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明 作品数:41 被引量:283 H指数:9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科委基金 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 DEN)诱发大鼠肝癌的动态过程和癌前期病变的研究 目的 1.应用DEN(diethylnitrosamine)诱发大鼠肝癌,从细胞酶学和病理形态学变化方面进行较长期观察,探讨肝癌前期病变的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2.观察中药复方861对DEN所致的肝损伤的影响.该实验应用... 王晓明关键词:癌前期病变 肝癌 卵圆细胞 文献传递 实验性肝癌前期病变的研究及中药复方861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研究肝癌前期病变有关指标的表达和中药复方861对癌前期病变形成过程的影响。方法 以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前期病变,以复方861对诱癌过程干预,利用免疫组化、蛋白质印迹(Westem—blotting)法分别检测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P)、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第6周时见GST—P阳性细胞,第8周开始普遍见GST—P结节。PCNA免疫组化结果示,第6周开始有阳性细胞表达,部分GST—P阳性结节内PCNA阳性细胞较多。Westem—blotting结果示GST—P从诱癌第6周开始有阳性表达,造模组GST—P阳性表达比同期干预组表达量大。结论PCNA标识的GST—P阳性的细胞是早期癌前期病变的有效标志。复方861可抑制癌前期病变的进程。 王晓明 毛佳 陈翌阳 王鹏 贾继东 王宝恩关键词:癌前期病变 二乙基亚硝胺 复方861 中药 肝癌 抗sp100和抗gp210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的诊断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抗sp100和抗gp210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诊断和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的研究2010年8月至2012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诊治的90例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阳性和(或)组织学符合PBC的患者,收集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抗gp210和抗sp100检测,并对其中接受熊去氧胆酸[13~15 mg/(kg·d)]治疗的66例患者随访1年以上。观察患者肝脏生化指标变化,并按治疗1年后肝脏生化指标的变化将患者分为生化应答组及无应答组,比较两组抗gp210和抗sp100阳性率的差异。结果抗gp210和抗sp100在90例PBC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3.3%(30/90)和13.3%(12/90),在AMA-M2阴性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8.6%(4/14)和1.4%(2/14)。抗gp210阳性组患者与阴性组患者相比,血清白蛋白[分别为(34.9±6.0)、(38.1±4.9)g/L,P=0.009]和胆碱酯酶[分别为(5.4±2.4)、(6.5±2.2)k U/L,P=0.032]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谷胺酰转态酶、总胆红素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gp210和抗sp100的阳性率在熊去氧胆酸生化应答组(17.7%,33.3%)和无应答组(9.5%,5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gp210阳性可能与PBC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段维佳 欧晓娟 马红 王晓明 王宇 赵新颜 王倩怡 贾继东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被引量:2 2007年 为了满足不能离岗的临床医生继续学习、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需要,本刊自2007年2月起开办“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园地”栏目。此栏目由中国医师协会培训部和《中国医刊》杂志编辑部共同主办,并邀请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专家撰稿。讲座内容:①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化诊治为主,同时介绍些临床医学进展的新理论、新知识等;②点拨临床诊治要点及难点问题。培训方式:读者自学→按要求定期答题交卷(每年1次)→专家判卷→由中国医师协会培训部给予Ⅰ类继续教育学分及证书。欢迎读者参加培训,并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培训中若遇各类问题,可随时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王晓明 欧晓娟 贾继东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教育培训 临床医生 规范化诊治 诊疗水平 实验性肝细胞癌变过程中嗜碱性小细胞病灶的癌变趋势 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动态观察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探讨肝细胞癌前期病变的形态特点及其癌变过程。方法1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鼠以质量体积分数为1%的二乙基亚硝胺60 mg/kg灌胃,每周1次, 第12周后改为40mg/kg至14周后停药;正常对照以等渗盐水灌胃。于实验开始后第2、3、5、8、10、12、14、18周分批处死大鼠.剩余大鼠第26周全部处死。肝组织苏木精-伊红、Masson三色、过碘酸雪夫、谷胱甘肽-S-转移酶免疫组织化学、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动态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变化,以寻找肝细胞癌前期病变的特点。结果肝癌病理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肝细胞损伤阶段(2-5周):主要表现为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坏死,坏死塌陷区少量细胞外基质沉积;细胞增生及肝硬化形成阶段(8-12周):肝细胞呈结节状再生,伴肝细胞异型增生,坏死塌陷区细胞外基质沉积.并逐渐形成肝硬化。肝癌形成阶段(第14周以后):此期有肝癌形成,18周成癌率为62.5%。从实验第1O周开始,嗜碱性细胞灶明显增多,部分胞质内见苍白小体,嗜碱性小细胞改变从第12周出现,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染色呈阳性,部分小细胞改变,细胞质内含脂泡,向周围肝细胞间浸润生长。结论细胞质内含苍白小体和脂肪泡,证明嗜碱性细胞灶和小细胞改变与肝细胞癌有关,其向肝细胞间的浸润生长,进一步证明其可癌变。 王晓明 王宝恩 王泰龄 欧晓娟 尤红 马红 贾继东关键词:癌前期病变 二乙基亚硝胺 合并2型糖尿病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经肝组织穿刺术病理诊断为NAFLD的患者84例,按照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30例)和非糖尿病组(53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特征。结果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NAFLD患者的平均年龄更高(53.6±10.3岁vs.43.7±14.9岁,P=0.002)、女性患者比率更高(90.0%vs.55.6%,P=0.001),合并高血压(50.0%vs.24.1%,P=0.038)、代谢综合征(76.7%vs.29.6%,P<0.001)的比率更高。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比较,糖尿病组患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球蛋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肌酐水平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而血红蛋白水平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肝脏病理学特征比较,糖尿病组患者的纤维化分期(2.8±1.2 vs.1.7±1.2),P<0.001、进展期纤维化患者比率[19/30(63.3%)vs.16/54(29.6%),P=0.005]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相应地,肝脏硬度检测提示糖尿病组患者的肝脏硬度值较非糖尿病组显著升高(中位数:14.0k Pa vs.8.8 k Pa,P=0.004)。结论与未合并2型糖尿病的NAFLD患者相比,合并2型糖尿病的NAFLD患者临床病理表现更重,对此类患者应密切监测,必要时应及时行肝组织穿刺术病理检查以评估病情。 王倩怡 欧晓娟 贾继东 赵新颜 王晓明 王宇 段维佳 王民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型糖尿病 病理学 208例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2018年 目的 分析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明确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4年4月—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住院的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院内及社区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导致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 1670例住院肝硬化患者中合并感染294例,感染总体发生率为17.6%.剔除资料不完整的病例后共纳入208例肝硬化合并感染者,其中以酒精性肝硬化最常见62例(29.8%),其次为病毒性肝炎54例(26.0%)和自身免疫性肝病46例(22.1%).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呼吸道146例(70.2%),其次为泌尿系、胃肠道及腹腔.从32例患者中分离出46株病原体,其中革兰阴性菌22株(47.8%)、革兰阳性菌16株(34.8%)、结核分枝杆菌2株(4.3%);真菌5株(10.9%);支原体1株(2.2%).院内感染患者病死率16.7%(7/42)高于社区感染病死率6.0%(10/166,P=0.025).17例死亡病例均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多因素分析提示肝性脑病及凝血酶原时间为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硬化失代偿患者更易发生感染,肝性脑病和凝血酶原时间是失代偿肝硬化患者感染后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冠华 王民 王岚 王晓明 王宇 欧晓娟 贾继东关键词:肝硬化 A14.利用综合预测模型无创性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是判断病情、决定治疗、随访疗效的关键环节.肝穿活检尽管可靠却因有创和并发症无法反复进行,制约了它的现实作用,而单独应用现有的各种血清检测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的价值已经证明十分有限.因此结合临床... 张文胜 马红 王宝恩 贾继东 欧晓娟 钱林学 王泰龄 王晓明 陈煜 李琴关键词:肝纤维化 慢性乙型肝炎 文献传递 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发症的再代偿 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分析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再代偿的发生情况。方法前瞻性纳入以腹水为首发表现的慢性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120周,每24周对患者进行1次随访(包括临床终点事件、血液学及影像学指标等),根据Baveno VII标准计算再代偿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在入组的320例患者中,283例完成了120周的随访,其中92.2%(261/283)的患者实现了病毒学应答。(HBV DNA<20 IU/ml),治疗后患者的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明显改善[(8.33±1.90)分与(5.77±1.37)分,t=12.70,P<0.001;(13.37±4.44)分与(10.45±4.58)分,t=5.963,P<0.001]。在120周随访期间,14例患者死亡,2例接受肝移植,19例发展为肝细胞癌,11例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4例发生肝性脑病;60.4%(171/283)的患者在120周内实现了临床再代偿(持续12个月未发生失代偿事件),56.2%(159/283)的患者实现了再代偿(持续12个月未发生失代偿事件且肝功能好转);基线MELD评分>15的患者积极抗病毒治疗后实现再代偿的概率高于基线MELD评分≤15的患者[67.6%(50/74)与52.2%(109/209),χ^(2)=5.275,P=0.029]。结论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大部分患者(56.2%)可以实现再代偿,基线病情较重的患者实现再代偿的概率并不低于其他患者。 张婷 邓优 康海燕 向慧玲 南月敏 胡瑾华 孟庆华 房继莲 胥婕 王晓明 赵红 Calvin Q.Pan 贾继东 徐小元 谢雯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失代偿期肝硬化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5例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5 2018年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benign,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BRIC)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1959年Summerskill和Walsh最早描述了这种疾病。直到1994年在3个患者中发现18号染色体上有相同的基因发生变异,才发现BRIC可能是遗传性疾病。1998年确认了染色体18q21上ATP8B1基因突变与此病相关。 段维佳 王晓明 王宇 赵新颜 王倩怡 张伟 贾继东 欧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