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敬永勇

作品数:9 被引量:54H指数:5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16层螺旋
  • 4篇16层螺旋C...
  • 3篇灌注
  • 3篇灌注成像
  • 3篇X线
  • 3篇X线计算
  • 3篇X线计算机
  • 3篇成像
  • 2篇动脉
  • 2篇动脉成像
  • 2篇血管
  • 2篇血管造影
  • 2篇造影
  • 2篇容积
  • 2篇体层摄影
  • 2篇静脉
  • 2篇急性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冠状动脉成像

机构

  • 8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8篇敬永勇
  • 7篇赵建农
  • 6篇倪卫国
  • 4篇郭大静
  • 4篇罗银灯
  • 3篇沈霞
  • 2篇吴伟
  • 2篇彭睿
  • 2篇邝晓
  • 2篇曹新山
  • 1篇谢微波
  • 1篇陈维福
  • 1篇陈婷
  • 1篇王志刚
  • 1篇李杰
  • 1篇曾燕
  • 1篇李芃
  • 1篇况晓
  • 1篇罗小平
  • 1篇兰先彬

传媒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16层螺旋CT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前的应用测量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前左心房、肺静脉和食管16层螺旋CT成像技术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40例心房颤动患者在术前1-3天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重组并测量各肺静脉口直径、左心房至肺静脉第一分支的距离、食管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范围、食管壁厚度、左心房后壁厚度以及左心房与食管间的脂肪垫厚度。结果共显示肺静脉165支,右上肺静脉口前后径和上下径分别为(16.3±3.1)mm和(19.0±2.6)mm;右下肺静脉分别为(16.4±3.6)mm和(18.0±3.5)mm;左上肺静脉分别为(14.4±3.0)mm和(18.4±3.6)mm;左下肺静脉分别为(12.6±2.8)mm和(17.0±2.8)mm。食管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平均长度为(56±12)mm,在双上、下肺静脉水平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食管平均宽度分别为(10±5)mm和(14±5)mm。60%的食管位于左心房后壁中线偏左,大致与左上、下肺静脉口平行;40%的食管沿左上肺静脉向右下肺静脉斜行走行。左心房后壁和食管前壁的平均厚度分别为(2.2±0.8)mm和(3.5±1.6)mm。95%的左心房与食管间可见脂肪垫,其平均厚度为(0.8±0.2)mm。结论应用MSCT造影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各肺静脉口直径、分支特征、走行以及有无发育畸形,同时还能评价食管与左心房的关系,为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解剖依据。
罗银灯赵建农曹新山曾燕敬永勇倪卫国沈霞邝晓兰先彬
关键词:心房颤动肺静脉食管导管射频消融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最佳扫描条件选择(心脏体模模拟实验)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采用新型心脏动态体模,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在不同心率下的扫描速度和重组算法选择。材料与方法采用GE公司研制的新型心脏动态体模,心率设置为40-95次/min(间隔5次/min)共12组。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以心脏冠状动脉扫描模式对不同心率下的心脏体模进行扫描,X线球管转速(即扫描速度)设置为0.5s/r和0.6s/r。所有的扫描数据在R-R间期90%时相分别以单扇区(Snapshot segment)、双扇区(Burst-2)和四扇区重组(Burst-4)3种心脏重组算法进行重组。所有重组数据传至AW4.1工作站行后处理成像。后处理方法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分别对不同重组图像进行评分。统计学处理采用析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总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11.15,P〈0.0001)。不同心率(F=11.99,P〈0.0001)、不同转速(F=5.76,P=0.00196)、不同重组算法(F=9.21,P=0.0003)对图像质量有显著的影响,三者的交互作用均无显著差别(P〉0.05);(2)不同心率间比较,心率≤65次/min时图像质量评分较高(P〈0.05);(3)不同扫描速度比较,0.5s/r时,图像质量评分较高(P〈0.05);(4)不同重组算法之间比较:重组算法为Burst-4和Burst-2时,图像质量评分较高(P〈0.05),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心率、扫描速度及重组算法与图像质量间具有多元线性回归关系(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70794、-0.16449和0.27341,F=34.43,P〈0.0001),各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结论心率、扫描速度及重组算法等是影响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可采用新型心脏动态体模进行评估。合理利用扫描参数能有效提高图像质量和检查的成功率�
罗银灯赵建农李杰谢微波曹新山吴伟敬永勇沈霞廖静敏陈垦
关键词:冠状动脉X线计算机体模图像质量
CT体积测量评价不同病因肝硬化肝叶体积的差异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采用320排CT分别测量尾状叶体积(caudate lobe volume,CV)、左内叶体积(left medial liver segment volume,LMV)、左外叶体积(left lateral liver segment volume,LLV)、右前叶体积(right anterior liver segment volume,RAV)、右后叶体积(right posterior liver segment volume,RPV),左半肝体积(left liver lobe volume,LV)、右半肝体积(right liver lobe volume,RV)及全肝体积(total liver volume,TLV)。探讨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肝硬化肝叶体积变化规律及分布是否不同。方法:收集经临床资料、CT检查确诊的4种病因(酒精性、乙肝、隐源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病人共107人,采用仪器自身携带的软件,分别测量肝脏各叶的体积及所占全肝的百分比。结果:CV、LMV、RAV、RPV、RV、LV、TLV酒精性肝硬化组大于乙肝、隐源性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组(P<0.008 33),CV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组大于乙肝肝硬化组(P=0.000)。CV/TLV乙肝肝硬化组小于酒精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组(P=0.002,P=0.000)。RPV/TLV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组小于酒精性、乙肝肝硬化组(P=0.005,P=0.008),RPV/RV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组小于酒精性、乙肝、隐源性肝硬化组(P=0.001,P=0.005,P=0.006)。结论:通过320排CT对肝各叶体积的定量分析,发现不同病因引起的肝硬化肝各叶体积变化及分布不尽相同,肝硬化的体积与发病病因有关。
李芃赵建农郭大静敬永勇倪卫国彭睿
关键词:肝硬化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体积测量
320排容积CT灌注成像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局部活性灶评估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评价320排容积CT灌注在原发性肝癌经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活性灶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6例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1~3月行上腹部灌注扫描,并于1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对照。以CT灌注分析软件获得全肝灌注参数,将DSA结果作为标准,评估其对肝癌TACE术后活性灶的发现情况。对320排容积CT灌注扫描行辐射剂量分析。结果:36例TACE术后患者扫描36次,评估病灶43个,CT灌注发现活性病灶34个,诊断正确率约为95.35%,灵敏度100.00%,特异度约81.80%,阳性预测值约94.12%,阴性预测值100.00%,阳性似然比5.5,阴性似然比约为0,约登指数约81.80%。TACE术后活性灶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及肝动脉灌注指数与正常肝脏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剂量对比发现低参数(100 kV、100 mA)灌注扫描较常规上腹部增强扫描辐射剂量低,稍高参数灌注扫描方案(100 kV、200 mA)辐射剂量仅轻度增高。结论:320排容积CT灌注扫描可很好显示TACE术后活性病灶,在肝癌TACE术后随访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张晓宇罗小平赵建农罗银灯倪卫国敬永勇彭睿况晓吴翠霞
关键词:CT灌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栓塞
16层螺旋CT在茎突测量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茎突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受检者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在工作站上用VR,MIP及MPR法测量茎突长度、内倾角,并直接测量前倾角及通过测量茎突与颧弓夹角间接测量前倾角。结果VR图像上可以准确测量茎突前倾角(22.56±2.32°),并间接测得前倾角23.11±2.56°,内倾角为21.89±4.82°。VR,MIP2D工具及3D工具均可测量茎突长度,2D工具与3D工具测量结果有显著差异。MPR图像测得茎突长度为22.98±2.83cm。VR及MIP3D工具与MPR测得茎突长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6层螺旋CT扫描可以准确测量茎突长度及倾斜角度,测量茎突长度以VR3D工具最为实用,而间接法测量茎突前倾角更为简便。
敬永勇马春
关键词:茎突茎突综合征后处理技术
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拟诊为AICVD患者,于发病24h内行头颅CT平扫和全脑CT灌注(CTP)成像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参数,同时获得动态CT血管成像(4D-CTA)图;于CTP检查后24h内复查MR,分析其CTP、4D-CTA及MRI表现。结果常规CT平扫示8例有脑缺血病灶,12例未见明显异常。全脑CTP20例患者共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32个缺血灶,MRI发现26个病灶表现为梗死灶。4D-CTA显示责任血管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20例患者中14例血管狭窄,2例闭塞,4例正常。结论 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可同时获得CTP、4D-CTA图像,实现对AICVD的全面评价。
陈婷郭大静赵建农方正张维敬永勇倪卫国葛冰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灌注成像血管造影术
急性脑静脉闭塞模型的CT灌注成像与病理学评价
2005年
目的用CT灌注成像(CTPI)和病理学方法对急性脑静脉闭塞动物模型进行评价. 材料与方法家猫22只,随机分为2组(手术组18只,假手术组4只).手术组采用开颅上矢状窦穿刺注射液体栓塞剂--醋酸纤维素聚合物(CAP)制备急性脑静脉闭塞动物模型,术后1、3、6、12、24、48 h用CTPI对各组模型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观察,其结果和病理学对照研究.假手术组只做钻孔颅骨开窗暴露上矢状窦,但不进一步操作. 结果手术组12只猫CTPI出现脑血流异常灌注区.术后1 h,病变表现为局部脑血容量(rCBV)轻度增加,局部脑血流量(rCBF)轻度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稍延长;3~6 h后病变中心区主要表现为 rCBV和rCBF降低,而病变边缘区rCBV增加或正常或轻度降低,rCBF降低;12~24 h后病变中心区和边缘区rCBV和rCBF均明显降低.大体病理学检查上矢状窦、桥静脉及皮层静脉内见CAP凝固呈铸型改变,3 h后病变区见伊文思蓝不同程度蓝染.显微病理学检查10只猫出现脑实质损害,病变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12 h后出现出血性脑梗死.假手术组4只猫均未见上述各种异常表现. 结论功能CT灌注成像是评价急性脑静脉闭塞模型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一种准确、敏感的方法,可早期评价脑实质损害的程度.
郭大静孔祥泉王志刚赵建农陈维福倪卫国敬永勇
关键词:脑静脉闭塞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价值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对3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按照心率不同分为A组(≤65次/min)14例、B组(66~70次/min)12例和C组(71~75次/min)10例3组,前一组采用单扇区重建,后两组采用双扇区重建,重建时相预设为75%R-R间期,扫描完成后分别重建45%、55%、65%和85%R-R间期图像。重建数据传至AW4.1工作站后处理成像。后处理方法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等模式,分别获取冠状动脉的各种重组图像并分析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显示率。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结果:A组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包括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和左旋支的显示率均为100%;B组其显示率分别为91.67%、100%、100%和91.67%;C组其显示率分别为80%、100%、90%和7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前降支在75%R-R间期显示最佳,左旋支在55%显示最佳,右冠状动脉在65%R-R间期显示最佳。各重建相位间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无创性的检查手段,16层螺旋CT能充分显示冠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正常解剖以及病变特征。随着CT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增多,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罗银灯赵建农郭大静吴伟敬永勇倪卫国沈霞邝晓
关键词:冠状动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