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哲
- 作品数:6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脾切除对肝大部分切除术后细菌移位的影响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观察脾切除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O组),2/3肝切除组(PHx组),肝切除加脾切除组(PHx+sp组)。85只大鼠中30只用于测定门静脉压力,55只用于分析细菌移位、血浆内毒素、血浆D-乳酸、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功能。结果PHx组门静脉压力(13.34±0.64)cmH2O(1cmH:0=0.098kPa)显著高于SO组(7.64±0.44)cmH:0和PHx+Sp组(10.30±0.69)cmH:0(P〈0.01)。PHx组的细菌移位率高于SO组(65.00%比6.67%;P〈0.01),也明显高于PHX+sp组(25.00%;P〈0.05)。大鼠血浆内毒素中位数SO组为0.00ng/L,PHx组为4.05ng/L,PHx+sp组为1.47ng/L(P〈0.01)。血浆D.乳酸在s0组和PHx+Sp组也较PHX组低(分别为1.68、23.36、39.09g/L,P〈0.01)。结论脾切除能降低肝大部分切除大鼠门静脉压力,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内毒素和细菌移位的发生。
- 陈文哲胡昆鹏林楠邓浩潘卫东
- 关键词:肝部分切除术脾切除细菌移位肠屏障内毒素
- 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三种麻醉剂的效果比较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寻找建立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模型时合适的麻醉剂和麻醉方法。方法将75只大鼠随机平均分成A、B、C3组,分别为乙醚组、水合氯醛组、戊巴比妥钠组。观察大鼠麻醉诱导时间、术后苏醒时间和死亡率。结果A、B、C3组的麻醉诱导时间分别为(4.11±0.65)、(13.02±0.61)、(10.13±0.4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苏醒时间分别是(22.12±5.23)、(167.09±4.52)、(93.26±3.5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的死亡率分别是8%、40%、32%,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它们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大鼠大部分肝切除模型时,采用乙醚麻醉时诱导时间短、术后苏醒时间短、术后死亡率低,是较为合适的麻醉方法。
- 陈文哲潘卫东许瑞云
- 关键词:肝切除术水合氯醛戊巴比妥钠麻醉
- 脾动脉结扎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细菌移位的影响
- 2011年
- 目的研究脾动脉结扎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将5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三分之二肝切除组、肝切除加脾动脉结扎组,每组18只。54只大鼠中24只用于测定门静脉压力,30只用于分析细菌移位、血浆内毒素。结果三分之二肝切除组门静脉压力(1.31±0.06)kPa显著高于假手术组(0.75±0.04)kPa(P<0.01)和肝切除加脾动脉结扎组(0.98±0.05)kPa(P<0.01)。此外,三分之二肝切除组的细菌移位率高于假手术组(60.0%vs 10.0%,P=0.001),而脾动脉结扎则能显著的减少肝大部分切除术大鼠细菌移位的发生(30.0%vs 10.0%,P=0.011)。三分之二肝切除组血浆内毒素(4.05pg.mL-1)与假手术组(0.00pg.mL-1)、肝切除加脾动脉结扎组(1.75pg.mL-1)相比,大鼠内毒素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脾动脉结扎能降低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门静脉压力,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内毒素和细菌移位的发生,所以脾动脉结扎可以预防肝大部分切除后感染的发生。
- 胡昆鹏徐丽南陈文哲姚志成邓浩许瑞云潘卫东
- 关键词:肝部分切除术脾动脉结扎细菌移位内毒素
- 肝内胆管乳头状瘤并肝内胆管多发结石1例
- 2012年
- 肝内胆管乳头状瘤(Intrahepatic biliary papil-lomatosis)是一种临床上比较罕见的病变,既往报道很少,是世界卫生组织近年确定的新的疾病。本病发生于肝内胆管,也可同时发生于肝外胆道系统,如胆囊、胆囊管、左右肝总管及胆总管。
- 胡昆鹏姚志成陈文哲潘卫东林继宗林楠许瑞云
- 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及肠球菌三联活菌对大鼠肝切除术后细菌移位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及肠球菌三联活菌(金双歧)对大鼠肝切除术后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 55只Sprague-Dawley(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SO)组15只,肝大部分切除(PH)组和肝大部分切除加金双歧(PHG)组各20只。SO组大鼠仅剪断肝周韧带后关腹,PH组与PHG组大鼠行肝切除术,切除肝左内叶、左外叶和肝中叶,切除量约为肝脏总体积的2/3;SO组及PH组术后自由饮用无菌蒸馏水,PHG组行肝切除术后自由饮用金双歧溶液(含量约109CFU/ml)。术后饲养48 h后进行大鼠粪便涂片镜检并计算球菌与杆菌比例(球杆比),摘取大鼠肠系膜淋巴结进行细菌培养并计算细菌培养阳性率,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内毒素水平。3组粪便球杆比(几何均数)、血浆内毒素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SO组大鼠粪便球杆菌比几何均数为1∶9,PH组为3∶1,PHG组为1∶4,PH组与S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t=3.34,P<0.05),PHG组与P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t=2.43,P<0.05)。SO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细菌阳性率7%(1/15),PH组65%(13/20),PHG组为20%(4/20),PH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细菌阳性率明显高于SO组(P=0.01),PHG组明显低于PH组(P=0.01)。SO组、PH组、PHG组血浆内毒素分别为中位数0(0~4.9)ng/L、4.1(1.7~94.5)ng/L、2.1(0~10.0)ng/L,PH组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SO组和PHG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U=25.5,107.5;P<0.05)。结论金双歧能改善大鼠肝切除术后肠道菌群失调,减少细菌移位的发生率,降低内毒素水平;术后应用金双歧可预防大鼠肝切除术后感染。
- 陈文哲付宏望潘卫东刘波
- 关键词: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
- 普萘洛尔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 45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肝大部分切除组(PH组)和肝大部分切除+普萘洛尔组(PHP组),每组15只。SO组大鼠术后给予生理盐水2 ml灌胃;PH组和PHP组大鼠切除肝左叶和肝中叶,切除的肝脏体积约为大鼠肝脏体积的70%,PH组术后给予生理盐水2 ml灌胃,PHP组术后给予5 mg/ml的普萘洛尔溶液2 ml灌胃,12 h后各组重复给药1次。术后24 h再次开腹,测定门静脉压力,抽取门静脉血检测血浆内毒素、D ̄乳酸变化,摘取肠系膜淋巴结行细菌培养及鉴定,计算细菌移位率,切取小肠壁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小肠黏膜损伤情况,并进行小肠黏膜损伤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3组大鼠门静脉压力、血浆内毒素及D ̄乳酸变化;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3组细菌移位率;采用Kruskal Wallis test和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比较小肠黏膜损伤评分变化。结果PH组大鼠门静脉压力(13.8±2.4)cm H2O(1 cmH2O=0.098 kPa),显著高于SO组的(8.2±2.0)cm H2O和PHP组的(10.8±2.4)cm H2O(t=6.84、3.38,均为P<0.01)。PH组大鼠血浆内毒素(13.7±4.1)pg/ml,高于SO组的(2.0±0.5)pg/ml和PHP组(6.8±2.0)pg/m(lt=9.44、5.26,均为P<0.01)。SO组、PH组、PHP组大鼠分别有1、8、3只发生肠道细菌移位,细菌移位率分别为7%、53%、20%,PH组大鼠细菌移位率与SO组和PH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细菌培养主要为大肠埃希菌。PH组的血浆D ̄乳酸水平(26±5)mg/ml,高于SO组的(6±3)mg/ml和PHP组的(15±4)mg/m(lt=13.08、6.49,均为P<0.01)。PH组大鼠小肠黏膜损伤评分的中位数(5分)较SO组(1分)和PHP组(3分)高(U=47.33、38.64,均为P<0.01)。SO组大鼠小肠黏膜完整,连续的黏液层覆盖在上皮细胞上;PH组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绒毛破坏,绒毛缩短、局灶性损害,细胞线粒体肿胀或消失、线粒体脊退化,细胞间隙增宽
- 邓浩陈文哲潘卫东
- 关键词:普萘洛尔细菌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