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永乾

作品数:4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偃麦草
  • 4篇小麦
  • 3篇中间偃麦草
  • 3篇细胞
  • 3篇细胞学
  • 2篇代换系
  • 2篇杂交
  • 2篇小麦-中间偃...
  • 2篇基因
  • 2篇基因组
  • 2篇基因组原位杂...
  • 2篇谷蛋白
  • 1篇衍生系
  • 1篇杂交后代
  • 1篇普通小麦
  • 1篇细胞学分析
  • 1篇细胞学研究
  • 1篇麦谷蛋白
  • 1篇后代
  • 1篇分子标记

机构

  • 4篇河南科技学院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作者

  • 4篇杨永乾
  • 3篇李小军
  • 3篇茹振钢
  • 2篇宋杰
  • 1篇张立琳
  • 1篇胡铁柱
  • 1篇冯素伟
  • 1篇李淦
  • 1篇董娜
  • 1篇孙玉
  • 1篇姜小苓

传媒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小麦-中间偃麦草代换系中233的分子细胞学鉴定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从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后代中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种质,利用细胞学和分子标记技术对中间偃麦草衍生系中233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中233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通常配成21个二价体。以中间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中国春基因组DNA为封阻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发现,中233含有2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和40条小麦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期I,两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可以正常配对。利用D基因组特异探针pAs1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发现,中233缺少了一对小麦的2D染色体。分子标记鉴定进一步表明,中233的1对小麦2D染色体被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所代换。说明中233是一个细胞学稳定的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代换系,初步推断其可能携带有中间偃麦草的优异基因。
杨永乾李小军宋杰孙玉茹振钢
关键词:小麦中间偃麦草代换系
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代换系的鉴定与分析
2014年
中间偃麦草在小麦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本研究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电泳(SDS-PAGE)和分子标记技术对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系中209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中209的42条染色体中含有2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是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代换系;分子标记检测发现,小麦7A染色体上的6个SSR引物Xcfa2028、Xwmc422、Xwmc65、Xbarc127、Xbarc174和Xgwm60在小麦亲本合作2号中均扩增出清晰的DNA条带,而在中间偃麦草和中209中均未扩增出任何条带,表明中209可能缺少了小麦7A染色体;小麦第7部分同源群的SSR标记Xwmc488和STS标记Xmag1715分别在中209中扩增出中间偃麦草的特异带,推断其含有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与小麦第7同源群染色体存在部分同源关系;SDSPAGE表明中209含有5+10亚基。
李小军姜小苓董娜李淦冯素伟胡铁柱茹振钢杨永乾
关键词:小麦中间偃麦草代换系高分子量谷蛋白细胞学分子标记
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杂交后代的细胞学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研究证明在作物进化和育种过程中,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导致作物的遗传多样性降低。当前中国小麦育种在不断引进国外资源的同时,着力挖掘和利用小麦野生近缘种属的重要基因,已成为拓宽中国小麦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和进行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途径。
张立琳李小军宋杰杨永乾茹振钢
关键词:小麦长穗偃麦草细胞学基因组原位杂交
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系的分子细胞学研究
小麦近缘植物种类繁多,含有许多可以用于小麦遗传改良的优异性状,是小麦品种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库。中间偃麦草具有大穗多花、抗病、抗寒、抗旱、耐盐碱等优良特性,是在小麦育种中利用最广泛的近缘植物之一。虽然前人对中间偃麦草在小麦...
杨永乾
关键词:小麦中间偃麦草基因组原位杂交高分子量麦谷蛋白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