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浩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切除
  • 4篇切除术
  • 4篇细菌移位
  • 3篇分切
  • 3篇部分切除
  • 3篇部分切除术
  • 2篇内毒
  • 2篇内毒素
  • 2篇肝部
  • 2篇肝部分切除
  • 2篇肝部分切除术
  • 2篇肠道
  • 2篇大部分切除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结扎
  • 1篇鼠肝
  • 1篇术后
  • 1篇脾动脉
  • 1篇脾动脉结扎
  • 1篇脾切除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4篇潘卫东
  • 4篇邓浩
  • 3篇陈文哲
  • 2篇胡昆鹏
  • 1篇姚志成
  • 1篇徐丽南
  • 1篇林楠
  • 1篇许瑞云
  • 1篇陈署贤
  • 1篇梁健

传媒

  • 2篇中华肝脏外科...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脾切除对肝大部分切除术后细菌移位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脾切除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O组),2/3肝切除组(PHx组),肝切除加脾切除组(PHx+sp组)。85只大鼠中30只用于测定门静脉压力,55只用于分析细菌移位、血浆内毒素、血浆D-乳酸、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功能。结果PHx组门静脉压力(13.34±0.64)cmH2O(1cmH:0=0.098kPa)显著高于SO组(7.64±0.44)cmH:0和PHx+Sp组(10.30±0.69)cmH:0(P〈0.01)。PHx组的细菌移位率高于SO组(65.00%比6.67%;P〈0.01),也明显高于PHX+sp组(25.00%;P〈0.05)。大鼠血浆内毒素中位数SO组为0.00ng/L,PHx组为4.05ng/L,PHx+sp组为1.47ng/L(P〈0.01)。血浆D.乳酸在s0组和PHx+Sp组也较PHX组低(分别为1.68、23.36、39.09g/L,P〈0.01)。结论脾切除能降低肝大部分切除大鼠门静脉压力,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内毒素和细菌移位的发生。
陈文哲胡昆鹏林楠邓浩潘卫东
关键词:肝部分切除术脾切除细菌移位肠屏障内毒素
肝硬化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肠道细菌移位机制的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肝硬化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肠道细菌移位的机制。方法 4周龄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平均体重(90±10)g,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后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和肝大部分切除术(PH)组,每组各20只。SO组仅剪断肝周围韧带后关腹;PH组行改良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切除肝左内、外叶和肝中叶,切除量约2/3。每组大鼠各取10只于术后24 h测量门静脉压力,剩余10只于术后24 h检测血浆D-乳酸、内毒素水平,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含量,小肠黏膜组织学改变,小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含量,小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表达水平,粪便菌群变化。两组正态分布的实验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小肠黏膜的Chiu's评分采用M(Q25,Q75)表示,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SO组门静脉压力为(15.4±1.1)cmH2O(1 cmH2O=0.098 kPa),PH组为(22.9±0.7)cmH2O,PH组门静脉压力明显高于SO组(t=-11.15,P<0.05)。SO组血浆内毒素水平为(48.6±2.4)EU/ml,PH组为(52.6±2.3)EU/ml,PH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SO组(t=-3.31,P<0.05)。PH组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含量为SO组的(162±55)%,PH组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含量较SO组明显增加(t=-2.22,P<0.05)。SO组血浆D-乳酸水平为(37.4±2.8)mg/L,PH组为(60.6±5.0)mg/L,PH组血浆D-乳酸水平明显高于SO组(t=-9.70,P<0.05)。SO组小肠黏膜的Chiu's评分中位数为1(1,2)分,PH组为4(3,4)分,PH组小肠黏膜的Chiu's评分明显高于SO组(Z=-3.52,P<0.05)。SO组小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含量分别为0.70±0.09、0.62±0.10,PH组分别为0.50±0.14、0.33±0.13,PH组小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含量明显低于SO组(t=2.78,2.98;P<0.05)。SO组小肠组织TNF-α、IFN-γ、MLCK的强阳性率分别为20%(2/10)、10%(1/10)、20%(2/10),PH组分别为50%(5/10)、40%(4/10)、70%(7/10),PH组小肠组织TNF-α、IFN-γ、MLCK的强阳性率�
梁健潘卫东邓浩陈署贤
关键词:肝硬化肝切除术细菌移位胃肠道
脾动脉结扎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细菌移位的影响
2011年
目的研究脾动脉结扎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将5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三分之二肝切除组、肝切除加脾动脉结扎组,每组18只。54只大鼠中24只用于测定门静脉压力,30只用于分析细菌移位、血浆内毒素。结果三分之二肝切除组门静脉压力(1.31±0.06)kPa显著高于假手术组(0.75±0.04)kPa(P<0.01)和肝切除加脾动脉结扎组(0.98±0.05)kPa(P<0.01)。此外,三分之二肝切除组的细菌移位率高于假手术组(60.0%vs 10.0%,P=0.001),而脾动脉结扎则能显著的减少肝大部分切除术大鼠细菌移位的发生(30.0%vs 10.0%,P=0.011)。三分之二肝切除组血浆内毒素(4.05pg.mL-1)与假手术组(0.00pg.mL-1)、肝切除加脾动脉结扎组(1.75pg.mL-1)相比,大鼠内毒素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脾动脉结扎能降低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门静脉压力,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内毒素和细菌移位的发生,所以脾动脉结扎可以预防肝大部分切除后感染的发生。
胡昆鹏徐丽南陈文哲姚志成邓浩许瑞云潘卫东
关键词:肝部分切除术脾动脉结扎细菌移位内毒素
普萘洛尔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 45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肝大部分切除组(PH组)和肝大部分切除+普萘洛尔组(PHP组),每组15只。SO组大鼠术后给予生理盐水2 ml灌胃;PH组和PHP组大鼠切除肝左叶和肝中叶,切除的肝脏体积约为大鼠肝脏体积的70%,PH组术后给予生理盐水2 ml灌胃,PHP组术后给予5 mg/ml的普萘洛尔溶液2 ml灌胃,12 h后各组重复给药1次。术后24 h再次开腹,测定门静脉压力,抽取门静脉血检测血浆内毒素、D ̄乳酸变化,摘取肠系膜淋巴结行细菌培养及鉴定,计算细菌移位率,切取小肠壁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小肠黏膜损伤情况,并进行小肠黏膜损伤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3组大鼠门静脉压力、血浆内毒素及D ̄乳酸变化;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3组细菌移位率;采用Kruskal Wallis test和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比较小肠黏膜损伤评分变化。结果PH组大鼠门静脉压力(13.8±2.4)cm H2O(1 cmH2O=0.098 kPa),显著高于SO组的(8.2±2.0)cm H2O和PHP组的(10.8±2.4)cm H2O(t=6.84、3.38,均为P<0.01)。PH组大鼠血浆内毒素(13.7±4.1)pg/ml,高于SO组的(2.0±0.5)pg/ml和PHP组(6.8±2.0)pg/m(lt=9.44、5.26,均为P<0.01)。SO组、PH组、PHP组大鼠分别有1、8、3只发生肠道细菌移位,细菌移位率分别为7%、53%、20%,PH组大鼠细菌移位率与SO组和PH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细菌培养主要为大肠埃希菌。PH组的血浆D ̄乳酸水平(26±5)mg/ml,高于SO组的(6±3)mg/ml和PHP组的(15±4)mg/m(lt=13.08、6.49,均为P<0.01)。PH组大鼠小肠黏膜损伤评分的中位数(5分)较SO组(1分)和PHP组(3分)高(U=47.33、38.64,均为P<0.01)。SO组大鼠小肠黏膜完整,连续的黏液层覆盖在上皮细胞上;PH组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绒毛破坏,绒毛缩短、局灶性损害,细胞线粒体肿胀或消失、线粒体脊退化,细胞间隙增宽
邓浩陈文哲潘卫东
关键词:普萘洛尔细菌移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