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琼虹

作品数:38 被引量:88H指数:6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肾损
  • 16篇急性肾损
  • 12篇肾损伤
  • 12篇急性肾损伤
  • 8篇预后
  • 5篇蛋白
  • 5篇伤患者
  • 4篇独立危险因素
  • 4篇血清
  • 4篇危重
  • 4篇细胞
  • 4篇肌酐
  • 4篇白蛋白
  • 4篇TENASC...
  • 3篇肾脏
  • 3篇透析患者
  • 3篇脓毒
  • 3篇前白蛋白
  • 3篇住院
  • 3篇危重病

机构

  • 38篇复旦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博傲西腾医疗...

作者

  • 38篇谢琼虹
  • 26篇郝传明
  • 23篇丁峰
  • 22篇顾勇
  • 22篇林善锬
  • 19篇游怀舟
  • 17篇周莹
  • 15篇赖凌云
  • 12篇许钟烨
  • 12篇刘骏峰
  • 9篇马帅
  • 8篇杨妍姣
  • 7篇郑寅
  • 6篇钱璟
  • 5篇匡鼎伟
  • 5篇朱秋毓
  • 4篇张敏
  • 4篇尚达
  • 3篇刘少军
  • 3篇朱彤莹

传媒

  • 6篇中华肾脏病杂...
  • 6篇中华医学会肾...
  • 5篇中华医学会肾...
  • 3篇中国血液净化
  • 2篇上海医药
  • 2篇复旦学报(医...
  • 1篇康复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肝脏
  • 1篇国际泌尿系统...
  • 1篇2009年首...
  • 1篇2011中华...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9篇2011
  • 8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危重病死亡率诊断性生物标志物tenascin-c及其应用
本发明属于诊断试剂和系统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诊断性生物标志物及用于危重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及死亡率预测制品中的用途。具体涉及腱生蛋白tenascin‑c(TNC)作为危重病死亡率的检测标志物及在制备危重病死亡率检测系统及...
郝传明谢琼虹尚达徐赟玙
文献传递
多重氧化机制诱导生物大分子广泛损伤是急性肾损伤的重要发病机制
朱秋毓丁峰钱璟游怀舟马帅谢琼虹赖凌云顾勇郝传明林善锬
血清营养学指标可预测住院急性肾损伤患者早期死亡
马帅顾勇林善锬丁峰谢琼虹游怀舟周莹许钟烨丁玎刘骏峰赖凌云郝传明
血管内皮细胞在脓毒血症中的作用
2008年
近年来脓毒血症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但脓毒血症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自从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活化蛋白C治疗脓毒血症有效报道以后,炎症时内皮细胞受损引起关注,本文就内皮细胞在脓毒血症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谢琼虹
关键词:毒血症
肾性骨病的药物治疗进展被引量:7
2009年
谢琼虹丁峰
关键词:肾性骨病药物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生理状态纤维囊性骨炎骨转化
腹膜透析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瘦素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人选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76例,分别于腹膜透析治疗开始前及治疗后第3、6、12、18、24个月共6个时间点,随访人体测量(体质量指数、肱三头肌皮脂厚度、腹围)、生化指标『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1及血清瘦素水平。结果在24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患者的瘦素水平显著升高(P〈0.01),并与体质量指数(r=0.412,P〈0.01)、肱三头肌皮脂厚度(r=0.308,P〈0.01)、腹围(r=0.284,P〈0.01)、HOMA—IR(r=0.184,P〈0.01)、三酰甘油(r=0.288,P〈0.01)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285,P〈0.01)水平呈负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体质量指数(β=0.339,P〈0.01)、三酰甘油(JB=0.157,P〈0.01)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β=-0.126,P〈0.05)是影响瘦素水平最重要的因素。结论瘦素可能与其他代谢指标共同参与了腹膜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发展。
朱彤莹李芸谢琼虹莫逸晏焕青
关键词:腹膜透析脂代谢障碍瘦素胰岛素抵抗
一种新型氧化应激标志物(3-氯酪氨酸)检测方法的建立
朱秋毓林善锬丁峰游怀舟赖凌云许钟烨杨妍姣谢琼虹周莹顾勇郝传明
内皮细胞生物反应器构建的初步研究
2009年
目的采用培养液循环式人工毛细管培养系统构建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反应器,并对其形态和功能进行鉴定。方法将内皮细胞种植于无纺布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的外腔,用培养液循环式人工毛细管培养系统进行培养,定期检测培养液中乳酸、葡萄糖、一氧化氮(nitrogen oxide,NO)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 and Factor,vWf)的浓度。根据乳酸的浓度变化计算反应器内细胞的数量,通过葡萄糖的消耗和NO、vWf的产生反映内皮细胞的活力和功能。对其中的无纺布进行电镜、DAPI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查,观察内皮细胞在生物反应器外腔无纺布上的生长情况。结果随着时间变化,培养液中的乳酸浓度进行性升高,升高的速度逐渐增大;葡萄糖浓度则逐渐降低,降低的速度逐渐增大;反映内皮细胞功能的NO在最初数小时轻度降低后也逐渐升高;在培养液中检测出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vWf;荧光显微镜和电镜下观察细胞在无纺布上生长良好,并具有内皮细胞的形态。结论血管内皮细胞能在无纺布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外腔的无纺布上生长,并具有良好的形态和功能,提示未来在治疗脓毒症中的潜在价值。
谢琼虹丁峰刘骏峰尤莉钟建泳李冰李一顾勇林善锬
关键词:生物反应器内皮细胞脓毒症
选择性粒细胞灭活装置治疗合并急性肾损伤的MODs患者的初步研究
赖凌云林善锬丁峰刘骏峰许钟烨谢琼虹郑寅周莹游怀舟顾勇郝传明
两种不同方法评估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两种不同方法评估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单用替比夫定600 mg/d口服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资料。比较基于血清肌酐(Cr)及血清胱抑素C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及秩和检验。结果患者共45例,男31例,女14例。患者Cr水平在抗病毒治疗前、治疗52周和104周三个时间点分别为(67.00±12.27)、(62.56±10.85)、(61.68±13.31)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在抗病毒治疗前、治疗52周和104周三个时间点分别为(0.843 4±0.111 3)、(0.792 7±0.120 4)、(0.771 5±0.091 5)mg/L。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在抗病毒治疗52周和104周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3,P=0.042 1和t=3.053,P=0.003 1)。基于血清肌酐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在抗病毒治疗前、治疗52周和104周三个时间点中位数分别为123.6、123.8、123.7 mL/min/1.73 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于血清胱抑素C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在抗病毒治疗前、52周和104周三个时间点分别为(107.3±15.8)、(113.6±18.7)、(115.1±13.8)mL/min/1.73 m2,基于血清胱抑素C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在104周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4,P=0.025 2)。结论在使用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中,肾小球滤过率有改善,基于血清胱抑素C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较基于血清肌酐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更加敏感。
郑建铭林苏谢琼虹黄翀朱梦琪李宁陈明泉施光峰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肾小球滤过率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