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
- 作品数:5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黑胸大蠊体部和粪便中变应原的交叉性研究
- 目的:蟑螂是引起变应性疾病的主要变应原,已发现其体部和粪便均是变应原的主要来源,但对长江流域家庭内优势蟑螂品种——黑胸大蠊的研究甚少.本研究对黑胸大蠊体部浸液(WBE)和粪便浸液(FE)的变应原交叉性作了观察.方法:支气...
- 许以平张君姚苏杭朱丽君王菁兰
- 文献传递
- 黑胸大蠊体部和粪中变应原的交叉性与哮喘的关系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探讨黑胸大蠊体部浸液 (WBE)和粪浸液 (FE)的变应原交叉性及其与哮喘的关系。方法支气管哮喘患者和健康人各 30例 ,分别以WBE和FE作人嗜碱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HBDT)和sIgE检测 (ELISA法 )。采用SDS PAGE和免疫印迹试验分析和确定变应原的组分 ,进而用ELISA和免疫印迹抑制试验观察WBE和FE的交叉性。结果 1.哮喘组HBDT和sIgE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组 (P <0 .0 5 ) ;2 .SDS PAGE显示 ,WBE至少有 30条可分辨的蛋白条带 ,而FE有 15条蛋白带 ,其中至少有 8条(97.4、79.5、72、6 6、4 3、4 1、36、2 4kd)与WBE处于相同的位置 ,免疫印迹试验显示 ,9例sIgE呈阳性的哮喘患者中 88.9% (8/ 9)出现阳性条带 ,其中 72、36kd较常见 ;3.将WBE或FE预先与阳性血清作用后可抑制阳性血清的ELISA和免疫印迹试验的阳性反应。结论黑胸大蠊的体部和粪便中具有相似的变应原性 ,与哮喘的发病有关 ,其主要变应原组分为 72、36kd。
- 许以平张君姚苏杭朱丽君王菁兰曹玲仙
- 关键词:变应原哮喘黑胸大蠊免疫印迹试验阳性血清
- 黑胸大蠊体部和粪中变应原的交叉性及与哮喘的关系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 :探讨黑胸大蠊体部浸液 (WBE)和粪浸液 (FE)的变应原交叉性及与哮喘的关系。方法 :支气管哮喘患者和健康人各 30例 ,分别以WBE和FE作人嗜碱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HBDT)、ELISA进行比较。采用SDS PAGE和免疫印迹试验分析和确定变应原的组分 ,进而用ELISA和免疫印迹抑制试验观察WBE和FE的交叉性。结果 :①哮喘组HBDT和sIgE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组 (P <0 0 5 ) ;②SDS PAGE显示 ,WBE至少有 30条可分辨的蛋白条带 ,而FE有 15条蛋白带 ,至少有 8条(97 4kD、79 5kD、72kD、6 6kD、4 3kD、4 1kD、36kD、2 4kD)与WBE处于相同的位置 ,免疫印迹试验显示 ,9例sIgE呈阳性的哮喘患者中 88 9% (8/ 9)出现阳性条带 ,其中 72kD、36kD较常见 ;③将WBE或FE预先与阳性血清作用后可抑制阳性血清的ELISA和免疫印迹试验的阳性反应。结论 :黑胸大蠊的体部和粪便中具有相似的变应原性 ,与哮喘的发病有关 ;其主要变应原组分为 72kD、36kD。
- 许以平张君姚苏杭朱丽君王菁兰曹玲仙
- 关键词:黑胸大蠊交叉反应性哮喘
- 嗜酸细胞凋亡和支气管哮喘
- 1998年
- 嗜酸细胞凋亡是其生命周期的最终生理过程,但这一生理过程可通过多种诱导因子来加速。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加速嗜酸细胞凋亡与支气管哮喘慢性气道炎症的减轻和症状的缓解密切相关,这为人们设计开发治疗支气管哮喘新的药物提供有益的启示。
- 王茂张君
-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嗜酸细胞凋亡信号传导
- 嗜碱粒细胞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1998年
- 支气管哮喘病理学上是以各种炎性细胞包括嗜碱粒细胞在内的气道上皮浸润为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嗜碱粒细胞由于胞浆中含有丰富的嗜碱颗粒,在多种刺激因子作用下,可释放组胺、IL-4和IL-13等物质,并与其它炎性细胞及其释放的介质相互作用,参与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的发生和维持。
- 王茂张君
- 关键词:哮喘嗜碱粒细胞细胞因子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