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巍峰

作品数:110 被引量:1,568H指数:2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3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8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80篇内镜
  • 46篇黏膜
  • 43篇黏膜下
  • 43篇膜下
  • 35篇肿瘤
  • 35篇内镜黏膜
  • 35篇内镜黏膜下
  • 31篇剥离术
  • 30篇黏膜下剥离术
  • 30篇内镜黏膜下剥...
  • 30篇内镜黏膜下剥...
  • 23篇食管
  • 22篇直肠
  • 18篇消化道
  • 18篇化道
  • 14篇内窥镜
  • 14篇窥镜
  • 13篇手术
  • 13篇切除
  • 11篇黏膜下肿瘤

机构

  • 108篇复旦大学
  • 3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上海医科大学
  • 2篇上海市针灸经...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昆山市第一人...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蚌埠市第三人...
  • 1篇无锡市第二人...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晋江市医院
  • 1篇苏州市立医院...

作者

  • 110篇陈巍峰
  • 92篇周平红
  • 85篇姚礼庆
  • 80篇徐美东
  • 70篇钟芸诗
  • 61篇张轶群
  • 36篇马丽黎
  • 28篇李全林
  • 21篇秦文政
  • 20篇秦新裕
  • 18篇胡健卫
  • 16篇蔡明琰
  • 13篇高卫东
  • 12篇陈世耀
  • 12篇何国杰
  • 8篇王萍
  • 7篇何梦江
  • 6篇时强
  • 6篇任重
  • 5篇刘靖正

传媒

  • 30篇中华消化内镜...
  • 18篇中华胃肠外科...
  • 12篇中国临床医学
  • 6篇中国实用外科...
  • 3篇中华消化杂志
  • 3篇中国消化内镜
  • 2篇中国医疗器械...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复旦学报(医...
  • 2篇首届中日内镜...
  • 1篇针刺研究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上海中医药杂...
  • 1篇上海医学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年份

  • 5篇2023
  • 6篇2022
  • 4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7篇2014
  • 9篇2013
  • 17篇2012
  • 9篇2011
  • 9篇2010
  • 4篇2009
  • 12篇2008
  • 14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1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初探被引量:110
2011年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研究2010年8月至2010年12月确诊为AC并接受POEM治疗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16~62岁,平均43岁,病程2-20年,平均8.4年。POEM的主要步骤包括:食管黏膜层切开;分离黏膜下层,建立黏膜下“隧道”;胃镜直视下切开环形肌;金属夹关闭黏膜层切口。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接受POEM术,手术时间45-115min,平均68.5min,黏膜下隧道长度8~13cm,平均9.5cm,环形肌切开长度7~11cm,平均8.5cm,无1例出现与POEM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4个月,平均2.5个月,7例吞咽困难明显得到解除;1例术后15d出现进食困难及呕吐,胃镜检查发现黏膜下窦道形成,行内镜下窦道切开。结论作为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方法,POEM治疗AC短期疗效肯定,可以迅速解除AC患者吞咽困难,但其长期疗效及远期并发症仍有待随访观察。
周平红姚礼庆蔡明琰钟芸诗任重徐美东陈巍峰秦文政胡健卫李亮刘靖正王萍秦新裕
关键词:吞咽障碍食管失弛症内窥镜
食管胃交界部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内镜下切除方法的选择与评价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评价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基础的各种内镜切除技术在食管胃交界部(EGJ)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SMT)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和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所有接受内镜下切除治疗的患者资料库.筛选出2007年3月至2011年6月间经内镜下超声或CT证实固有肌层来源的EGJ处SMT患者143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内镜切除方法、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143例患者中男74例,女69例,平均年龄49.1岁。135例(94-4%)病变成功完成内镜下整块切除,其中接受内镜黏膜下挖除术126例,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6例,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3例:另外8例肿瘤于内镜下部分切除后,基底部尼龙绳套扎。肿瘤平均直径为17.6mm.平均手术时间45.1min.平均出血量50.0ml。术中穿孔6例,贲门黏膜撕裂1例。均通过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好转。术后病理示,平滑肌瘤121例,胃肠间质瘤20例。颗粒细胞瘤1例.肌间脂肪瘤1例。术后经3。48个月的随访,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在EGJ固有肌层来源SMT治疗中.各种内镜切除方法均安全有效.临床医师需根据肿瘤的临床特征具体选择.
钟芸诗李全林周平红徐美东张轶群陈巍峰马丽黎秦文政胡健卫蔡明琰姚礼庆
关键词:黏膜下肿瘤食管胃交界部固有肌层内镜切除
胃出口、十二指肠和近端小肠恶性梗阻的内镜治疗被引量:27
2006年
目的探讨经内镜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胃出口、十二指肠和近端小肠恶性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999年3月至2005年3月经内镜放置金属支架治疗的21例胃出口、十二指肠和近端小肠恶性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中20例放置支架成功,成功率为95.2%,其中4例采取经内镜钳道(TTS)方式释放支架,16例为经导丝直接释放支架。19例支架放置后1-3 d 梗阻症状得到缓解或消除,临床有效率为90.5%,平均生存期4.5个月。1例术后出血,予保守治疗而愈。1例术后1个月支架移位,1例术后2个月肿瘤向支架内浸润生长,导致梗阻复发,均予放置第2 根支架后缓解。结论经内镜放置金属支架治疗胃出口、十二指肠和近端小肠恶性梗阻是一种简单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徐美东姚礼庆高卫东周平红何国杰钟芸诗马丽黎张轶群陈巍峰
关键词:胃出口梗阻十二指肠梗阻内镜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初探被引量:103
2011年
目的探讨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6例经超声内镜和CT诊断为来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SMTs患者全麻下行STER治疗:(1)内镜寻找到肿瘤,并准确定位;(2)建立黏膜下隧道,显露肿瘤;(3)内镜直视下完整切除肿瘤;(4)缝合黏膜切口。结果来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SMTs患者26例中,食管14例,贲门7例,胃5例。来源于固有肌层浅层者11例,深层者15例,其中2例胃SMTs与浆膜层粘连,密不可分。STER成功切除所有黏膜下肿瘤,完整切除率100%,切除病变直径1.0~3.2cm(平均1.9cm)。黏膜切开至黏膜切口完整缝合时间25~145min,平均68.5min;完整缝合创面所用金属夹4—6枚,平均5枚。术后病理诊断为平滑肌瘤17例,间质瘤7例,血管球瘤1例,神经鞘膜瘤1例;切缘均为阴性。发生皮下气肿2例,左侧气胸伴皮下气肿1例,气腹2例,均予保守治疗痊愈。术后无一例出现迟发性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漏和胸腔腹腔继发感染,无一例发生黏膜下隧道内积血积液和继发感染。随访3~9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SMTs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并可避免消化道漏和胸腔腹腔继发感染。
徐美东姚礼庆周平红蔡明琰钟芸诗陈巍峰张轶群马丽黎秦文政胡健卫任重陈世耀
胰腺疾病中影响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抽吸活检(EUS-FNA)诊断能力的潜在因素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前瞻性地评价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抽吸活检(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aspiration,EUS-FNA)在胰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及影响其诊断能力的潜在因素分析。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间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经影像学诊断(CT或MRI)为胰腺病变、拟行EUS-FNA的44例患者连续性地纳入本研究。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位置、病变大小、穿刺次数,评价是否获取足够样本供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诊断及穿刺相关并发症等。结果 44例患者中,42例成功实行EUS-FNA(95.5%,42/44),病灶的平均最大直径为(44.7±18.2)mm。31例获得肉眼可见的组织条;意向性分析结果显示,34例穿刺样本(77.3%,34/44)足够用于细胞或组织病理学诊断,包括31例患者获得明确的细胞或组织病理学恶性肿瘤依据,3例诊断为胰腺炎症。病灶的位置、大小与穿刺成功率、明确病理学诊断的获得率无明显关系;而穿刺过程中获得肉眼可见组织样本病例的明确病理学诊断获得率明显高于未获得者(P=0.000)。2例患者于穿刺时发生穿刺点渗血(4.8%,2/42),通过电凝及止血夹处理好转。结论在胰腺疾病的诊断中,EUS-FNA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获取更多的组织量用于病理学评估是提高EUS-FNA诊断能力的关键。
张轶群李全林姚礼庆周平红陈世耀徐美东马丽黎陈巍峰
关键词:胰腺疾病
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治疗食管吻合口良性狭窄的临床初探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评价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术(ERI)对于食管吻合口良性狭窄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间,17例接受ERI治疗的食管吻合口良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汇总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及不适症状等。结果17例均顺利完成ERI,平均操作时间10min,吻合口狭窄环平均切开4次。术中1例发生活动性出血及正常黏膜切开暴露肌层(内镜下止血成功后予胃肠减压及抗生素治疗),术后5例出现胸骨后疼痛(均可承受,未用止痛药物),未出现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及不适症状。17例术前吞咽困难评分平均3.11分,术后第2天降至0.90分(P〈0.01),出院随访9~20个月(平均15.5个月),随访至2015年6月患者吞咽困难评分与术后第2天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对于食管吻合口良性狭窄,ERI治疗简单、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张震张轶群陈巍峰秦文政蔡明琰李全林徐晓玥周平红
关键词:食管狭窄
内镜下切除技术对食管胃连接部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价值被引量:23
2012年
目的评价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术在食管胃连接部(EGJ)胃肠间质瘤(GIST)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所有接受ESD治疗的患者资料.筛选出2007年11月至2011年6月间经病理证实的EGJ处GIST患者20例.总结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20例EGJ处GIST均起源于固有肌层,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29~67(平均54.1)岁,病灶直径8-20(平均14.8)mm。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内镜切除手术.其中15例接受了内镜黏膜下挖除术.4例接受了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1例接受了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手术时间15-90(平均47.8)min,术中出血量5-200ml,病灶的完整切除率为100%。术中穿孔4例,气腹3例,气胸1例,贲门黏膜撕裂1例,均通过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恢复。20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了3-36(平均13-2)个月的随访,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在EGJ处GIST的治疗中,以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技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李全林钟芸诗周平红徐美东张轶群陈巍峰马丽黎秦文政姚礼庆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食管胃连接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内镜
全覆膜食管金属支架治疗高位食管疾病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评价全覆膜食管金属支架在高位食管狭窄和瘘以及术后吻合口狭窄和瘘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2005年5月至2013年7月间,应用16mm全覆膜食管金属支架对84例高位食管狭窄和瘘以及术后吻合口狭窄和瘘进行治疗。其中食管癌性狭窄31例,食管外压性狭窄2例,食管癌放疗后狭窄10例,食管癌术后复发致狭窄4例,吻合口狭窄27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食管狭窄1例,食管.气管瘘7例,食管一纵隔瘘1例,食管癌术后残胃瘘1例。狭窄或瘘口上缘距中切牙距离15~20cm者48例,大于20cm者36例。结果84例患者共置入100枚支架,术中无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吞咽困难、呛咳症状均迅速缓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5/84),其中严重胸痛2例,经止痛药物缓解;气管塌陷1例,予气管切开术;支架移位2例,内镜下应用异物钳对支架位置进行调整。76例(90.5%)患者获得完整随访,5-3%(4/76)的患者出现再狭窄,2.6%(2/76)新发食管.气管瘘;其中5例接受再次内镜下置入全覆膜金属支架术并获成功,另1例经沙氏探条扩张及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全覆膜食管金属支架治疗高位食管狭窄和瘘以及术后吻合口狭窄和瘘安全、有效,可考虑作为临床首选。
刘靖正钟芸诗徐美东陈巍峰周平红姚礼庆
关键词:食管狭窄食管-气管瘘吻合口狭窄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直肠固有肌层肿瘤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直肠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STER术治疗的8例来源于固有肌层的直肠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8例STER手术均获成功,肿瘤均一次性完整切除,肿块距肛缘5~15cm,切除标本最大直径1.0~3.5(平均1.8)cm,手术耗时40~70(平均51)min。术中黏膜穿孔1例,予以金属夹夹闭修补成功。术后出现下肢皮下气肿1例,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完全消退。术后病理诊断:神经鞘瘤3例,平滑肌瘤2例,胃肠间质瘤1例,增生胶原纤维伴结节变性2例。术后随访6~30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采用STER技术切除直肠固有肌层来源的SMT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胡健卫周平红姚礼庆陈巍峰张轶群钟芸诗徐美东
关键词:直肠肿瘤黏膜下肿瘤固有肌层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憩室间脊切开术治疗食管憩室初探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憩室间脊切开术(STESD)治疗食管憩室的初步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4—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对6例食管憩室患者进行了STESD,回顾分析这组患者的临床资料。STESD手术简要操作为:距食管憩室间脊3 cm处,行黏膜下注射并切开黏膜;朝向间脊建立黏膜下隧道;在间脊暴露满意后,内镜分离至憩室底部;夹闭隧道入口黏膜。记录并总结患者的术中、术后情况以及手术前后患者的症状评分变化(使用改良Eckardt评分系统,包括吞咽困难、烧心、反流、体质量减轻和胸骨后疼痛5项症状,每项评分0- 3分,最高15分,最低0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结果全组男4例、女2例,年龄50- 67(中位数56.5)岁;2例Zenker憩室,4例膈上憩室;患病时间为5月至29年(中位数2.5年);既往均未接受过任何治疗。全组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STESD术。间脊切开长度1- 4 (中位数2.5) cm,关闭黏膜入口使用金属夹2-6(中位数5)枚。手术时间为33- 135(中位数51.5)min,无术中及术后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住院时间为3- 9(中位数5)d。出院时,所有患者均表示症状有所缓解,其中1例Zenker憩室患者主诉手术后异物感,2周后主诉缓解。全组患者随访4- 10(中位数5)月,均无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未见复发,内镜随访见间脊明显消失。6例患者术前症状评分为1- 13(中位数4.5)分;术后评分为0- 4(中位数0.5)分,其中术前评分分别为13分、1分和1分的3例患者术后评分均下降到0分;术前评分分别为5分和4分,2例患者术后评分下降到1分,且主要以反流为主诉;患病达29年的1例患者术前症状评分为5分,术后降为4分,但自觉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内镜经黏膜下隧道憩室间脊切开术(STESD)治疗食管憩室短期疗效好,安全性高�
蔡明琰徐美东李全林陈巍峰诸炎张丹枫姚礼庆周平红
关键词:食管憩室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