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卫强

作品数:44 被引量:251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8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4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年际
  • 7篇年际变化
  • 7篇环流
  • 7篇季风
  • 5篇遥感
  • 5篇气候
  • 4篇ROSSBY...
  • 4篇赤道
  • 3篇东印度洋
  • 3篇沿岸
  • 3篇印度洋偶极子
  • 3篇英文
  • 3篇气相互作用
  • 3篇热带
  • 3篇穹顶
  • 3篇孟加拉湾
  • 3篇南海环流
  • 3篇海流
  • 3篇海面
  • 3篇海气

机构

  • 44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科学院大...
  • 8篇南方海洋科学...
  • 5篇中国科学院深...
  • 3篇湛江海洋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上海海事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汪蓝海洋技术...

作者

  • 44篇王卫强
  • 20篇王东晓
  • 15篇谢强
  • 10篇齐义泉
  • 8篇杜岩
  • 6篇毛庆文
  • 5篇朱秀华
  • 4篇陈举
  • 4篇施平
  • 4篇纪文君
  • 3篇孙即霖
  • 3篇高荣珍
  • 3篇甘子钧
  • 3篇徐康
  • 2篇方文东
  • 2篇陈林
  • 2篇王静
  • 2篇蔡树群
  • 2篇程旭华
  • 2篇陈荣裕

传媒

  • 12篇热带海洋学报
  • 4篇海洋学报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海洋与湖沼
  • 2篇大气科学
  • 2篇台湾海峡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南海研究与开...
  • 1篇海洋预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2003年中...
  • 1篇2003年中...

年份

  • 5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6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 4篇2000
  • 1篇1999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平洋中的主要起伏模态(英文)
2020年
对海洋中起伏运动(heaving)信号的时空分布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气候系统中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文章通过再分析资料和模式对太平洋区域的heaving主要模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太平洋区域主要存在两种heaving模态:第一模态主要表现为赤道东西两侧的温跃层异常信号反位相;第二模态表现为赤道区域和副热带区域的温跃层异常信号呈现反位相变化的规律。本文对这两个主要heaving模态所涉及的物理过程进行详细讨论,结果表明:东西反位相模态主要是受赤道波动调节的结果;而经向结构模态则主要是由赤道地区的波动和副热带区域的风应力旋度异常作用共同导致。此外,我们还讨论了heaving模态可以通过海洋波动以及Ekman输送等过程对海盆尺度的热输送(振幅约为5x1014W)以及海洋热含量(振幅约为1.5x1020J)的再分配起到了关键的调制作甩进一步表明heaving模态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彭启华黄瑞新王卫强王卫强
关键词:热输送气候变化
1997-1998年南海暖事件被引量:22
2002年
通过海面温度、海面高度、风应力和次表层温度资料的合成分析发现,1997年春、夏季至 1999年春季南海发生了强烈的暖事件,与发生在南海北部的赤潮灾害事件、海南岛附近的珊瑚死亡(白花)现象以及长江中、下游1997和1998年洪涝灾害相对应.1997年南海海面温度距平发展阶段,南风距平导致的暖平流为正距平发展主要因子.而1998年夏季海温距平进入维持阶段,此时深水区温跃层加深、明显下凸,海盆中央维持系统的海面高度正距平导致了下降流模态.
王东晓谢强杜岩王卫强陈举
关键词:温跃层海面温度海面高度
斯里兰卡穹顶的演变过程及其能量学特征
2023年
文章基于混合坐标海洋模式(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HYCOM)等多套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气候态斯里兰卡穹顶(Sri Lanka Dome,SLD)的演变过程及其能量学特征。研究显示,SLD有两次从发展、成熟至减弱的过程,相伴随的是其涡动能(eddy kinetic energy,EKE)也出现两次峰值。在第一次发展阶段(5月23日—6月10日),SLD在斯里兰卡的东南部开始发展,并逐渐移向东部,伴随着面积和强度逐渐增大。在此过程中,风应力持续输入EKE,海洋不稳定过程使得平均流能量转化为EKE和涡势能(eddy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EPE),以及西南季风流(southwest monsoon current,SMC)的平流作用,均使得SLD迅速加强。在成熟阶段(6月11—22日),SLD位于斯里兰卡东部,风应力做功和涡流相互作用的增强使得SLD区域内的EKE和EPE达到第一个峰值。在减弱阶段(6月23日—7月20日),SLD向西北移动,由于平流项引起EKE和EPE的耗散,加上风应力做功和斜压不稳定显著减小,使得SLD区域的EKE和EPE衰减,强度显著减小。而在稳定阶段(7月21日—8月14日),SLD移至斯里兰卡东北部,风应力做功,压强做功和涡流相互作用较弱,使得SLD的强度始终维持一个较弱的水平。在第二次发展阶段(8月15—25日),SLD北移,伴随着风应力做功和压强做功的增强,其强度增大。在消亡阶段(8月26日—9月5日),海洋不稳定过程使得EKE和EPE转化为平均流能量,导致SLD逐渐消亡。因此,风应力做功、涡流相互作用、压强做功以及源自SMC的平流作用是控制SLD演变的主要因子。
马宇王卫强游庆龙辛红雨
关键词:中尺度涡
季风转换期印度洋经向热输运的年际变异及其机理被引量:1
2021年
本文采用SODA3.4.2再分析数据和POP2海洋模式研究了季风转换期间(春季和秋季)热带印度洋经向热输运异常(Meridional Heat Transport Anomaly,MHTA)的年际变异特征。春季MHTA存在两个主要模态,即一致模态和辐合辐散模态:一致模态表现为热带印度洋上层一致的向北输运,受热带印度洋海温一致模相关的赤道反对称风场(赤道以北/南为东北风/西北风异常)调控;辐合辐散模态则呈现关于赤道对称的表层辐散次表层辐合特征,受控于赤道以南的热带西南印度洋和副热带东南印度洋海温偶极子。然而,秋季MHTA仅表现为辐合辐散模态,受到印度洋偶极子期间赤道东风和赤道外反气旋式风应力异常影响。此外,POP2敏感性试验也验证了印度洋海温模态影响下异常风场对MHTA的调控作用,即反对称的风引起一致向北的MHTA,赤道东风异常引起MHTA表层辐散、次表层辐合现象。因此,热带印度洋海气耦合模态年际变化对印度洋上层热量再分配有着重要的意义。
邢会斌陈昇徐康徐康
关键词:年际变率印度洋偶极子
CMIP5/6气候模式对ElNiño多样性模拟能力的评估
2023年
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国际间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CMIP)中全球气候模式的历史时期和未来增暖情景模拟结果,结合观测资料,文章对比评估了23个CMIP6模式和32个CMIP5模式对El Niño多样性的模拟能力,并预估了东部(eastern Pacific,EP)型和中部(central Pacific,CP)型El Niño对未来全球变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绝大多数CMIP5/6气候模式能够合理地模拟El Niño的多样性特征,且CMIP6多模式的模拟性能较CMIP5有明显提升。CMIP6模式不仅减弱了EP型El Niño空间模态模拟的离散性,而且还显著提高了CP型El Niño空间模态的模拟能力;CMIP5/6多模式基本能够模拟出两类El Niño的季节锁相性特征,但CP型El Niño衰亡时间较观测明显滞后3个月;同时CMIP5/6多模式模拟的EP型El Niño强度与观测值较为接近,但CP型El Niño的振幅却强于观测。在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CP型El Niño事件的发生频率相对于EP型事件将趋于降低;EP型和CP型El Niño振幅强度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将被增强,且EP型增强幅度显著强于CP型。
王卫强张茜娅徐康李俊灵苗浩宇
关键词:全球变暖
气候态意义下的南海春季暖池被引量:5
2005年
应用气候态月平均的Levitus和COADS(ComprehensiveOceanAtmosphereDataSet)温度资料及COADS海面通量资料,探讨了南海气候态意义下春季暖池(温度大于29.5℃的水体)的演变过程及其生消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发现,在气候态意义下,南海表层海温在5月份存在显著的增温,在南海中南部形成了大面积、具有一定厚度(约15m深)的春季暖池,暖池面积在6月份迅速减小以至消失。对南海春季暖池的生消机制研究发现,春季暖池的产生过程是由于在不断增长的海面净热通量的作用下,埃克曼抽吸导致的下降流有效地抑制了底部冷水的上涌,进而维持了海温的持续增暖;消亡过程则是由于局地涌升增强以及东南向的埃克曼流导致。以上的研究表明海洋动力因素在春季暖池形成及消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王卫强朱秀华侯一筠
关键词:海洋动力
一种基于集合最优插值的风云卫星海温资料同化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集合最优插值的风云卫星海温资料同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同一区域多源的海洋温度观测数据和数值预测模型,构建数据集合;计算区域内每个数据点分别与海洋温度观测数据和数值预测模型的相关性,并根据相关性的结果...
周巍隋丹丹罗耀姚景龙王卫强
热带印度洋环流动力与季风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8年
围绕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之子课题"热带印度洋环流动力与季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从热带印度洋上层海洋环流、盐度变异对印度洋典型海气耦合过程的影响、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泛第三极水汽输送的影响方面回顾了热带印度洋环流动力与季风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针对国内外研究发展的现状,提出热带印度洋上层经向、纬向、垂向流系间三维联动机制,海盆尺度热盐再分配对局地海-气模态变异的响应和反馈机制,热带印度洋典型海气耦合模态对泛第三极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开展该子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全面认识和理解热带印度洋上层环流体系,加深印度洋海洋环流动力与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泛第三极经向水汽输送作用的理解,提高泛第三极地区气候预测水平,提升丝绸之路海上观测航道监测保障能力,从而为"一带一路"倡议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服务.
郑佳喻徐康陈更新胡开明陈洁鹏杨磊王强王鑫王卫强王东晓
关键词:热带印度洋季风活动水汽输送
斯里兰卡南部西向沿岸流在西南季风期间的动力学研究(英文)
2018年
北半球夏季,北印度洋环流主要受到西南季风流控制,将热带印度洋水体从西向东进行跨海盆输运,然而在斯里兰卡南部沿岸存在一支与西南季风流方向相反的西向沿岸流,即南斯里兰卡沿岸流(SSLCC).本文主要利用ECCO2资料进行南斯里兰卡沿岸流的动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SSLCC的形成和孟加拉湾局地环流密切相关.当斯里兰卡穹顶区(SLD)环流偏强时,斯里兰卡南部形成局地气旋式涡旋,斯里兰卡东部沿岸流在SLD西部向南流动,随着气旋式涡旋北部转向西流形成强的SSLCC.相比之下,SLD较弱时,沿岸流仅存在斯里兰卡东部沿岸,斯里兰卡东部沿岸流无法向西转向,SSLCC和西南季风流一起向东流动,其可能的主要原因是局地风应力对SLD产生的强度影响.研究还表明,SLD强度对SSLCC流向和强度有着重要影响.
C.H.WICKRAMAGE王卫强
关键词:孟加拉湾沿岸流
Ekman螺线的动力学结构被引量:1
2002年
介绍了Ekman螺线的动力学结构 ,分析研究了风应力及海水内部的动量传递形式 .结果表明 :动量传递方向与海流方向成 45°左偏 .这对于研究海洋内部的动力结构是有意义的 .
纪文君王卫强
关键词:风应力海流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