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顺铭

作品数:8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流行病
  • 5篇流行病学
  • 3篇遗传度
  • 3篇瘢痕
  • 3篇瘢痕疙瘩
  • 2篇寻常型
  • 2篇遗传流行病学
  • 2篇遗传流行病学...
  • 2篇银屑
  • 2篇银屑病
  • 2篇银屑病患者
  • 2篇流行病学研究
  • 2篇家族
  • 2篇家族史
  • 2篇表型
  • 1篇遗传学
  • 1篇中国汉族
  • 1篇中国汉族人
  • 1篇中国人
  • 1篇色素失禁症

机构

  • 6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周顺铭
  • 6篇杨森
  • 6篇张学军
  • 5篇何素敏
  • 4篇王剑
  • 4篇李伟
  • 3篇杜卫东
  • 2篇梁燕华
  • 2篇肖凤丽
  • 2篇孙良丹
  • 2篇周福圣
  • 1篇陈建军
  • 1篇徐生新
  • 1篇王红艳
  • 1篇杜文辉
  • 1篇沈玉君
  • 1篇刘建军
  • 1篇赵小燕

传媒

  • 4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国外医学(皮...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7篇2006
  • 1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中国汉族人有无家族史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表型的比较
目的是分析有无家族史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在发病年龄、发病季节、病情严重程度、发病部位及相关环境因素等表型上的不同。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210例有家族史患者和780例无家族史患者进行调查, 用EPI和SPSS软件对资料进行分...
李伟孙良丹杜卫东杨森肖凤丽何素敏杜文辉周顺铭沈玉君赵小燕周福圣张学军
文献传递
色素失禁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5年
色素失禁症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性皮肤病,近年来研究表明该病是由于NEMO基因突变导致NF-κB信号通道损伤所致。就NEMO基因突变、NEMO基因产物、X染色体非随机失活、男性患者存活现象的基因研究和动物模型等进行阐述。
周顺铭张学军杨森
关键词:色素失禁症分子遗传学X染色体NF-ΚBNEMOIP
皖籍汉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可能的遗传模式,并分析皖籍汉人SLE的遗传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调查表的形式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家系资料,用EpiInfo6·0及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用SAGE3·1进行遗传模式的复合分离分析。结果平均发病年龄为30·2岁,平均病程为32·5个月。SLE存在多主基因效应、主基因模型拟合最好,支持在多基因基础上符合孟德尔遗传的主基因效应。结论遗传因素在SLE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SLE遵循多主基因遗传模式而非单基因遗传模式。
王剑刘建军杨森陈建军周顺铭何素敏梁燕华张学军
关键词:红斑狼疮遗传流行病学
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表型的比较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分析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在发病年龄、发病季节、病情严重程度及发病部位等表型上的不同。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210例有家族史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780例无家族史该病患者进行调查,用EPI和SPSS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有家族史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较无家族史该病患者发病年龄早(t=3·585,P=0·000),在夏季的发病频率低(χ2=6·458,P=0·011),病情较轻(χ2=12·712,P=0·002),较少累及到臀部(χ2=8·059,P=0·005)、胸部(χ2=5·235,P=0·022)、腹股沟(χ2=7·496,P=0·006)、颈部(χ2=6·515,P=0·011)、腋下(χ2=9·594,P=0·002)、外生殖器(χ2=4·813,P=0·028)和甲(χ2=5·735,P=0·017)部位。结论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在某些表型上差异有显著性,可能具有不同的遗传学基础。
李伟孙良丹杜卫东杨森肖凤丽何素敏周顺铭王剑周福圣张学军
关键词:表型
瘢痕疙瘩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背景:瘢痕疙瘩是一种胶原过度沉积导致的纤维增生性疾病,它常在外伤后发生,皮损超过原损伤境界后向四周伸展。瘢痕疙瘩的人群患病率至今未明,各国报道的患病率相差很大,分别从Zaire的16%到England的不到1%,但一般认...
周顺铭
关键词:瘢痕疙瘩流行病学遗传度
文献传递
中国人瘢痕疙瘩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了解中国人瘢痕疙瘩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的特点。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对550例瘢痕疙瘩先证者流行病学分析并用Falconer法计算遗传度。结果平均发病年龄是22.61±12.34岁,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有家系...
周顺铭
文献传递
花斑癣的遗传流行病学分析
2006年
目的探讨花斑癣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和可能的遗传模式。方法采用调查表的方式对503例花斑癣患者及其家系进行问卷调查,应用Epi6.0、SPSS10.0软件、Falconer公式和复合分离分析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①503例花斑癣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2.85±10.36)岁;男、女患者平均首发年龄分别为(23.45±10.51)岁和(21.53±9.91)岁(P〉0.05);男女患者的首次发病高峰年龄均是20—29岁。②503例中有家族史者106例(21.1%),男性有家族史者发病年龄早于无家族史者(P〈0.01);有家族史者复发频率较无家族史者高,病程也较长。③先证者一、二、三级亲属的发病率分别为5.31%、1.65%和0.28%;计算遗传度分别为48.13%、40.11%和27.20%。④通过复合分离分析,花斑癣的最佳遗传模型为多基因累加模式。结论遗传因素在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何素敏杜卫东杨森周顺铭李伟王剑徐生新张学军
关键词:花斑癣流行病学遗传度
瘢痕疙瘩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了解中国人瘢痕疙瘩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的特点。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550例瘢痕疙瘩先证者流行病学分析并用Falconer法计算遗传度。结果发病年龄(22·61±12·34)岁,男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有家系患者比无家系患者病情更重且此种差异有显著性(χ2=8·430,P<0·05)。有家系患者中58·20%为多发患者,而无家系患者中该比例为47·4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χ2=5·167,P<0·05)。患者一、二和三级亲属的遗传度分别是71·55%、40·51%和17·14%,加权平均遗传度为58·89%。结论年轻人好发且无性别差异,遗传因素可能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周顺铭杨森李伟王剑何素敏梁燕华王红艳张学军
关键词:瘢痕疙瘩流行病学遗传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