力及距离差异性导致。
陈永胜李建芬杨朋王福田立柱
关键词:AMS
渤海湾巨葛庄贝壳堤与下伏泥层有孔虫组合的海面变化意义被引量:2
2016年
根据巨葛庄贝壳堤及下伏泥层的有孔虫研究,讨论了贝壳堤底板和下伏泥层各类沉积环境的海面意义,以此作为海面标志点重建的古海面误差范围为±0.225~±0.625m。结合该贝壳堤底板和下伏泥层顶板的年龄数据,重建了3900~3300cal BP时的海面高度为-2.955^-2.715m。
李建芬苏盛伟商志文姜兴钰陈永胜王福田立柱王宏
关键词:贝壳堤沉积环境有孔虫
渤海湾西南部平原DC01孔晚更新世以来的地质环境变化
2016年
通过对渤海湾西南部平原DC01孔的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及年代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重建了该地区自晚更新世以来的地质环境演化过程。全新世之前,研究区经历了由河流-盐沼-潮间带上部/低盐沼-河口湾-泻湖-淡化泻湖的环境转化过程;进入全新世之后,该区经历了由湖沼到河流的环境转化过程。埋深22.4~12.7m发育近10m厚的弱海相沉积,AMS^(14)C年龄表明,该层沉积形成时间早于4.35ka cal BP,可能属于MIS 3早期(6.0~5.5ka cal BP)或更早的MIS 5期(12~8ka cal BP)。恢复了该时期的相对古海面,最高可达-13.31m。DC01孔缺失MIS 4~2或MIS 2时期的沉积。
李建芬王福陈永胜方晶商志文田立柱施佩歆姜兴钰王宏
关键词:晚更新世有孔虫沉积环境
渤海湾西岸QX02孔Ⅱ海的识别及OSL年龄被引量:5
2016年
以渤海湾沿海低地的QX02孔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沉积岩石学分析和底栖有孔虫统计,结合加速器质谱^(14)C测年和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探讨了该孔记录的第Ⅱ海相层埋深和形成时代。第Ⅱ海相层厚度11.4m,记录相对海面高度-26.83^-15.43m。AMS^(14)C年龄表明,Ⅱ海形成于MIS 3早期、甚至更早。OSL年代学研究显示,Ⅱ海样品等效剂量离散度较高,并且主要集中在2个区间,计算得到新、老2个年龄阶段。基于OSL测年原理的常规判断,认为较老的83.5~62.6ka阶段系受曝光不充分组分的影响,通常采用较年轻的51.9~39.9ka阶段为QX02孔的Ⅱ海沉积年龄。但是,较老的一组年龄从新的视角,暗示了可能的原始沉积过程及相应的海侵发生时间,因而具有重要的年代学和沉积学意义。
陈永胜王福姜兴钰黎伟麒李建芬商志文
关键词:OSL测年渤海湾西岸
AMS^(14)C测年揭示的渤海湾沿海低地第Ⅱ海相层年龄(Ⅱ)被引量:6
2016年
在初步获得渤海湾海河南部沿海低地第Ⅱ海相层年龄大于43.5ka BP的基础上,在沧州北部和海河北部的沿海低地又利用6个新的机械钻孔岩心,建立了2条垂直于现代岸线的长剖面。根据沉积物岩性和有孔虫查明了第Ⅱ海侵层在剖面中的空间分布,并获得一组新的AMS^(14)C年龄数据。结果显示,在第Ⅱ海相层中新获得的9个AMS^(14)C年龄同样均大于43.5ka BP。至此,渤海湾3条垂直现代岸线剖面10个钻孔的第Ⅱ海相层的21个AMS^(14)C年龄均大于43.5ka BP,进一步证实了普遍发育于渤海湾沿海低地的第Ⅱ海相层形成于MIS 3阶段早期或MIS 5阶段,而不是前人认为的23~39ka BP。
商志文王福李建芬姜兴钰陈永胜王宏
津冀海岸线现状、变化特征及保护建议被引量:13
2016年
根据覆盖全区的3期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以及对滨海新区和滦河口2个典型区更深入的案例研究(包括回溯至1870年、1950年的基准岸线及逐年遥感信息),对津冀沿海海岸线现状进行解译和分类,并分析岸线变化特征及成因。津冀沿海现状岸线总长度894km,可以划分为自然岸线、半开发岸线和人工岸线3类,长度分别为90km、329km和475km。1950年以前为自然因素主导的岸线变化,1950年以后变为人类活动主导的岸线向海推进,逐渐加强的人类活动至2010年达到顶峰。在全球海面上升和区域地面下沉的大背景下,海岸线的自然演化趋势应该是向陆蚀退,但是人类活动主导的岸线变化却表现为违反自然趋势的向海推进。今后,向海推进最前沿的围海造陆区将受到来自海洋越来越强烈的影响,亟需加强监测和防护。兼顾环境保护与开发两方面的长远需求,建议赋予海岸线新的定义与内涵,划定岸线保护红线,恢复部分岸线的自然属性。
施佩歆王福商志文康慧肖国强杨吉龙李建芬姜兴钰陈永胜田立柱李勇
关键词:遥感
渤海湾西侧泥质海岸带全新世岸线的变化与海洋的影响(英文)被引量:18
2010年
以渤海湾泥质海岸带为例,从形态和地层证据2个方面总结了全新世岸线变化与海洋作用对该地区海岸带发育的影响。中全新世以来千年级别的岸线变迁至少以6次停顿(形成贝壳堤和泥质岭地)和岸进的交替为特征。过去130年间10年级别的岸线变化分为4个阶段,显示了"小冰期"结束后随气温上升而发生的岸线自然蚀退是如何逐渐被人类活动(特别是2000年以来的围海造陆)所取代的。全新世海相沉积中发现的9个峰值期和晚全新世的7次风暴驱动事件,表明了研究区泥质海岸带增强的海洋影响。这些结果提供了一条经由地质背景认识现代泥质海岸带过程的途径。
王宏商志文李建芬裴艳东王福田立柱范昌福盛晶瑾陈永胜刘会敏
关键词:海岸线变迁
渤海湾西岸风暴潮:叠加地质因素的新探讨被引量:9
2010年
通过对渤海湾西岸1895年以来11次风暴潮高水位的厘定,证实并确定了50年、100年、200年直至10000年一遇的风暴潮高水位值。定量评估了风增水与波浪对风暴潮高水位的贡献。进一步从地学角度讨论了21世纪10年间隔的海面上升量、地面下沉与围海造陆共同作用、海面上升引发的净增水效应及河口增水效应。根据上述各类参数,预测了至2050年的10年间隔、50-10000年不同重现期的极端水位,并讨论了地面下沉对风暴潮测量准确性的影响。认为当前的防潮堤(海垱)高度可抵御50-100年一遇的风暴潮的侵袭,但据所讨论的综合因素的影响,建议2020年防潮堤的高度应达到+4.8m,2030年达到+5.1m(85高程)。
王宏商志文王福李建芬裴艳东田立柱范昌福盛晶瑾陈永胜刘会敏
关键词:渤海湾西岸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