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俞洁霏

作品数:12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心房
  • 7篇心房颤动
  • 7篇房颤
  • 6篇消融
  • 5篇心脏
  • 4篇心血管
  • 4篇心血管病
  • 4篇心血管病学
  • 4篇血管
  • 4篇血管病
  • 4篇血管病学
  • 3篇导管
  • 3篇导管消融
  • 3篇慢性
  • 3篇慢性心房颤动
  • 2篇电生理
  • 2篇电生理学
  • 2篇心房颤动消融...
  • 2篇心力衰竭
  • 2篇心室

机构

  • 1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2篇俞洁霏
  • 9篇李毅刚
  • 6篇王群山
  • 6篇孙健
  • 5篇陆秋芬
  • 4篇陆尚彪
  • 2篇王君
  • 2篇邵芸
  • 2篇舒红
  • 2篇刘晓红
  • 2篇谢起裕
  • 1篇张江蓉
  • 1篇刘芳
  • 1篇张澎湃
  • 1篇陈书艳
  • 1篇康建强
  • 1篇袁惠敏
  • 1篇孙建

传媒

  • 4篇中国心脏起搏...
  • 2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国际心血管病...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8
  • 2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房颤动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因素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因素。 方法:本研究包括104例(男62例、女42例)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有症状的房颤患者(阵发性70例、持续性25例、永久性9例)。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的指导下,行环...
俞洁霏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早期复发射频消融术窦性心律
文献传递
心房颤动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因素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包括104例(男62例、女42例)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有症状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阵发性70例、持续性25例、永久性9例)。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的指导下,行环肺静
俞洁霏李毅刚陆尚彪王群山孙健
文献传递
慢性房颤的导管消融进展被引量:2
2008年
慢性房颤导管消融方法日趋成熟,包括环肺静脉消融/隔离、左心房线性消融、复杂碎裂心房电位(CFAE)消融、神经节消融、右心房消融等均有一定的效果,但尚无定式。各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及个体化治疗对慢性房颤产生了更好的消融效果,成功率为21%~95%。对慢性房颤的机制及各种三维标测方法的研究、新的消融技术和能源的应用将提高消融成功率、减低复发率和手术时程;而慢性房颤导管消融的长期效果及对心脏结构功能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李毅刚王群山俞洁霏孙健
关键词:慢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电生理学
慢性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术式及其存在的问题被引量:1
2008年
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方法日趋成熟。肺静脉隔离、左房线性消融、复杂碎裂心房电位消融、神经节消融等均有一定的效果,成功率在21%~95%之间。各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对慢性房颤产生了更好的消融效果。对慢性房颤的机制及各种三维标测方法的研究、新的消融技术和能源的应用将提高消融成功率、减少复发率和手术时程。慢性房颤导管消融的长期效果及对心脏结构功能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俞洁霏李毅刚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慢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电生理学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慢性肾功能受损对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慢性肾功能受损对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无抗凝治疗的老年房颤患者265例,根据慢性肾脏疾病分级分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2)152例、eGFR45~59ml/(min·1.73m2)69例、eGFR〈45ml/(min·1.73m2)44例,通过eGFR和尿蛋白的评估,观察其随访期间是否出现血栓栓塞事件。结果房颤血栓栓塞的发生与eGFR下降(RR=4.183,95%CI:2.571~6.805,P〈0.01)和尿蛋白(RR=3.692,95%CI:2.731~5.105,P〈0.01)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尿蛋白使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增加46.2%(HR=1.462,95%CI:1.215~1.904,P〈0.01);将eGFR≥60ml/(min·1.73m2)作为参照,eGFR在45~59ml/(min·1.73m2)出现血栓栓塞事件增加17.2%(HR=1.172,95%CI:0.915~1.402,P〈0.01),eGFR〈45ml/(min·1.73m2)则增加42.1%(HR=1.421,95%CI:1.211~1.816,P〈0.01)。结论慢性肾功能受损增加了不用抗凝药物的老年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危险性。
俞洁霏康建强陈书艳刘芳袁惠敏张江蓉
关键词:心房颤动血栓栓塞肾疾病肾小球滤过率
双腔起搏器植入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发生心房颤动(AF)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28例因病窦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其中发生AF的作为AF组(n=56),没有发生AF的为非AF组(n=72),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28例患者,AF组56例、非AF组72例,除AF组患者,既往有AF病史的比例显著高于非AF组(42.9%vs23.6%,P=0.021)外,两组基本临床资料一致。心房起搏百分比、心室起搏百分比、二尖瓣返流程度与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AF的发生显著相关(r分别为0.907,1.190,2.722,P均<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AF发生率与心房和心室起搏比例和二尖瓣返流相关。
陆秋芬俞洁霏孙健刘晓红李毅刚陆尚彪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脏起搏器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疗效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影响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效果的因素。方法:入选因慢性心功能不全接受CRT的患者25例。CRT应答定义为术后6个月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减少>15%以及纽约心功能改善1级以上(包括1级),不达上述标准以及因心力衰竭死亡者定义为CRT无应答。对所有患者随访(26.0±15.9)个月,17例表现为CRT应答,8例表现为CRT无应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及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基线QRS波时限(QRSd)等指标,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CRT的反应与QRSd(r=1.19,P=0.01)、术后QRSd缩短时间(ΔQRSd,r=1.28,P=0.01)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基线QRSd>135 ms预测CRT应答的敏感性为70.6%、特异性为62.5%,ΔQRSd缩短25 ms预测CRT应答的敏感性为64.7%、特异性为90.9%。结论:QRS波基线值和ΔQRSd是CRT应答的预测因子。
陆秋芬李毅刚俞洁霏孙建王群山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
心脏起搏患者起搏QRS波时限与左心功能的相关性探讨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不同的起搏QRS波时限与N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及左心功能间的关系。方法:将90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根据起搏的不同QRS波时限分成3组,即<160 ms组、160~180 ms组和>180 ms组。对3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血浆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化与基线作比较,并进行多因素分析;以QRS波时限为自变量,术后3个月NT-proBNP、EF、LVEDD与术前的差值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起搏QRS波<160 ms组患者术后血浆NT-proBNP、EF、LVEDD变化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60~180 ms组患者术后1、3个月,其EF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3个月的NT-proBNP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P<0.001);术后1个月的LVEDD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3个月的LVEDD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0 ms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NT-proBNP、EF、LVEDD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患者术后3个月的血浆NT-proBNP、EF、LVEDD水平与术前的差值与其QRS波时限密切相关(P均<0.001)。结论:过宽的起搏QRS波时限是起搏患者心功能恶化的预测因子。
陆秋芬俞洁霏刘晓红孙健王君
关键词:心脏起搏左心室收缩功能脑钠肽
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的消融
2007年
目的探讨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谱、发生机制和导管消融的方法学,使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得到更有效的控制。方法106例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进行电生理检查和消融治疗的患者,男72例,女34例,平均年龄为(61±13)岁。冠心病72例(包括心肌梗死后患者67例和冠状动脉外科搭桥术后16例),扩张性心肌病17例,右室发育不良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4例,心肌炎后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除冠状动脉搭桥术外其他心脏外科术后4例。常规植入3根标测导管,分别放置在高右房、希氏束和右心室。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包括心室程序刺激。所有患者均有自发或诱发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然后行右心室和(或)左心室标测,必要时行冠状动脉窦标测.理想消融耙点确定后,行消融治疗。结果67例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患者,除2例成功的消融靶点在右心室近原起搏器植入部位和右心室心尖部外,其余瘢痕相关的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消融部位均在左心室。接受常规方法消融42例,消融成功率为86%(36例,以不能诱发临床室性心动过速为终点);接受心室三维基质标测和线性消融25例,消融成功率为84%(20例,以不能诱发任何室性心动过速为终点)。5例冠心病无心肌梗死史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2例患者的发生机制为折返,3例为触发机制,均消融成功。17例扩张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均为折返,其中2例消融成功的部位在冠状动脉窦; 9例束支折返性心动过速,右束支消融成功;其余6例中4例常规和(或)三维标测、消融后不能诱发室性心动过速。4例右室发育不良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4例心脏外科术后室性心动过速和3例心肌炎后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均为折返,分别有2例、3例和2例消融成功。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1例的发生机制为折返,5例为触�
李毅刚王群山陆尚彪邵芸Stefan H.HohnloserCarsten W.IsraelGerian Grnefeld俞洁霏谢起裕舒红
关键词:右心室心尖部线性消融右束支消融靶点希氏束右室发育不良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电击治疗的预测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电击治疗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植入ICD患者的基础特征,将患者是否进行了ICD治疗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比较两组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电击的预测因素。结果随访18.8±14.3个月后,其中8例共经历21次电击。ICD电击治疗的发生与左室射血分数相关(r=1.129,P=0.030),与年龄、性别、缺血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消融、胺碘酮及β受体阻滞剂无相关。多变量COX分析证实左室射血分数(HR 1.08,95%CI 1.07~1.09,P=0.016)是发生电击治疗的独立预测参数。结论严重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ICD患者容易出现电击治疗。
陆秋芬李毅刚俞洁霏孙健王群山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电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