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慧芳

作品数:10 被引量:49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黄帝
  • 5篇黄帝内经
  • 5篇《黄帝内经》
  • 3篇叶天士
  • 2篇色诊
  • 2篇奇经
  • 2篇奇经八脉
  • 2篇八脉
  • 1篇玄府理论
  • 1篇学术
  • 1篇学术继承
  • 1篇学说
  • 1篇医原
  • 1篇杂病
  • 1篇杂病论
  • 1篇脏腑
  • 1篇脏腑理论
  • 1篇燥证
  • 1篇诊法
  • 1篇三焦

机构

  • 10篇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10篇邓慧芳
  • 6篇翟双庆
  • 4篇陈子杰
  • 1篇孙晓光
  • 1篇张戬
  • 1篇程发峰
  • 1篇白俊杰
  • 1篇韩军
  • 1篇路琼琼

传媒

  • 1篇吉林中医药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中国中医药现...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第十四次内经...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源流梳理及名词考据的仲景微汗法应用阐释与实证研究
目的对仲景微汗法理论的应用规律、操作原则、在湿病中的应用及其客观证据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为现代临床汗法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切实的参考。方法(1)采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充分搜集史料,梳理先秦至西汉医学史料与非医典籍中的...
邓慧芳
关键词:汗法伤寒杂病论湿病麻黄加术汤
文献传递
《黄帝内经》面部分候脏腑理论的演变被引量:13
2018年
面部分候脏腑理论从《黄帝内经》发展至现代教材,经历了沿袭和消亡等演变。文章详细考证了《黄帝内经》面部色诊理论中的面部脏腑分区方法在后世的演变情况,分别揭示其中得到沿袭和逐渐消亡的内容,为《黄帝内经》的理论研究,现代教材中相关内容的编写,以及中医经典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邓慧芳陈子杰翟双庆
关键词:黄帝内经面部色诊
叶天士对《黄帝内经》奇经八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奇经八脉理论是中医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丰富的记载,此后由历代医家将之逐渐发展完备.叶天士作为清代著名医家,对奇经辨证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运用经验.分析叶氏医案中奇经辨证的运用经验,可以发现其...
邓慧芳翟双庆
关键词:《黄帝内经》学术继承叶天士
文献传递
《内经》面色诊、舌诊、脉诊、尺肤诊理论的演变及其规律研究
早在先秦时代,中医诊法理论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至《黄帝内经》(后文简称《内经》)成书之时,中医诊法理论体系已经具备了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模式。《内经》为中医学诊法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内经》诊...
邓慧芳
关键词:诊法
文献传递
石寿棠《医原》学术思想溯源被引量:2
2014年
本文在系统梳理石寿棠《医原》、《温病合编》相关原文记载的基础上,对《医原》的成书年代,石寿棠的学医经历,及其学术思想的传承起源进行了研究,以澄清目前有关石寿棠学术思想源流认识的不清之处,并据相关资料推测了石寿棠与同时代医家余国佩、吴鞠通的关系,为石寿棠学术思想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陈子杰邓慧芳翟双庆
关键词:石寿棠医原吴鞠通
叶天士对《黄帝内经》奇经八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在系统分析叶天士89则奇经辨证案例的基础之上,发现叶天士对《黄帝内经》奇经八脉理论的继承和运用,表明医家对《黄帝内经》理论传承的主体作用,以此作为中医学以经典为主线的传承模式的重要例证。方法:通过文献搜集和对比,将叶氏医案中奇经辨证的运用经验与《黄帝内经》奇经八脉理论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叶天士在其奇经辨证的理论中充分运用并发挥了《黄帝内经》奇经八脉理论。结论:医家是《黄帝内经》理论传承的主体,清代医家叶天士对《黄帝内经》奇经八脉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慧芳陈子杰翟双庆
关键词:叶天士黄帝内经奇经八脉
《黄帝内经》尺肤诊理论的内涵被引量:8
2018年
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诊法理论中,尺肤诊法独具特色却至今仍阐释不明。故将综合历代医家的注释,详细解读《内经》尺肤诊理论的内涵。首先,阐明尺肤切诊的部位范围有广狭之分,广者从掌横纹至肘横纹之间,狭者从寸口三部脉之关脉开始到尺泽穴之间。其次,尺肤诊的诊察内容包括尺部皮肤(尺肤)的(缓急、小大、滑涩)寒热、燥湿,尺部肌肉(尺肉)之坚脆以及尺肤下脉象(尺脉)的缓急、小大(盛衰)、滑涩等。最后,《内经》尺肤诊法常与寸口脉法、人迎脉法、色诊法合参,用于诊断疾病、判断预后并指导相应治疗措施的选择。由此可深入揭示尺肤诊法的具体内涵和诊疗意义,为《内经》尺肤诊法的现代临床运用提供参考,也为《内经》诊法理论的研究及现代教材中相关内容的编写提供参考。
邓慧芳陈子杰翟双庆
关键词:《黄帝内经》
浅析'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得解'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濈然汗出而解'载于《伤寒论》第230条.仲景言:'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可见本证主要矛盾在于上焦不通,而不大便则因'津液不下',...
韩军路琼琼邓慧芳李耘州曾百惠
关键词:中医生理三焦
文献传递
叶天士对刘完素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被引量:5
2013年
金元医家刘完素是火热论的倡导者,其理论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兴起具有先导作用。清代医家叶天士不仅在温热病的辨证治疗上对刘完素的理论进行吸收和创新,还在内伤杂病的辨治方面对刘氏的理法有继承和发挥,并归纳成外感热病、燥证、中风病和玄府理论4个方面。将二者之间的学术渊源进行系统的梳理,能够更加全面地揭示叶天士的学术思想。
邓慧芳白俊杰程发峰张戬孙晓光
关键词:叶天士刘完素燥证络病学说温病学说玄府理论
《黄帝内经》中的方剂阴阳分类法
2015年
《黄帝内经》中的方剂分类方法至今未得到全面的认识,然而其内容实则非常丰富。金代成无己所谓"七方"之说,其最早记载就在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之中。这种七方分类法从此之后却并未见使用。文中通过辨疑释难,不再将奇方与偶方置于方制理论的层面进行认识,而是以奇方与偶方的分类为例,分析《黄帝内经》中的方剂分类理论,提出《黄帝内经》中存在方剂阴阳分类法的观点。将方剂按照其药味数量之单骈、作用力之峻缓分为阴阳相对的两类,可以重新审视现有的方剂分类理论,以提供中医方剂研究的崭新思路。
邓慧芳翟双庆
关键词:奇方方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