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晓武

作品数:73 被引量:495H指数:12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9篇肝移植
  • 31篇肝癌
  • 27篇术后
  • 27篇细胞
  • 20篇肝细胞
  • 14篇移植术
  • 14篇肝移植术
  • 13篇移植术后
  • 13篇肝移植术后
  • 11篇细胞癌
  • 10篇切除
  • 10篇肿瘤
  • 9篇复发
  • 9篇肝癌肝移植
  • 9篇肝细胞癌
  • 8篇预后
  • 7篇蛋白
  • 5篇原发性
  • 5篇原发性肝癌
  • 5篇静脉

机构

  • 73篇复旦大学
  • 2篇石家庄市第一...
  • 1篇杭州市萧山区...
  • 1篇南通大学
  • 1篇中国工程院
  • 1篇密歇根大学

作者

  • 73篇黄晓武
  • 59篇樊嘉
  • 59篇周俭
  • 41篇邱双健
  • 35篇吴志全
  • 27篇汤钊猷
  • 24篇孙健
  • 18篇肖永胜
  • 16篇王玉琦
  • 15篇王征
  • 14篇史颖弘
  • 13篇余耀
  • 13篇宋康
  • 11篇贺轶锋
  • 8篇代智
  • 7篇沈英皓
  • 6篇杨国欢
  • 6篇徐泱
  • 5篇钦伦秀
  • 5篇谭长军

传媒

  • 12篇中国临床医学
  • 12篇复旦学报(医...
  • 7篇中华医学杂志
  • 7篇中华器官移植...
  • 5篇中华肝胆外科...
  • 3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医学研究杂志
  • 2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华医学会外...
  • 1篇2013中国...
  • 1篇第八届全国肝...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7篇2010
  • 2篇2009
  • 9篇2008
  • 8篇2007
  • 8篇2006
  • 6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3篇2001
  • 1篇1996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年患者肝移植的临床分析
2008年
目的 探讨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肝移植的临床特点,总结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36例年龄≥60岁者接受肝移植治疗(老年组),术前其Child—Pugh评分为(7.86±2.06)分,其中34例采用非转流原位经典肝移植,2例为背驮式肝移植。术后采用他克莫司与糖皮质激素联用预防排斥反应,并辅以达利珠单抗诱导治疗。以同期施行肝移植、年龄小于60岁的214例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老年组女性比例以及术前合并丙型肝炎、糖尿病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P〈0.05,P〈0.01),而合并乙型肝炎的患者比例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手术方式、供肝缺血时间以及术中情况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老年患者术后气管插管时间为(9.0±12.1)h,明显长于对照组的(5.8±6.8)h(P<O.05),36.1%的患者术后插管超过12h,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8%(P〈0.05)。老年组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和细菌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3.9%和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P〈0.01)和59.3%(P〈0.05),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6%(P〈0.05)。老年组患者术后1、2及3年存活率分别为77.8%、71.8%和61.6%,对照组分别为85.5%、72.2%和65.5%,两组间各存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中超出米兰标准者肝移植后的1、2及3年存活率分别为56.3%、56.3%和36.5%,对照组分别为78.0%、62.8%和62.8%,两组比较,各存活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的死亡原因,肺部感染占第一位(4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9%(P〈0.05)。结论 老年患者肝移植术后易并发感染和心血管疾病,肺部感染是老年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超出米兰标准的老年肝
沈英皓樊嘉周俭吴志全邱双健黄晓武孙健王婷史颖弘
关键词:老年人肝移植
环状RNA:非编码RNA研究新方向被引量:5
2016年
环状RNA(Circular RNAs,circRNAs)是一类新型的非编码RNA,其首尾通过共价键形成闭合的环,表现出与线性RNA不同的特性。circRNA大量存在于真核细胞转录组中,在物种间具有保守性,表达稳定且具有组织及发展阶段特异性。circRNA不易被核酸外切酶RNase R降解,在体液中较线性RNA更稳定,因而具有作为临床诊断及预后标志物的潜在应用价值。目前的研究发现环状RNA能够发挥miRNA分子海绵作用,调控基因转录过程。CircRNA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朊蛋白疾病及癌症等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RNA领域研究新的热点。
战昊朱凯胡志强王鹏程代智黄晓武周俭
关键词:非编码RNAS生物标记
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方法2001年4月至2004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施行肝移植220例,移植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定期监测肝动脉血流,怀疑肝动脉血栓形成(HAT)者行肝动脉造影,确诊为HAT的病例均采用经肝动脉内导管持续性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本组HAT发生率为2.7%(6/220)。6例HAT发生在移植术后2~19d(中位数5.5d),经溶栓治疗后肝动脉均再通。其中1例术后2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另1例术后半年再次出现HAT,因再次溶栓失败行第二次肝移植,2个月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4例已健康存活至今,最短为3个月,最长已22个月。结论CDI检查对于早期HAT的诊断至关重要,经肝动脉内导管尿激酶持续性溶栓治疗效果良好,可作为肝移植术后HAT的首选治疗手段。
周俭樊嘉沈英皓王建华吴志全邱双健颜志平程洁敏黄晓武肖永胜孙键汤钊猷王玉琦
关键词:肝动脉血栓形成术后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HAT肝动脉血流肝动脉造影
肝癌肝移植适应证的选择:上海复旦标准被引量:134
2006年
目的评估不同适应证标准对肝癌肝移植预后的影响,探讨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肝癌肝移植适应证新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4月至2006年1月间251例肝细胞癌肝移植病例,Kaplan Meier法统计分析不同病例入选标准对肝癌肝移植术后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的影响,Log Rank检验组间差异。结果93例米兰标准术后1、2、3年的生存率为:86%、77%、77%,无瘤生存率为:91%、86%、86%;131例加利福尼亚标准术后1、2、3年的生存率为:90%、83%、83%,无瘤生存率为:92%、89%、89%;207例匹兹堡标准术后1、2、3年的生存率为:84%、74%、67%。无瘤生存率为:85%,83%,73%。而超出匹兹堡标准的44例患者,1、2、3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则显著降低(65%,43%,43%及47%,43%,43%)。当将适应证扩大为:单发肿瘤直径≤9cm;或多发肿瘤≤3个,且最大肿瘤直径≤5cm,全部肿瘤直径总和≤9cm,无大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肝外转移(即“上海复旦标准”),其1、2、3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88%,80%,80%及90%,88%,88%)与最为严格的米兰标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入选病例显著增至为151例。结论“上海复旦标准”扩大了肝癌肝移植适应证的范围,且并未降低术后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可能较米兰标准等更符合中国国情。
樊嘉周俭徐泱邱双健吴志全余耀黄晓武汤钊猷王玉琦
关键词:肝移植肝细胞癌适应证
影响肝癌肝移植预后的高危因素分析及诊治经验被引量:32
2006年
目的分析影响肝癌肝移植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总结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对198例肝癌肝移植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生存率、无瘤生存率的比较(单因素分析),并通过Cox多因素分析得到有独立意义的预后指标。结果198例肝癌肝移植患者0.5年、1年、2年生存率为89%、78%、65%,无瘤生存率为85%、73%、67%。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大小、肿瘤侵犯血管程度、病理Edmondson分级、TNM分期、术前甲胎蛋白(AFP)影响患者无瘤生存率,并且前四个因素与患者生存率相关。Cox多因素分析示肿瘤侵犯血管是影响患者生存和肿瘤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肿瘤侵犯血管是影响肝癌肝移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前如何筛选出已有微小转移灶的患者以及如何在移植后预防肿瘤复发是肝癌肝移植发展的重要方向。
贺轶锋樊嘉周俭吴志全邱双健黄晓武余耀孙健肖永胜杨国欢宋康王征汤钊猷王玉琦
关键词:肝移植肝细胞癌预后因素
肝移植术后腹腔积液的超声引导下治疗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超声介入法治疗肝移植术后腹腔积液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或置管治疗20例肝移植术后腹腔积液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超声引导下治疗均获得成功,包括右膈下积液5例,肝肾区积液4例,肝门区积液4例,大量腹水7例,其中3例因分隔性积液而重新置管,置管后症状均有改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介入法治疗肝移植术后腹腔积液安全、快捷、有效。
成剑文周俭樊嘉黄晓武史颖弘宋康沈早卓季正标
关键词:肝移植腹腔积液介入超声
肝细胞腺瘤3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发病隐匿,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有破裂出血和恶变的风险,与其他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困难,误诊率高。本文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6例HCA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案。
潘金锋陈伶俐樊嘉周俭钦伦秀谭云山纪元黄晓武
关键词:肝细胞腺瘤临床病理特点破裂出血恶性肿瘤
Dickkopf-1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Dickkopf-1(DKK1)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qRT-PCR)检测1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标本中DKK1的表达;应用酶联接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1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术前血清及20例健康志愿者中DKK1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50例胆管癌组织中DKK1的表达,分析DKK1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DKK1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ELISA检测显示胆管细胞癌患者术前血清中DKK1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DKK1阳性表达率为38%(19/50),且DKK1表达程度与肿瘤包膜、血管侵犯、肝门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密切相关,肿瘤无包膜、有血管侵犯、有肝门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III~IV的患者中DKK1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DKK1高表达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肿瘤恶性表型相关,DKK1可能参与肿瘤侵袭和转移。血清DKK1有望作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血清学诊断指标。
张欣史若愚杨欣荣樊嘉周俭黄晓武
关键词:DKK1肝内胆管细胞癌
单中心连续203例肝移植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5
2005年
目的探讨进一步提高肝移植疗效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1年4月至2004年10月连续203例肝移植的临床资料。肝移植患者包括肝细胞癌142例、肝炎后肝硬化36例、暴发性肝功能衰竭7例、Wilson病6例以及其他终末期肝脏疾病12例。其中,尸体供肝移植199例,包括2例减体积肝移植、1例劈裂式肝移植;活体供肝移植4例。采用Cox多元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肝癌肝移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203例肝移植患者术后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85.0%和82.4%。总的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2.3%。142例肝癌肝移植患者中有20例复发(复发率14.1%),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80.2%和78.4%,1年、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5.3%和80.3%。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和门静脉癌栓是影响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肝移植是我国治疗各种终末期肝脏疾病的有效手段,同时可使部分肝癌患者获得治愈或延长生命的机会。
周俭樊嘉吴志全邱双健王征黄晓武余耀贺轶锋汤钊猷王玉琦
关键词:临床疗效分析暴发性肝功能衰竭WILSON病无瘤生存率减体积肝移植活体供肝移植
供体肝肾联合快速获取方法的改进及临床研究(附117例报告)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供体肝肾联合快速获取方法的改进。方法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8月共117例肝肾联合快速切取的临床资料,观察移植术后1周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情况。快速切取技术采用原位腹主动脉、脾静脉灌注附加颈静脉、下腔静脉引流。采用4℃UW液和高渗枸橼酸盐腺嘌呤溶液(HCA液)灌注和保存。结果供体热缺血时间平均为2.7min,冷缺血时间平均为7h30min,切取时间平均为16.2min。肝移植术后1周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恢复良好,无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的发生。联合获取方式改进后与原方法比较,γ-谷氨酰转肽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直接胆红素、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方法简便、有效、可靠,所获取供肝的质量良好,适于供体肝肾联合快速获取。
宋康樊嘉周俭吴志全邱双健黄晓武孙健贺轶锋肖永胜史颖泓孙琦蛮汤钊猷
关键词:肝移植器官获取器官保存供体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