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美玉

作品数:3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多发
  • 3篇多发性
  • 3篇多发性骨髓瘤
  • 3篇骨髓
  • 3篇骨髓瘤
  • 2篇动物
  • 2篇动物模型
  • 2篇小鼠
  • 2篇疗效
  • 2篇BALB/C
  • 2篇BALB/C...
  • 1篇人促红细胞生...
  • 1篇重组人促红细...
  • 1篇细胞生成素
  • 1篇疗效分析
  • 1篇化疗
  • 1篇红细胞生成
  • 1篇红细胞生成素
  • 1篇成瘤
  • 1篇促红细胞生成...

机构

  • 3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3篇周美玉
  • 3篇徐才刚
  • 2篇孟文彤
  • 2篇刘瑜
  • 1篇徐娟

传媒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多发性骨髓瘤局部成瘤小鼠模型的建立被引量:8
2010年
本研究探讨多发性骨髓瘤小鼠模型建立的方法。于BALB/c小鼠皮下接种6×105MPC-11骨髓瘤细胞,待荷瘤小鼠出现皮下结节后随机将其中5只处死,取其皮下结节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CD138,κ轻链)检测。同时,在荷瘤第5、7、9、11、12、35、65天进行荷瘤小鼠血清免疫固定电泳的动态监测。在荷瘤前、荷瘤后第15天和30天对荷瘤小鼠进行血红蛋白的检测。在荷瘤第35及65天进行荷瘤小鼠血清IL-6水平检测。每周观察荷瘤小鼠的生存情况,测量荷瘤小鼠的肿瘤大小,体重变化。结果表明:荷瘤小鼠出现皮下结节的高峰为荷瘤后12-15天,在荷瘤第12天荷瘤小鼠血清中可检测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皮下结节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38(+)及κ轻链(+)证实了瘤组织为浆细胞来源。荷瘤后第12天时可在小鼠血清中检测出M蛋白,表现为IgG及κ轻链的浓聚条带。荷瘤小鼠的死亡高峰为荷瘤后第20-40天,中位生存时间为31天。在荷瘤第15天时小鼠开始逐渐出现贫血,荷瘤组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的Hb水平在荷瘤第15天及30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荷瘤小鼠血清IL-6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采用MPC-11骨髓瘤细胞于BALB/c小鼠皮下接种(接种浓度为6×105个肿瘤细胞)建模,具有造模简单、荷瘤成功率较高、肿瘤生长变化易于观察等优点。监测本模型肿瘤大小的变化、血清IL-6水平及血清免疫固定电泳的变化可用于对多发性骨髓瘤疗效的评价。
刘瑜周美玉孟文彤徐才刚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BALB/C小鼠动物模型
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总结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发病特征及临床特征,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MM的疗效及不同类型与不同临床特征的MM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月128例MM患者的发病和临床特征,以及与治疗效果的关系,并对不同治疗方案、不同类型间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MM患者发病的中位年龄为59岁,临床上以不明原因的骨痛、贫血、感染和球蛋白增高为主要表现。128例患者中行方案一(马法兰、强的松/地塞米松、反应停)的总有效率为53.3%(32/60);方案二(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马法兰、强的松、卡氮芥、阿霉素)为44.4%(8/18);方案三(长春新碱、阿霉素/表阿霉素/脂质体阿霉素、地塞米松)为68.5%(24/35),方案四(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反应停)的总有效率为86.6%(13/15)。方案一和方案二间、方案三和方案四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方案三、方案四的疗效均优于方案一和方案二(P<0.05)。IgG型总有效率为63.2%(48/76),IgA型为60.9%(14/23),kappa轻链型为42.8%(6/14),lammda轻链型为46.2%(6/13)。IgG型和IgA型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gG型、IgA型的疗效均优于kappa轻链型和lammda型(P<0.05)。不同类型及使用不同方案的患者,其中位生存期及3年和5年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患者发病高峰年龄介于40~70岁,骨痛和贫血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长春新碱、阿霉素/表阿霉素/脂质体阿霉素、地塞米松以及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反应停方案总体疗效相当,但后者完全缓解率高于前者。
周美玉徐娟徐才刚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化疗疗效分析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小鼠的疗效与机制的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 HuEPO)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小鼠的疗效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420只BALB/c小鼠,荷瘤组410只和正常对照组10只。荷瘤组小鼠均皮下接种1×104个MPC-11骨髓瘤细胞,荷瘤后第5 d随机抽取50只作为荷瘤对照组,余小鼠随机分为3个不同剂量的r HuEPO(10 I U、20 I U、30 I U)治疗组,120只/组。r HuEPO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续注射2周后减为1周3次。荷瘤对照组小鼠接受生理盐水皮下注射。荷瘤后动态监测血清M蛋白的出现时间,检测小鼠血红蛋白(Hb)水平,并取皮下结节进行病理检查。测定血清IL-6、TNF-α、TNF-γ、IgG、κ轻链浓度,全血CD4+、CD8+细胞计数(流式细胞分析方法),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以及肿瘤细胞凋亡(TUNEL法)。结果荷瘤后22 d检测到荷瘤小鼠血清中出现M蛋白;r HuEPO治疗后,各治疗组的Hb水平及生存时间均高于荷瘤对照组(P<0.05),各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 HuEPO应用2月后,各治疗组血清IL-6、IgG及κ轻链的浓度均低于荷瘤对照组(P<0.05);荷瘤小鼠的总体生存时间与Hb水平呈正相关(P=0.000)、与血清IL-6水平呈负相关(P=0.009)。结论 r HuEPO明显提高荷瘤小鼠的Hb水平并延长其生存时间,同时降低其血清IL-6水平和M蛋白水平。
周美玉刘瑜孟文彤徐才刚
关键词: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多发性骨髓瘤BALB/C小鼠动物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