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铁铮

作品数:57 被引量:198H指数:8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2篇动脉
  • 40篇主动脉
  • 33篇腔内
  • 31篇腔内修复
  • 28篇修复术
  • 26篇腔内修复术
  • 16篇腹主动脉
  • 14篇主动脉夹层
  • 14篇夹层
  • 13篇主动脉瘤
  • 12篇覆膜支架
  • 12篇腹主动脉瘤
  • 9篇血管
  • 8篇心脏
  • 8篇先天
  • 8篇先天性
  • 8篇瘤腔
  • 8篇瘤腔内
  • 7篇腹主动脉瘤腔...
  • 7篇STANFO...

机构

  • 55篇首都医科大学...
  • 13篇北京市心肺血...
  • 1篇天津中医药大...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绵阳市中心医...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57篇李铁铮
  • 50篇郭曦
  • 47篇刘光锐
  • 46篇黄连军
  • 37篇韩晓峰
  • 32篇黄小勇
  • 31篇薛玉国
  • 20篇吴文辉
  • 19篇蒲俊舟
  • 12篇李彭
  • 5篇马晓海
  • 3篇濮欣
  • 3篇曾庆龙
  • 3篇刘浩
  • 2篇彭明亮
  • 2篇张兆琪
  • 2篇朱俊明
  • 1篇柳宏
  • 1篇勇强
  • 1篇戴沁怡

传媒

  • 17篇心肺血管病杂...
  • 7篇中华胸心血管...
  • 5篇中国医药
  • 4篇中华心血管病...
  • 4篇中国微创外科...
  • 3篇中国介入影像...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血管与腔内血...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第八届北京五...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12篇2016
  • 7篇2015
  • 7篇2014
  • 10篇2013
  • 1篇2009
  • 1篇2005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Ⅰ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Ⅰ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PDA Occluder I)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pm VSD)封堵术的安全和可行性。方法:2007年7月至2014年5月,18例(男性6例,女性12例)pm VSD患者接受封堵治疗,14例单独应用1枚PDA封堵器,4例同时应用1枚PDA封堵器和1枚VSD封堵器。患者年龄3.5~51岁,中位数17岁,随访时间3~72个月。对封堵成功率,术后相关并发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结果以及住院时间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8例pm VSD均合并膜部瘤,13例右心室面单发破口,5例2处或多发破口。1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无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2例封堵术后少量残余分流,1例随访至第12个月残余分流消失。结论:Ⅰ代PDA封堵器应用于部分选择性合并膜部瘤的pm VSD,短-中期随访效果满意,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吴文辉杨呈伟刘光锐李铁铮蒲俊舟李炯佾徐仲英黄连军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心脏外科手术随访
分支血管灌注不良分型在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及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腹腔四分支血管灌注不良情况,探讨腔内修复术对腹腔四分支血管灌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收治并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32例,男28例,平均年龄(52.9±9.6)岁(32~70岁),收集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基于Nagamine分支血管灌注不良细化分型,分析术前和术后主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影像资料,对灌注不良的腹腔四分支血管(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左肾动脉及右肾动脉)进行分类和统计学分析。结果:32例患者腹腔四分支血管共128支,其中86支分支血管(67.2%)属于Ⅰ类灌注不良,Ⅰ-a亚型占60.9%(78/128),Ⅰ-b亚型占0.8%(1/128),Ⅰ-c亚型占5.5%(7/128);14支分支血管(10.9%)属于Ⅱ类灌注不良,Ⅱ-a亚型占3.9%(5/128),Ⅱ-b-1亚型占3.9%(5/128),Ⅱ-b-2亚型占3.1%(4/128);16支分支血管(12.5%)属于Ⅲ类灌注不良,均为Ⅲ-a亚型(无Ⅲ-b和Ⅲ-c亚型);其余12支分支血管未受累。32例患者均完成了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平均随访4个月。术后复查CTA显示,14支(10.9%)属于"高危"灌注不良亚型(Ⅰ-b、Ⅰ-c和Ⅱ-b-2亚型)的分支血管中,13支(92.9%)灌注不良明显改善,其余1支的灌注亚型由Ⅰ-b转归为Ⅰ-c。结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腹腔四分支血管灌注明显受损所占的比例较低,TEVAR能有效改善分支血管的灌注不良状态,推广Nagamine分支血管灌注不良细化分型,对判断夹层受累分支血管灌注不良状况及指导是否分支血管腔内重建意义重大。
韩晓峰郭曦李铁铮刘光锐黄连军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局部血流
成人多孔型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总结成人多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4年5月,13例在本中心进行介入封堵手术多孔型ASD患者,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18~67岁,平均(39.6±15.6)岁。术前通过超声心动图确诊ASD诊断,13例患者存在27处缺损。彩色多普勒探及均为左向右分流、无右向左分流或双向分流。全部患者在本中心通过经导管介入封堵手术治疗ASD。术后通过门诊体检及超声心动图进行随访。结果:术中超声测量ASD大缺损和小缺损的平均(19.2±5.9)mm和(7.3±3.9)mm。13例患者共使用14枚封堵器,封堵器大小为16~40mm,平均(29.1±7.4)mm。封堵器释放后经胸超声监测封堵器位置形态良好,3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随访中仅1例患者存在微量分流,心腔大小不同程度回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成人多孔型ASD通过介入封堵治疗近中期效果满意。
李铁铮黄连军蒲俊舟刘光锐吴文辉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膨出瘤合并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分析房间隔膨出瘤合并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5例在本中心就诊的房间隔膨出瘤合并ASD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4例。年龄17~51岁,平均(37.0±13.1)岁。通过体格检查,胸片X线,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明确诊断,在本中心通过介入封堵治疗ASD。术后进行门诊临床检查及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5例患者ASD最大径为6~13mm,平均(8.4±2.7)mm,膨出瘤最大径14~20mm,平均(18.4±2.6)mm。1例使用30/30PFO封堵器,4例使用ASD封堵器,ASD封堵器尺寸为16~24mm,平均(20.0±3.3)mm。5例患者封堵成功,无残余分流。随访期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通过合理的技术和器械对房间隔膨出瘤合并ASD进行介入治疗效果满意。
蒲俊舟吴文辉李铁铮黄小勇郭曦刘光锐李彭薛玉国黄连军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瘤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
一体式分支支架在主髂动脉病变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一体式分支支架在主髂动脉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5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一体式分支支架治疗的61例主髂动脉病变患者,分析其技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2年、3年存活率。结果 60例成功植入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1例由于入路血管狭窄术中输送器无法送入腹主动脉上段,术中选择将Medtronic髂分支支架倒装进行释放,技术成功率为98.4%(60/61)。平均手术时间为(156±54)min,平均随访时间为(32.5±19.0)个月。术后1年存活率为98.4%(60/61),2年存活率为94.1%(48/51),3年存活率为82.4%(28/34)。术后随访中,61例患者均无支架移位,无支架相关死亡,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Ⅰ型内漏,1例支架感染,1例于术后5年支架以远髂总动脉动脉瘤形成。结论熟练掌握一体式分支支架的特点,对于解剖学受限的主髂动脉病变可以有效地节省手术时间,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刘浩郭曦黄小勇吴文辉李铁铮黄连军
关键词:技术成功率并发症
INOUE球囊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总结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PS)经皮INOUE球囊扩张成形术(PBPV)的经验,评价其即刻疗效、安全性。方法: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间,共对14例单纯肺动脉瓣狭窄患者应用INOUE球囊行PBPV治疗,男性10例,女性4例;手术年龄3~78岁;分析其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14例治疗均获得成功,右心室收缩压(RVSP)由术前75~176mm Hg,平均(120.4±27.3)mm Hg(1mm Hg=0.133k Pa)降为术后19~75mm Hg,平均(45.6±18.3)mm Hg。肺动脉收缩压(PASP)由术前14~26mm Hg,平均(18.9±4.1)mm Hg,升为术后16~30mm Hg,平均(20.6±4.6)mm Hg。肺动脉跨瓣压差(TPG)由术前57~132mm Hg,平均(91.7±27.1)mm Hg,降为术后0~50mm Hg,平均(21.8±18.6)mm Hg。术后体检杂音均明显减弱,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INOUE球囊行PBPV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可作为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首选治疗方法。
刘光锐吴文辉李铁铮黄小勇郭曦李彭薛玉国黄连军
关键词:肺动脉瓣狭窄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先天性心脏病
AngioJet机械吸栓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髂支闭塞病变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AngioJet Ultra血栓清除装置在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髂动脉支架内闭塞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11月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随访期间12例发生单侧髂动脉支架内闭塞并应用血栓清除装置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3士12)岁,左侧髂支闭塞4例,右侧髂支闭塞8例,均使用AngioJet Ultra血栓抽吸装置联合髂支成形技术进行治疗且手术成功率为100%。9例分叉型覆膜支架患者使用AngioJet血栓抽吸联合球囊扩张成形术后置入支架成功。术后患者间歇性跛行/臀肌跛行症状消失,术后2例患者出现血红蛋白尿,其中1例患者发生轻度肾功能损害。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无再发下肢缺血症状发生。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髂支闭塞性病变使用AngioJet Ultra血栓抽吸装置进行辅助治疗,安全、有效。
韩晓峰刘光锐李铁铮郭曦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缺血
腔内修复术中应用Viabahn支架重建肠系膜下动脉——2例报告被引量:6
2016年
2015年5-12月我科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同期应用Viabahn支架重建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2例。1例肾下型AAA合并双髂总动脉瘤样扩张,Riolan动脉弓形成,行EVAR治疗AAA,同期采用"烟囱"技术IMA内植入Viabahn支架成功,术后3个月随访复查CTA示支架位置良好,瘤体隔绝成功,Viabahn支架通畅。1例右侧髂总动脉巨大动脉瘤,行EVAR治疗髂总动脉瘤,髂内动脉弹簧圈栓塞,IMA内植入Viabahn支架成功,术后6个月随访复查CTA示支架位置良好,瘤体隔绝成功,Viabahn支架通畅。我们认为复杂AAA应用Viabahn支架合理重建IMA预防肠缺血,简化手术操作,近期疗效满意。
李铁铮韩晓峰郭曦刘光锐黄连军
关键词:腔内修复术肠系膜下动脉
经冠状动脉侧介入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安全性及效果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评价应用不同封堵器经冠状动脉侧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安全性及效果。方法:2012年至2015年间,连续12例患者(年龄18~62岁,男性7例,女性5例)在本中心确诊为冠状动脉瘘并试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封堵前完成血液动力学评估及冠状动脉造影,依造影结果选择封堵器。结果:12例患者共存在13处瘘口,1例为双支病变。9例成功完成介入封堵术,1例因新瘘再形成行二次介入,故累计完成10例封堵术。使用ADO II封堵器4例,纤维弹簧圈3例,电离弹簧圈2例,血管塞联合弹簧圈1例。术后造影2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其中1例随访中新瘘再生。无冠状动脉损伤或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中位随访时间15.2个月。结论:经冠状动脉侧置入封堵冠状动脉瘘安全有效,术式更为简便易行。
蒲俊舟吴文辉黄连军李铁铮黄小勇郭曦刘光锐薛玉国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
11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伴下腔静脉畸形的诊治
2016年
目的评估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伴下腔静脉畸形患者临床表现及多层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MSCTA)的表现,为临床诊治提供准确信息。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间因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治而同期发现下腔静脉先天发育畸形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SCTA表现,男8例,女3例;年龄29—72岁,中位年龄46岁;临床表现均为突发胸背痛。结果MSCTA检查发现StanfordA型夹层6例,StanfordB型2例,外伤性主动脉破裂、壁问血肿及穿透性溃疡各1例,同期发现8例双侧下腔静脉畸形,3例左侧下腔静脉畸形。11例患者中Bentall+孙氏手术3例,升主动脉替换+孙氏手术3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1例,术中支架1例,突发主动脉破裂死亡1例;内科治疗随访观察2例。结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畸形临床罕见,外科治疗目前仍是首选,而术前及时发现下腔静脉畸形的存在对于术中及术后指导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刘光锐郭曦吴文辉黄小勇李铁铮薛玉国蒲俊舟许尚栋黄连军
关键词:主动脉疾病下腔静脉畸形计算机体层摄影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