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龙远志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解放军169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胆管
  • 2篇胆管狭窄
  • 2篇反流
  • 1篇带蒂
  • 1篇带蒂脐静脉瓣
  • 1篇胆管结石
  • 1篇修复术
  • 1篇诊治
  • 1篇诊治体会
  • 1篇切除
  • 1篇黏膜
  • 1篇慢性
  • 1篇慢性末端回肠...
  • 1篇末端回肠
  • 1篇末端回肠炎
  • 1篇结肠
  • 1篇结石
  • 1篇静脉
  • 1篇静脉瓣
  • 1篇抗反流

机构

  • 3篇解放军169...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南华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5篇龙远志
  • 3篇陈锦俊
  • 3篇聂绍良
  • 2篇赵景涛
  • 2篇周国华
  • 2篇王宗保
  • 2篇杨国栋
  • 2篇冷明芳
  • 2篇周红宇
  • 2篇左大镒
  • 2篇戈立东
  • 1篇杨东山
  • 1篇吴端生
  • 1篇杨国栋

传媒

  • 2篇人民军医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美国中华临床...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1999
  • 2篇199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SD大鼠的回盲部抗反流机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探讨回盲部抗反流的机制。方法 取SD大鼠50只,均为雄性,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末端回肠.盲肠侧侧吻合术和回肠末端手术缝线,2月后处死动物并取组织进行观察。结果 (1)实验组术后一般状况良好。(2)实验组细菌学检测:可见末端回肠管扩张、浆膜颜色灰暗、粘膜光滑、结构不清。(3)实验组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粘膜糜烂、溃疡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间淋巴细胞浸润具有特征性。(4)电镜下观察:实验组可见绒毛变小、变短或脱落;微绒毛变短、分布不均匀;杯状细胞数目在非坏死区增多。结论 回盲部抗反流作用主要是回盲瓣的功能和回肠末端的清除功能。
周国华周红宇龙远志冷明芳左大镒戈立东吴端生王宗保赵景涛
关键词:回盲部抗反流SD大鼠回肠末端溃疡出血
十二指肠钝挫伤25例诊治体会
1998年
杨国栋陈锦俊龙远志聂绍良
带蒂脐静脉瓣修复肝门部胆管狭窄被引量:2
1999年
目的 探讨带蒂脐静脉瓣修复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效果。方法 对1987 年1 月至1996年12 月,38 例用带蒂脐静脉瓣修复肝门部胆管狭窄患者进行总结。采用带蒂脐静脉瓣移植修复肝门部胆管狭窄23 例,肝左外叶切除并脐静脉瓣修复右肝管开口狭窄11 例,肝方叶切除或肝中裂劈开并脐静脉瓣修复高位胆管狭窄4 例。结果 随访率(34/38)为89 % ,随访时间超过2.5 年的有32 例,2例因胆总管结石、狭窄复发再次手术。疗效优良率为93% 。结论 本术式简单易行,疗效满意,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有效方法。
陈锦俊杨东山龙远志聂绍良杨国栋
关键词:肝门部胆管狭窄修复术
结肠回肠反流与回肠黏膜结肠化相关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探讨结肠回肠反流后回肠末端黏膜结肠化的机制.方法取SD大鼠60只,均为雄性,体重25¨3∞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末端回肠-盲肠侧侧吻合术或回肠末端手术缝线,2个月后处死动物并取组织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术后一般状况良好.大体形态学观察:实验组回肠末端黏膜表现为绒毛萎缩、间距增宽、沟变浅、光滑性增强.病理组织学:实验组表现为黏膜绒毛萎缩、间距增宽、沟变浅、上皮细胞变短、杯状细胞增多.电镜观察:实验组可见绒毛变小、变短或脱落;微绒毛变短、分布不均匀;杯状细胞数目在非坏死区增多.结论结肠-回肠反流后可导致回肠末端黏膜结肠化的变化,它可能是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发病基础或前期表现.
周国华周红宇龙远志冷明芳左大镒戈立东赵景涛王宗保
关键词:慢性末端回肠炎
肝部分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及狭窄232例被引量:4
1998年
杨国栋陈锦俊龙远志聂绍良
关键词:胆管狭窄肝胆管结石
共1页<1>
聚类工具0