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龚静

作品数:31 被引量:83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华医学基金会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病理
  • 10篇肿瘤
  • 8篇临床病理
  • 7篇基因
  • 6篇前列腺
  • 6篇细胞
  • 5篇腺癌
  • 5篇病理学
  • 4篇上皮
  • 4篇文献复习
  • 4篇复习
  • 3篇上皮癌
  • 3篇突变
  • 3篇尿路上皮
  • 3篇尿路上皮癌
  • 3篇前列腺癌
  • 3篇细胞瘤
  • 3篇临床病理学
  • 3篇免疫
  • 3篇胶质

机构

  • 30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武警四川总队...

作者

  • 31篇龚静
  • 20篇陈铌
  • 19篇周桥
  • 9篇陈雪芹
  • 9篇聂玲
  • 5篇曾浩
  • 5篇余天平
  • 4篇徐苗
  • 4篇尹晓雪
  • 3篇张尚福
  • 3篇魏强
  • 3篇钟金晶
  • 2篇廖殿英
  • 2篇李响
  • 2篇李志平
  • 2篇谭珺娅
  • 2篇郭立新
  • 2篇邹艳
  • 2篇刘振华
  • 2篇刘继彦

传媒

  • 6篇中华病理学杂...
  • 4篇临床与实验病...
  • 4篇华西医学
  • 4篇四川大学学报...
  • 3篇诊断病理学杂...
  • 3篇现代泌尿外科...
  • 3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中国科学:生...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尿路上皮癌429例HER2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探讨尿路上皮癌患者HER2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断的429例尿路上皮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ER2、细胞角蛋白(CK)20、CK5/6的表达情况。HER2评价标准参照“中国尿路上皮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检测临床病理专家共识”,HER22+及3+定义为HER2阳性。分析本组病例HER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组病例共429例,其中166例根治标本,263例经尿道电切/局部整体切除标本。患者年龄范围31~93岁(平均年龄67.6岁,中位年龄69.0岁),男女比为2.9∶1.0。HER2总体阳性率为45.7%(196/429),其中HER22+占比最多(172/429,40.1%)。(2)经尿道电切标本中HER2阳性率为51.7%(136/263),高于根治标本(36.1%,60/166,P<0.05)。(3)膀胱尿路上皮癌HER2阳性率为49.1%(157/320),高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35.2%,37/105,P<0.05)。(4)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中HER2阳性率为52.8%(168/318),高于低级别尿路上皮癌(25.2%,28/111,P<0.01)。(5)166例根治标本可进行肿瘤准确分期,HER2阳性比例分别为Ta(26.1%,6/23)、T1(41.7%,20/48)、T2(40.0%,10/25)、T3(28.1%,16/57)、T4(8/13),HER2表达与pT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HER2阳性率为35.8%(34/95),非肌层浸润肿瘤中HER2阳性率为36.6%(26/7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采用CK5/6和CK20免疫组织化学进行初步分子分型,结果显示,CK20+/CK5/6-组HER2阳性率最高(124/194,63.9%),余依次为双阳组(CK20+/CK5/6+,18/40,45.0%)、双阴组(CK20-/CK5/6-,14/41,34.1%),CK20-/CK5/6+组HER2阳性率最低(25/131,19.1%,P<0.01)。(7)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HER2阳性比例最高(14/15);余依次为伴腺样分化(11/14)、经典型(161/360,44.7%)、伴鳞状分化(6/35,17.1%,P<0.01)。(8)伴淋巴结转移的病例HER2阳性率为45.5%(10/22),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31.0%,13/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路上皮癌
张孟尼龚静陈雪芹聂玲徐苗卫昱燕周桥陈铌
关键词:泌尿系肿瘤基因ERBB-2病理学
高原地区翼状胬肉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指数模型构建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翼状胬肉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复发预测指数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204例(216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患者术后复发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其术后复发率,利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翼状胬肉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术后复发的指数预测模型。结果本组患者1年随访期内,复发27眼,复发率12.5%。术后1月、1~3月、3~6月和6~12月分别复发3眼、6眼、12眼和6眼,术后1、3、6、12个月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4%、4.2%、9.7%和12.5%。伴发干眼症、内直肌止端距角膜缘距离越近、日间户外活动时间越长是翼状胬肉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伴发干眼症、内直肌止端距角膜缘距离越近、日间户外活动时间越长是翼状胬肉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胥婷婷朱华丽刘蓓龚静杨春李洁徐哲
关键词:翼状胬肉复发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API2-MALT1融合基因变异体在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中的分布及凋亡的关系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API2-MALT1融合基因变异体在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marginalzoneB-celllymphomaof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中的分布特点及其转录与肿瘤凋亡的关系。方法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检测62例不同部位MALT淋巴瘤中API2-MALT1融合基因的多种变异体;通过TdT介导脱氧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技术进行肿瘤细胞的原位凋亡检测;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API2的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62例MALT淋巴瘤中28例检出API2-MALT1融合基因(45.16%),为变异体A1446-M1123或A1446-M814,但未检出A1446-M541和A1446-M1150。A1446-M1123(18/28)的检出明显多于A1446-M814(10/28)。融和基因转录在甲状腺MALT淋巴瘤中检出最低,在其它部位的分布无差异。在API2-MALT1+组(API2-MALT1mRNA表达阳性组)肿瘤凋亡水平明显高于API2-MALT1-组(API2-MALT1mRNA表达阴性组),API2的mRNA和蛋白水平低于阴性组。A1446-M1123+与A1446-M814+病例之间凋亡和API2的变化无差异。结论MALT淋巴瘤中t(11;18)(q21;q21)的发生有部位差异,A1446-M1123可能是中国人MALT淋巴瘤中API2-MALT1融合基因变异体的主要类型。API2-MALT1融合基因转录与MALT淋巴瘤的凋亡水平和API2的变?
杨文秀李甘地周桥刘卫平陈铌龚静
关键词:MALT淋巴瘤凋亡变异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13例RELA基因融合型室管膜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RELA基因融合型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7—2020年确诊的13例RELA基因融合型室管膜瘤,总结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分子遗传学改变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包括男性7例,女性6例。患者年龄9.0月~39.0岁,平均年龄18.0岁,中位年龄21.0岁。13例肿瘤均位于幕上,平均直径5.6 cm。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头痛、呕吐。影像学显示实性或囊实性团块状混杂密度影,可见出血及钙化,肿物周边可见水肿带。镜下见肿瘤细胞密度较高,核分裂易见,增生、玻璃样变性的分支状血管分割肿瘤细胞呈网状。除典型的室管膜瘤细胞形态外,还可见胞质透明的“少突样细胞”、怪异核细胞、瘤巨细胞等。10例可见肿瘤性凝固性坏死,6例可见钙化灶形成。12/13例(92.3%)组织学为WHO 3级。免疫组化方面,EMA呈核旁点状模式,GFAP常表现为血管周阳性模式,8/13例(61.5%)肿瘤细胞局灶表达olig-2,未见ATRX缺失及IDH1突变。FISH检测13例肿瘤均检出RELA基因分离信号。13例均获得随访资料,中位随访时间23.0月。5例于术后12.0~72.0月复发,其中2例多次复发。结论 RELA基因融合型室管膜瘤好发于幕上,主要见于儿童及年轻成人,其组织形态多样,具有特征性的分子遗传学改变,需与少突胶质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瘤及髓母细胞瘤鉴别。此类肿瘤组织学级别较高,肿瘤易复发,患者预后相对较差,需要与普通室管膜瘤进行区别。发生在幕上的室管膜瘤建议常规进行RELA融合基因检测。
侯静陈铌郑林茂谭珺娅龚静钟金晶苏征征卫昱燕周桥
关键词:室管膜瘤
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病理诊断进展被引量:11
2016年
近年来在尿路上皮癌的诊断病理学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包括对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变异型有了更多的认识;一些新的免疫组化标记在病理诊断中得到应用;根据尿路上皮癌常见染色体改变设计的荧光原位杂交探针也已较多地用于尿液细胞样本筛查和复发监测;新的分子标记如microRNAs、TERT基因启动子突变和FGFR3基因突变检测等亦开始用于临床。本文择要介绍上述几方面的进展。
龚静陈铌周桥
关键词:膀胱尿路上皮癌变异型MICRORNAS
肿瘤分子病理学中的调节性RNA被引量:2
2022年
肿瘤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分子基础是基因表达调控紊乱.调节性RNA在基因表达调控各个环节和各种细胞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icroRNA,circRNA,lncRNA,piRNA,snoRNA,tsRNA等各类调节性RNA的生成、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是近年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并逐步转化应用于临床实践.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肿瘤分子生物学领域中调节性RNA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方向和实践应用进行了展望.
潘秀懿苏征征钟金晶余婷卫昱燕许云屹尹晓雪郭小煜张孟尼聂玲徐苗龚静陈铌陈雪芹周桥
关键词:MICRORNAPIRNASNORNA
小关节焦磷酸钙沉积症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小关节焦磷酸钙沉积症(CPPD)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013年3月-9月收治的4例CPP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光学显微镜下病灶出现明显钙化伴不定形及晶体物质沉积,初诊均考虑非特异性钙化病变,经偏振光显微镜检查可见有特征性的双折光性菱形晶体确诊CPPD;其中1例合并有针状结晶,提示合并痛风。结论 CPPD较少见,普通组织形态无特异性,医生需结合病理检查(包括偏振光显微镜检查)及临床表现综合判断,以防漏诊或误诊。
张孟尼陈铌龚静聂玲张贤良周桥
改良法构建含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的组织芯片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构建包含瘢痕疙瘩、瘢痕疙瘩周围皮肤和正常皮肤的组织芯片方法。方法标本均由2009年3月-5月收治患者自愿捐赠,其中瘢痕疙瘩组27例,瘢痕疙瘩周围皮肤组13例,正常皮肤组27例。根据瘢痕疙瘩组织和皮肤的组织学特点和实验需要,对传统组织芯片制作和切片方法进行改良。采集实验标本后行石蜡包埋制备供体蜡块,制作黏附平台,用取样针依次钻取组织芯并固定于黏附平台。将组织芯与黏附平台整体移入包埋铸模,预热后,注入70℃溶蜡填满铸模,室温冷却为组织芯片蜡块。切片后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与传统方法制备的组织芯片进行比较。结果改良法构建的组织芯片蜡块包含67个位点,表面平整,外观无明显裂纹,位点完整、分布均一、无明显移位。HE染色示各位点厚薄均匀、染色层次分明、对比明显、边缘锐利,符合原始病理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组织芯片中各个位点染色后组织量充足,能够满足对染色结果进行对比的要求。而传统法制作的组织芯片HE染色示多个位点缺失,个别位点移位明显。结论采用改良法能够成功制作包含瘢痕疙瘩、瘢痕疙瘩周围皮肤和正常皮肤的组织芯片,构建的组织芯片将成为研究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有效工具。
张振宇陈俊杰岑瑛赵莎廖殿英龚静
关键词:组织芯片瘢痕疙瘩正常皮肤改良法
腹膜后巨淋巴结增殖症一例
2012年
目的观察腹膜后巨淋巴结增殖症的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病理及治疗方法。方法 30岁女性患者1例,因反复腹泻、右上腹胀2个月余,发现右侧腹膜后肿物20 d,于2011年8月22日入院。患者在全麻下行腹膜后肿物切除术。手术3个月后,复查腹部CT、血常规、生化等检查。并结合文献进行综述。结果手术过程顺利,完整切除肿物,术后病理检查示病变为巨淋巴结增殖症,透明血管型。术后3个月患者门诊随访,恢复良好,复查腹部CT未见肿物复发,血常规、生化等检查均无异常。结论该病较为少见,病因尚不明确,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活检,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且预后好。
黄中力张朋魏武然龚静石明
关键词:病理
原发性心包恶性间皮瘤PET/CT显像1例报告被引量:1
2016年
患者,男,37岁,因“胸痛、劳力性呼吸困难1+月”就诊。患者否认有职业病或石棉接触史。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均正常;炎性标志物:血沉、C-反应蛋白、白介素-6升高3.3-13.5倍;血生化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77IU/L)及天冬氨酸转氨酶(67IU/L)均增高;心包积液的肿瘤标志物:血清CA19-9、血清CA-125、非小细胞肺癌抗原和烯醇化酶升高1.1-21.0倍;但甲胎蛋白、癌胚抗原、血清CA15-3均正常。
董萍苏鸣岗龚静李林
关键词:恶性间皮瘤PET/CT显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