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蒲俊兵

作品数:86 被引量:634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12篇专利
  • 10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标准

领域

  • 39篇天文地球
  • 22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矿业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3篇岩溶
  • 22篇地下河
  • 14篇同位素
  • 12篇岩溶地下
  • 9篇地球化
  • 9篇地球化学
  • 9篇岩溶区
  • 9篇溶解无机碳
  • 9篇无机碳
  • 8篇断陷
  • 8篇断陷盆地
  • 8篇岩溶地下河
  • 8篇水库
  • 8篇盆地
  • 8篇溪流
  • 8篇化学特征
  • 7篇地下水
  • 7篇石漠化
  • 7篇水化学
  • 7篇土壤

机构

  • 66篇中国地质科学...
  • 50篇西南大学
  • 8篇联合国教科文...
  • 4篇国土资源部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桂林理工大学
  • 2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成都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遥...

作者

  • 86篇蒲俊兵
  • 34篇李建鸿
  • 34篇张陶
  • 20篇袁道先
  • 13篇于奭
  • 12篇章程
  • 10篇肖琼
  • 8篇扈志勇
  • 7篇李丽
  • 7篇杨慧
  • 6篇蒋勇军
  • 6篇吴飞红
  • 5篇杨平恒
  • 5篇曹建华
  • 5篇杨梅
  • 5篇莫雪
  • 4篇唐伟
  • 4篇殷建军
  • 4篇黄思宇
  • 3篇孙平安

传媒

  • 15篇中国岩溶
  • 9篇环境科学
  • 3篇地球学报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地质学报
  • 2篇水文地质工程...
  • 2篇水科学进展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地质论评
  • 1篇人民长江
  • 1篇科学
  • 1篇热带地理
  • 1篇广西科学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测绘科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12篇2017
  • 11篇2016
  • 5篇2015
  • 8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6篇2010
  • 11篇2009
  • 1篇2007
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岩溶动力系统中锶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
蒲俊兵吴夏淡永王喆杜文越
课题来源与背景: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研究目的与意义:在地球系统科学和岩溶动力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典型表层岩溶动力系统不同时间尺度(水文年、暴雨期、日时间尺度)的定位、动态监测与较高分辨...
关键词:
关键词:岩溶动力系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循环
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演变及治理技术与示范被引量:53
2016年
岩溶断陷盆地区是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生态安全屏障、连片特困区,同时也是石漠化治理科技投入薄弱。针对断陷盆地盆-山共存的环境地质结构分异,及水土资源不匹配和石漠化严重等问题,在滇东蒙自、建水、泸西为重点区,开展"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演变及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2016YFC0502500)"项目的国家重点研发活动,阐明流域尺度石漠化演变机理,以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为基础、生态服务功能提升为核心,研发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形成生态治理-生态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为生态富民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与示范。形成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机理识别-治理技术研发-生态产业模式构建-综合效益评估-国土资源空间高效利用对策等系列成果,培养一支高水平创新团队。
曹建华邓艳杨慧蒲俊兵朱同彬蓝芙宁黄芬李建鸿
关键词:石漠化水土资源
岩溶水动态变化对岩溶水体水生植物碳汇效应的影响研究
蒲俊兵李建鸿张陶肖琼于奭
课题来源与背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基金项目研究。目的与意义:揭示不同时间尺度、不同干扰程度下岩溶水动态变化对岩溶水体水生植物碳汇效应的影响过程及机理,更加清晰的阐明岩溶动力系统无机与有机相结合的碳汇过程,从而为解...
关键词:
关键词:岩溶动力系统
夏季热分层效应对典型岩溶水库水化学及溶解无机碳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热分层导致水库内部水化学、水生生物分布等出现显著的分层特征,并影响了水库内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为掌握夏季热分层期岩溶水库水体理化性质和溶解无机碳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以岩溶地下水补给型水库广西上林县大龙洞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6月沿水库流程方向在8个点位开展分层采样及监测.结果发现:(1)水库夏季存在明显的热分层现象,水体pH、电导率(Spc)等理化性质出现分层结构;(2)水体溶解氧(DO)与叶绿素a(Chl-a)浓度从表层至底层并没有呈现单一的递减趋势,而是在水面以下2.5 m或者5 m处达到最大值;(3)由表层至底层水体溶解无机碳(DIC)浓度整体上呈增加趋势,表层水体DIC平均浓度为2.03 mmol·L^(-1),底层平均浓度为4.18 mmol·L^(-1);其同位素(δ^(13)C_(DIC))在表水层偏正,在温跃层随水深增加逐渐偏负.分析认为:(1)由于夏季热分层效应,水库水体温度、水生生物的分布及新陈代谢的强度和方向在不同水层存在显著差异,致使水库水体理化性质、DIC均呈现垂向分层性特征;(2)DIC浓度变化在表水层主要受碳酸盐岩沉淀过程及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影响,进而影响水中DIC稳定同位素的分馏;在温跃层则主要由生物呼吸作用及有机质分解过程控制.
吴飞红蒲俊兵李建鸿张陶李丽黄思宇
关键词:岩溶水库DIC新陈代谢
重庆雪玉洞CO_2浓度变化的自然与人为因素探讨被引量:24
2010年
通过对重庆雪玉洞洞穴CO2浓度、地下河CO2分压及地下河水、滴水次生沉积物稳定碳同位素δ13C等地球化学指标进行的完整水文年监测,并结合该洞以往的CO2短期观测记录,发现洞内与CO2相关的环境因子均存在显著的季变性,其总体特征是:CO2浓度夏高冬低,δ13C夏轻冬重。对比每月游客量变化,发现人为因素对洞穴CO2环境的改变远弱于自然因素,洞内发育的常年地下河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地下河的存在使不同相态的碳在洞内快速流动交换以达到平衡,从而在"质"上(同位素比)和"量"上(浓度)反映外部环境的季节变化,又使得各项地球化学指标在每年的4月和11月换季时呈现突变特征。可推断雪玉洞CO2的改变来源于地下河对洞穴上部土壤CO2的传递,最终归因于土壤层生物活动对季节气候条件变化的响应。而雪玉洞地下河在CO2变化过程中的传递作用十分突出,可作为同类型洞穴的借鉴,为旅游开发服务。
王翱宇蒲俊兵沈立成何阳
关键词:二氧化碳浓度稳定碳同位素
垂直气候带表层岩溶泉昼夜动态变化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以重庆金佛山岩溶动力系统监测站为例,通过多功能自动化监测记录仪Greenspan,对表层岩溶泉的降雨量、水温、pH值、电导率昼夜变化进行了监测。昼夜尺度监测表明,表层岩溶动力系统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响应及时,其地球化学行为表现为明显的昼夜变化,且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水的物理化学动态变化有不同的表现。降雨对岩溶泉有较强的稀释作用,但在降雨数小时后,表层岩溶高裂隙率和渗透性开始发挥作用,水动力作用和CO2效应逐渐占主导地位。由于岩溶泉流经的基岩内部结构和岩溶泉流经出露的时间的不同,其时间有较大差异,并且从降雨前后泉水化学性质变化,表层岩溶地球化学行为有必要把水、岩、CO2气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解释物理化学的变化。植被对降水有较强的调蓄作用,延长了水—岩相互作用时间,降低了降雨对岩溶泉的影响。
杨平恒李林立蒲俊兵
关键词:表层岩溶带岩溶泉
桂江典型断面夏季水-气界面CO2交换的碳源与机制被引量:6
2020年
河流系统水-气界面CO2交换是全球水体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来源、 通量及控制机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在南方亚热带河流(桂江)选择干流上游非岩溶区大面圩断面(DM)和下游岩溶区普益断面(PY)开展不同地质背景影响下水-气界面CO2交换的高分辨率监测研究,并结合相应的大气环境参数、水化学参数以及碳同位素(△^14C和δ^13C)数据,分析水-气界面CO2交换强度和方向的变化、 碳来源及其控制机制.结果显示,两个断面CO2交换强度表现出相似的白天下降夜间上升的昼夜变化模式,且都受到水生光合生物新陈代谢过程的控制.通过河水DIC和POC的△14C和δ^13C值分析表明,桂江干流岩溶区河段(DM-PY河段)河水中DIC来源受到碳酸盐岩风化端元的影响,但在上游DM断面也受到了大气CO2的影响,出现了显著的吸收大气CO2.随着河流进入岩溶区,碳酸盐岩风化作用影响显著增强,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碳源,也影响了河流POC的变化,并改变了CO2交换的方向.因此,桂江干流水气界面CO2交换的变化受到水体内部水生光合生物新陈代谢过程和外部碳来源的共同控制.总之,由于河流中显著的水生生物代谢过程,桂江干流不仅出现了直接吸收大气CO2的现象,同时也限制了CO2脱气,形成了可观的碳汇通量,达到249.95 t/d,约为0.089 Tg C/a.
张陶李建鸿蒲俊兵吴飞红袁道先
关键词:CO2交换碳同位素代谢过程
亚热带典型岩溶区地表溪流水文地球化学昼夜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为了解岩溶区地表溪流水文地球化学的昼夜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于2013-07-09~2013-07-14期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官村地下河出口(G1)和下游雷崖村(G2)设置两个监测点同时展开了为期5 d的高分辨率昼夜监测工作,每15min监测水温(T)、pH、溶解氧(DO)和电导率(Spc),每2 h进行人工采样工作,样品测试Ca2+、HCO-3和NO-3等主要离子以及δ13CDIC.结果发现:1 G1和G2点都是HCO3-Ca型水,但是两个监测点表现出不同的水文地球化学昼夜变化过程;2监测期间官村地下河出口(G1)的物理化学参数和主要离子(Ca2+、HCO-3和NO-3等)基本上保持稳定,而雷崖监测点(G2)的物理化学参数(T、pH、DO、Spc)和Ca2+、HCO-3和NO-3离子表现出有规律的昼夜变化特征;3 G2监测点的溶解无机碳(DIC)和δ13C值表现出相反的昼夜变化特征,DIC在白天下降晚上升高而δ13C值白天上升晚上下降,并表现出较好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7,P<0.01).结果表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水温以及脱气作用共同影响岩溶区地表溪流水文地球化学的昼夜变化,控制了岩溶地表溪流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张陶蒲俊兵袁道先章程何师意于奭刘文莫雪周建超杨会唐伟
关键词:水文地球化学水生植物光合作用
广西五里峡水库夏季溶解无机碳行为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2
2014年
为更加清晰地认识无机碳在岩溶水库水体中的循环转化过程,2013年7月初对位于岩溶区的广西五里峡水库沿流程方向不同地点不同深度水体进行现场监测.结果表明:1研究区水体水化学主要受碳酸盐平衡体系控制,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2水体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δ13CDIC分布特征:沿流程方向从库尾到坝前同一深度不同取样点DIC含量呈减小趋势(DIC(平均):1.03~0.78 mmol·L-1),δ13CDIC则逐渐变重(δ13CDIC(平均):-10.21‰~-6.62‰).沿垂直方向从表层向库底DIC含量呈增加趋势(DIC(平均):0.86~1.05 mmol·L-1),δ13CDIC则逐渐变轻(δ13CDIC(平均):-7.88‰~-13.39‰).分析认为:1碳酸盐岩溶解沉淀过程对研究区水体DIC含量及δ13CDIC的影响有限或被其它过程平抑.2研究区水体存在热分层现象,其通过影响水库不同部位、不同深度水生生物新陈代谢的方向及强度、有机质分解强度等对水体DIC及δ13CDIC产生影响,使之出现前述变化趋势.
刘文蒲俊兵于奭章程区绎如袁道先杨会唐伟
关键词:岩溶溶解无机碳稳定碳同位素组成浮游生物
泰国西部岩溶地貌和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中国西南岩溶的对比被引量:4
2014年
泰国岩溶面积约占中南半岛岩溶面积的1/4,横跨近11个纬度。泰国岩溶作用强烈,地貌奇特,类型多样,既有典型的高原坡立谷岩溶,也有典型的峰丛洼地谷地和滨海峰林岩溶地貌,因而在全球岩溶对比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在初步查明泰国岩溶分布、典型岩溶区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泰国岩溶发育的主要特点和动力条件,并与中国西南岩溶作了对比,旨在推动中国与中南半岛岩溶的对比以及全球现代岩溶的对比研究。
章程蒋忠诚Mahippong Worakul蒲俊兵吕勇
关键词:岩溶发育水文地球化学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