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梅娟

作品数:16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汕头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新生儿
  • 3篇细胞
  • 3篇患儿
  • 3篇基因
  • 3篇败血症
  • 2篇幽门部
  • 2篇幽门狭窄
  • 2篇早产
  • 2篇早产儿
  • 2篇早发型
  • 2篇粘膜
  • 2篇人脐
  • 2篇人脐带
  • 2篇人脐带间充质...
  • 2篇生殖
  • 2篇脐带间充质干...
  • 2篇重症
  • 2篇胃镜
  • 2篇先天
  • 2篇先天性

机构

  • 13篇广州市第一人...
  • 3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惠州市中心人...
  • 1篇汕头大学

作者

  • 16篇罗梅娟
  • 11篇张又祥
  • 8篇翁志媛
  • 7篇欧巧群
  • 7篇肖雪
  • 3篇唐秋灵
  • 3篇马廉
  • 3篇黄婉仪
  • 2篇林晓波
  • 2篇林丽敏
  • 2篇马桂霞
  • 2篇于力
  • 2篇王鸿武
  • 2篇冯学永
  • 1篇王丽娜
  • 1篇邓颖
  • 1篇邱学荣
  • 1篇于生友
  • 1篇陈辉
  • 1篇史雪川

传媒

  • 3篇广州医药
  • 3篇广东医学
  • 2篇实用药物与临...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儿科药学杂志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广东省医学会...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7
  • 5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剂量阿米卡星在PICU败血症患儿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初步探讨5 mg/kg阿米卡星在PICU患儿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血液动力学的关系。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30例革兰阴性败血症患儿进行阿米卡星药物治疗研究,通过非房室模型计算每例患儿的阿米卡星的药代动力学。结果阿米卡星在革兰阴性败血症患儿体内平均药物分布为(0.36±0.07)L/kg,平均血液清除率为(3.88±0.97)m L/(min·kg)。肌酐清除率(CCR)与血清肌酸酐(SCr)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PICU患儿应用高剂量阿米卡星(≥25 mg/kg)需要考虑败血症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要密切监测败血症患儿血药浓度变化。
翁志媛张又祥肖雪罗梅娟
关键词:阿米卡星药代动力学败血症重症患儿高剂量
胃镜下幽门肌切开术对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幽门部黏膜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了解CHPS患儿经胃镜下幽门肌切开术治疗后幽门部黏膜近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2012年我院新生儿科确诊的34例CHPS患儿。以超细胃镜进入十二指肠乳头处,使用电切刀按上行性方向,沿幽门管纵轴切割肥厚狭窄的幽门管黏膜及环形肌以解除幽门部梗阻。术后第1、3、6月复查胃镜。结果 34例CHPS患儿共行胃镜下幽门肌切开术48次,均未发生胃及幽门穿孔、撕裂等严重并发症。24例患儿术后通过胃镜进行了复查,胃镜见幽门部及黏膜改变主要有黏膜充血肿胀、切口未完全愈合、切口疤痕形成、幽门部息肉形成等。结论经胃镜下幽门肌切开术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治疗CHPS的新技术。术后黏膜充血肿胀、切口未完全愈合等幽门部黏膜改变的发生率随时间下降。切口疤痕形成并未影响幽门功能。
肖雪张又祥蔡本龙翁志媛欧巧群罗梅娟
关键词: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胃镜粘膜
胃镜下幽门肌切开术对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幽门部粘膜影响的研究
目的 了解CHPS患儿经胃镜下幽门肌切开术治疗后幽门部粘膜近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对象2006~2012年我院新生儿科确诊的34例CHPS患儿。方法 以超细胃镜进入十二指肠乳头处,使用电切刀按上行性方向,...
肖雪张又祥蔡本龙翁志媛欧巧群罗梅娟
关键词: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胃镜粘膜
34周以下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34周以下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87例胎龄<34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把胎龄<34周影像学提示颅内出血的早产儿53例为颅内出血组,同期住院胎龄<34周影像学未提示颅内出血的早产儿134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颅内出血组中男26例、女27例,胎龄(30.22±2.31)周;对照组男70例、女64例,胎龄(32.04±1.49)周。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剖宫产、孕母≥35岁、试管婴儿、双胎、羊水污染、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胎盘早剥、胎膜早破、前置胎盘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颅内出血组胎龄<30周、体质量<1.5 kg、产前合并绒毛膜羊膜炎、宫内窘迫、宫内感染、出生Apgar评分≤7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动脉导管未闭、机械通气、肺出血、血小板计数(PLT)<150×10^(9)/L比例分别为43.40%(23/53)、58.49%(31/53)、50.94%(27/53)、43.40%(23/53)、28.30%(15/53)、47.17%(25/53)、83.02%(44/53)、52.83%(28/53)、84.91%(45/53)、11.32%(6/53)、16.98%(9/53),均高于对照组的10.45%(14/134)、30.60%(41/134)、34.33%(46/134)、8.21%(11/134)、12.69%(17/134)、20.15%(27/134)、58.21%(78/134)、26.12%(35/134)、55.22%(74/134)、1.49%(2/134)、0.75%(1/1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颅内出血组产前硫酸镁、地塞米松使用率分别为60.38%(32/53)、49.06%(26/53),均低于对照组的85.82%(115/134)、71.64%(96/1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0周、宫内感染、宫内窘迫、PLT<150×10^(9)/L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产前使用硫酸镁是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
王海如张又祥欧巧群罗梅娟林泽璇
关键词:早产儿颅内出血
L-NAME对围生期仔鼠的毒性不良反应
2022年
目的研究N-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N-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对围生期仔鼠的毒性不良反应,为L-NAME建立动物模型寻找合适剂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给孕鼠灌胃的方法使围生期仔鼠接受不同剂量L-NAME(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或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仔鼠生长发育情况,统计孕鼠产仔数、仔鼠畸形情况、出生体重等。结果(1)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孕鼠的产仔数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40±5.60)只、(8.00±3.22)只vs.(10.30±2.23)只,P=0.551、0.172],高剂量组产仔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8±2.82)只vs.(10.30±2.23)只,P=0.001]。(2)低剂量组与中剂量组间畸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畸形率显著高于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P=0.000)。(3)各组间仔鼠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L-NAME会引起新生鼠产生先天肢体畸形,但不影响出生体重。(2)大剂量L-NAME会导致孕鼠产仔率降低,新生鼠先天畸形率增加。
胡家奇张又祥罗梅娟黄婉仪
关键词:L-NAME动物模型
熊去氧胆酸对胆汁淤积幼年大鼠Mrp2和Bsep的调控作用
2015年
目的:研究熊去氧胆酸(UDCA)对胆汁淤积幼年大鼠的治疗作用以及胆汁酸转运体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大鼠基因表达为Mrp2)和胆盐输出泵(BSEP,大鼠基因表达为Bsep)表达的影响,探讨该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将SD幼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组)、胆汁淤积模型组(ANIT组)和熊去氧胆酸治疗组(UDCA组)。α-萘异硫氰酸酯(ANIT)灌胃法(80 mg/kg,每周1次,共2次)诱导肝内胆汁淤积大鼠模型,分别给予安慰剂对照以及熊去氧胆酸口服(100 mg/kg,qd)治疗10 d。实验第10天处死大鼠,留取血标本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检查,肝脏标本分别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以及荧光定量RT-PCR检查胆汁酸转运体Mrp2和Bsep的分布以及RNA表达情况。结果:UDCA组与ANIT组比较,ALT、DBIL和TBA水平明显下降(分别为153 U/L vs 203 U/L、7 mmol/L vs 16 mmol/L、28 mmol/L vs 51 mmol/L,P<0.05),病理损害减轻,Mrp2和Bsep表达增强。结论:熊去氧胆酸能改善胆汁淤积幼年大鼠肝脏功能,减少肝细胞损害以及炎症渗出,上调胆汁酸转运体Mrp2和Bsep的表达。
欧巧群张伟周永梅于生友罗梅娟
关键词:胆汁淤积熊去氧胆酸MRP2BSEP
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7年
目的探讨分析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及其在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事件。方法选取2014年9—2016年3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接受住院治疗的胎龄<34周,生后2 h内入住新生儿科的早产儿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氨茶碱组,对照组(20例)给予保暖、吸氧、补充能量、保持呼吸道通畅、物理刺激等对症治疗,不使用氨茶碱及其它改善呼吸的药物;氨茶碱组(22例)患儿除给予对照组治疗措施外,同时给予氨茶碱静脉滴注,首剂负荷量5 mg/kg,在20min内完成,12 h后以2~2.5 mg/kg维持量,每隔12 h一次。观察两组的疗效与不良影响。结果 (1)两组患儿性别、出生胎龄、出生体重、产前孕母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受孕方式、分娩方式、多胎妊娠、5min Apgar评分、机械通气及CPAP辅助通气例数、低-中流量吸氧(箱内或头罩给氧)例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与对照组相比,氨茶碱组早产儿呼吸暂停(AOP)发生的次数较少,AOP消失所需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良影响方面,氨茶碱组脑白质发育不良发生率(63.6%,14/22例)显著高于对照组(25%,5/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听力检查异常、喂养不耐受、血糖紊乱、血脂代谢紊乱、血红蛋白下降、电解质紊乱、出院时体重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氨茶碱组视网膜发育不完全的发生率(40.9%,9/2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5.0%,3/20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氨茶碱在防治AOP方面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它有可能增加早产儿脑白质发育不良的风险与视网膜发育不完全的风险。
黄婉仪张又祥翁志媛邓颖欧巧群罗梅娟魏颖
关键词:氨茶碱早产儿
神经细胞特有分子在新生儿外周血细胞中的表达
2010年
目的探讨神经细胞相关标志物β-tubulin、NF及GFAP在新生儿外周血的表达情况,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治疗中干细胞的动员、分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Ficoll hypaque分离液分离新生儿外周血,收集单核细胞层,接种于6孔板。37℃饱和湿度的CO2孵箱培养,7 d后更换培养液,弃去未贴壁细胞,贴壁细胞用免疫细胞化进行细胞性质鉴定。结果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β-tubulin及NF)和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GFAP。结论神经细胞标志物β-tubulin、NF及GFAP在新生儿外周血中表达阳性,新生儿外周血可能存在神经干细胞,这可能是缺氧缺血性脑病自我修复原因之一。
冯学永王鸿武唐秋灵马桂霞林晓波罗梅娟林丽敏马廉
关键词:新生儿外周血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新生儿早发型无乳链球菌败血症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发型B族链球菌(GBS )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选取我院2010—2012年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新生儿资料,回顾性分析 GBS 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转归。结果早发型 GBS 败血症8例,占住院患儿的6.28‰,均为足月儿,生后24小时内发病,以气促、发绀等呼吸系统症状为主,其中4例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实验室检查提示血常规 WBC:2.07~14.1×109/L,<5×109/L 5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4~8.32×109/L。胸部 X 线提示:肺部纹理粗乱,渗出增多。1例需机械通气辅助呼吸。青霉素联合头孢三代或万古霉素治疗有效,重症感染者需加强支持治疗。结论应重视新生儿早发型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早期呼吸系统症状,尽早诊断和治疗,降低病死率。
罗梅娟张又祥翁志媛欧巧群肖雪
关键词:B族链球菌败血症婴儿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男性生殖细胞样细胞的免疫学特性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及其诱导分化为男性生殖细胞样细胞后的免疫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huMSCs的移植特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离培养huMSCs,在男性生殖细胞培养条件下定向诱导其分化为huMSCs源男性生殖细胞样细胞。采用FACScan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前后huMSCs表面抗原CD40、CD40L、CD80、CD86。半定量反转录(RT)-PCR检测诱导前后huMSCs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HLA-DR基因表达水平。采用CCK-8法检测诱导前后的不同数量级huMSCs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中经植物血凝素(PHA)激活的同种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增殖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诱导前后huMSCs对经PHA活化的T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结果 HuMSCs在男性生殖细胞培养条件下能分化为男性生殖细胞样细胞,诱导前后的huMSCs均表达HLA-Ⅰ,不表达CD40、CD40L、CD80、CD86和HLA-DR。huMSCs能抑制经PHA激活的T淋巴细胞增殖,并抑制T淋巴细胞IFN-γ的分泌,但huMSCs源男性生殖细胞样细胞并不能抑制经PHA激活的T淋巴细胞增殖及IFN-γ的分泌。结论 HuMSCs在体外定向诱导为男性生殖细胞样细胞后,诱导后的细胞与huMSCs一样具有低免疫源性,同时huMSCs在体外具有免疫抑制性,但诱导获得的huMSCs源男性生殖细胞样细胞不能抑制T细胞的增殖。
林丽敏邱学荣邱晓燕唐秋灵王鸿武林晓波谢丽春罗梅娟马桂霞林广裕史雪川马廉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